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3056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包括圆柱管和位于圆柱管一侧的切向式进料管,圆柱管为中空结构,圆柱管一端为封闭面,切向式进料管一端与圆柱管一侧外壁贯通相连接,切向式进料管远离圆柱管的一端底部贯通连接设有导流段,圆柱管的内部连接设有溢流管,溢流管一端贯穿封闭面并延伸至其外部,溢流管内部设有过滤机构,圆柱管远离封闭面一端连接设有第一直线圆锥管,第一直线圆锥管远离圆柱管一端连接设有第二直线圆锥管,第二直线圆锥管远离第一直线圆锥管一端连接设有底流管,将压力能转化为动能,并且切向式流道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来料的切向速度,增加离心力,此外还可以实现颗粒的预分离,从而提高颗粒的分级精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分离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

技术介绍

[0002]水力旋流器,一般指的是利用离心力来加速矿粒沉降的分级设备。具体的,水力旋流器是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石灰石浆液制备系统和石膏脱水系统中的关键设备。
[0003]然而,现有的传统水力旋流器结构简单,对于石灰石颗粒的分离精度和分离效率均较低。主要原因为忽略水力旋流器内流场设计,尤其是进料管流道设计。另一方面,传统水力旋流器很少涉及溢流管优化,简单的定义为溢流输出结构。此外,旋流器锥段是影响分离精度的重要部分,合理的锥段设计也是提高分离效率的重要方法。
[0004]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包括圆柱管和位于圆柱管一侧的切向式进料管,所述圆柱管为中空结构,所述圆柱管一端为封闭面,所述切向式进料管一端与所述圆柱管一侧外壁贯通相连接,所述切向式进料管远离圆柱管的一端底部贯通连接设置有导流段,所述圆柱管的内部连接设置有溢流管;
[0007]所述溢流管一端贯穿所述封闭面并延伸至溢流管的外部,所述溢流管内部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圆柱管远离封闭面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一直线圆锥管,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为中空结构;
[0008]所述圆柱管与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贯通相连接,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远离圆柱管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二直线圆锥管,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为中空管,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远离第一直线圆锥管一端连接设置有底流管,所述底流管为中空管;
[0009]所述圆柱管、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和所述底流管贯通相连接。本技术,通过设置逐渐将压力能转化为动能,并且切向式流道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来料的切向速度,增加离心力,此外还可以实现颗粒的预分离,从而提高颗粒的分级精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圆柱管、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和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内壁均设置有耐磨层。可以理解的,抗磨层可延长圆柱管和直线圆锥管的使用寿命,增强了实用性。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与所述溢流管内壁相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层上均匀贯通设有过滤孔。可以理解的,溢流管固定过滤机构能够阻止溢流跑错颗粒,从而提高了分离精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圆柱管与所述切向式进料管内侧相切。可以理解的,将压力能转化为动能,并且切向式流道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来料的切向速度,增加离心力。
[0014]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段内径与所述切向式进料管内径相同。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靠近第一直线圆锥管一端的内径小鱼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的最大内径,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另一端的内径与所述底流管的内径相同。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技术提出的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通过设置导流段,可增加流动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切向式进料管,逐渐将压力能转化为动能;与此同时,特殊的流道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来料的切向速度,增加离心力;优化的切向式进料管可以增加颗粒的离心半径,从而显著增加颗粒离心力;且两段直线圆锥管段可减少内壁对颗粒的作用力,增强了颗粒的离心力;溢流管固定过滤层结构能够阻止溢流跑错颗粒,从而提高了分离精度。较长的底流管段设计使得底流自然流出旋流器,不影响旋流器流场分布。
[0018]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书推知或毫无疑义地确定,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即可得知。
[001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切向式进料管示意图。
[0023]主要符号说明:
[0024]圆柱管1过滤层42封闭面11第一直线圆锥管5切向式进料管2第二直线圆锥管6导流段3底流管7溢流管4耐磨层8过滤机构41
ꢀꢀ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包括圆柱管1和位于圆柱管1一侧的切向式进料管2。圆柱管1为中空结构,圆柱管1一端为封闭面11,切向式进料管2一端与圆柱管1一侧外壁贯通相连接,圆柱管1与切向式进料管2内侧相切。
[0028]首先该水力旋流器的结构设置,将压力能转化为动能,并且切向式流道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来料的切向速度,增加离心力,其次,还可以实现颗粒的预分离,从而提高颗粒的分级精度。切向式进料管2远离圆柱管1的一端底部贯通连接设置有导流段3,增加流动的稳定性和提高来料速度。
[0029]圆柱管1的内部连接设置有溢流管4,溢流管4一端贯穿封闭面11并延伸至其外部,溢流管4内部设置有过滤机构41。过滤机构41包括过滤层42,过滤层42与溢流管4内壁相连接,过滤层42与溢流管4内壁固定方式为特殊工艺。溢流管4为高强度管材制成且厚度由封闭面11厚度决定,过滤层42上均匀贯通设置有过滤孔,溢流管4固定过滤机构41能够阻止溢流跑错颗粒,从而提高了分离精度。
[0030]圆柱管1远离封闭面11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一直线圆锥管5,第一直线圆锥管5为中空结构。圆柱管1与第一直线圆锥管5贯通相连接,第一直线圆锥管5远离圆柱管1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二直线圆锥管6,第二直线圆锥管6为中空管,第二直线圆锥管6远离第一直线圆锥管5一端连接设置有底流管7,底流管7为中空管。
[0031]圆柱管1、第一直线圆锥管5、第二直线圆锥管6和底流管7贯通相连接,设置逐渐将压力能转化为动能,并且切向式流道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来料的切向速度,增加离心力。此外还可以实现颗粒的预分离,从而提高颗粒的分级精度,导流段3内径与切向式进料管2内径相同。
[0032]第二直线圆锥管6靠近第一直线圆锥管5一端内径与第一直线圆锥管5不同,第二直线圆锥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切向式水力旋流器,包括圆柱管(1)和位于圆柱管(1)一侧的切向式进料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管(1)为中空结构,所述圆柱管(1)的一端为封闭面(11),所述切向式进料管(2)的一端与所述圆柱管(1)的一侧外壁贯通相连接,所述切向式进料管(2)远离圆柱管(1)的一端底部贯通连接设有导流段(3),所述圆柱管(1)的内部连接设有溢流管(4);所述溢流管(4)一端贯穿所述封闭面(11)并延伸至溢流管(4)的外部,所述溢流管(4)的内部设有过滤机构(41),所述圆柱管(1)远离封闭面(11)一端连接设有第一直线圆锥管(5),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5)为中空结构;所述圆柱管(1)与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5)贯通相连,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5)远离圆柱管(1)一端连接设有第二直线圆锥管(6),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6)为中空管,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6)远离第一直线圆锥管(5)一端连接设有底流管(7),所述底流管(7)为中空管;所述圆柱管(1)、所述第一直线圆锥管(5)、所述第二直线圆锥管(6)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鄂殿玉范海瀚苏中方许光泰匡世波邹瑞萍余艾冰
申请(专利权)人:赣江新区澳博颗粒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