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09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扇叶、上连接环、上连接杆、上工装槽、下连接环、下连接杆和下工装槽,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分别固定在扇叶的两端,所述上连接杆的一端与上工装槽固定,所述上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上连接环上,所述下连接杆的一端与下工装槽固定,所述下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下连接环固定,其结构特点在于:还包括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安装在下工装槽上,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弹簧、压板和压环,所述弹簧和压板均安装在下工装槽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下工装槽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压板抵接,所述压板与压环接触,所述压环转动安装在下工装槽上。述压环转动安装在下工装槽上。述压环转动安装在下工装槽上。

A carbonitriding surface treatment and protection tooling for steering connecting sh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

技术介绍

[0002]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习惯上碳氮共渗又称作氰化,目前以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和低温气体氮碳共渗应用较广,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低温气体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在对转向连接轴进行碳氮共渗处理时需要使用到保护工装,现有技术中的保护工装不方便更换弹簧,其缓冲性能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包括扇叶、上连接环、上连接杆、上工装槽、下连接环、下连接杆和下工装槽,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分别固定在扇叶的两端,所述上连接杆的一端与上工装槽固定,所述上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上连接环上,所述下连接杆的一端与下工装槽固定,所述下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下连接环固定,其结构特点在于:还包括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安装在下工装槽上,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弹簧、压板和压环,所述弹簧和压板均安装在下工装槽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下工装槽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压板抵接,所述压板与压环接触,所述压环转动安装在下工装槽上。
[0005]进一步地,所述下工装槽与驱动轴固定,所述驱动轴由电机驱动。
[0006]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铰接座、铰接轴和铰接槽,所述铰接槽设置在下工装槽上,所述铰接座设置在压环上,所述铰接座通过铰接轴安装在铰接槽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内卡槽、外卡槽和卡块,所述内卡槽设置在压环上,所述外卡槽设置在下工装槽上,所述卡块位于内卡槽或外卡槽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螺杆、螺套、手轮和手轮座,所述手轮座固定在下工装槽上,所述螺套与手轮固定,所述螺套转动安装在手轮座上,所述螺杆的一端与卡块固定,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与螺套贯穿。
[0009]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导向杆和导向孔,所述导向孔设置在手轮座上,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卡块固定,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位于导向孔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限位槽和限位环,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手轮座上,所述限位环与螺套固定,所述限位环位于限位槽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内卡槽、外卡槽和卡块均呈弧形结构设置。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将工件放入该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安装上时可通过弹簧对工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工件表面损伤,在工作一段时间后
随着弹簧弹性的消失需要对弹簧进行更换,在更换弹簧时可转动手轮使得限位环在限位槽内转动,由于螺杆与螺套通过螺纹连接,进而可使得卡块沿着导向杆在导向孔内移动,当卡块移动至外卡槽时可将压环沿着铰接轴转动,将压板取出后对弹簧进行更换,弹簧更换完毕后将卡块移动至内卡槽可将压环卡紧,采用该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对工件进行处理可方便对弹簧进行更换,使其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避免损伤工件表面。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图4中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7是图6中的C

C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8是图7中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9是图7中的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扇叶1、上连接环2、上连接杆3、上工装槽4、下连接环5、下连接杆6、下工装槽7、缓冲机构8、驱动轴9、
[0023]弹簧81、压板82、压环83、铰接座84、铰接轴85、铰接槽86、内卡槽87、外卡槽88、卡块89、导向杆810、导向孔811、螺杆812、螺套813、手轮814、手轮座815、限位槽816、限位环81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5]实施例。
[0026]参见图1至图9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有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7]本实施例中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包括扇叶1、上连接环2、
上连接杆3、上工装槽4、下连接环5、下连接杆6、下工装槽7和缓冲机构8,所述上连接环2和下连接环5分别固定在扇叶1的两端,所述上连接杆3的一端与上工装槽4固定,所述上连接杆3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上连接环2上,所述下连接杆6的一端与下工装槽7固定,所述下连接杆6的另一端与下连接环5固定,所述缓冲机构8安装在下工装槽7上,所述下工装槽7与驱动轴9固定,所述驱动轴9由电机驱动。
[0028]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缓冲机构8包括弹簧81、压板82、压环83、铰接座84、铰接轴85、铰接槽86、内卡槽87、外卡槽88、卡块89、导向杆810、导向孔811、螺杆812、螺套813、手轮814、手轮座815、限位槽816和限位环817,所述铰接槽86设置在下工装槽7上,所述铰接座84设置在压环83上,所述铰接座84通过铰接轴85安装在铰接槽86内。
[0029]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簧81和压板82均安装在下工装槽7内,所述弹簧81的一端与下工装槽7抵接,所述弹簧81的另一端与压板82抵接,所述压板82与压环83接触,所述压环83转动安装在下工装槽7上。
[0030]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内卡槽87设置在压环83上,所述外卡槽88设置在下工装槽7上,所述卡块89位于内卡槽87或外卡槽88内,所述内卡槽87、外卡槽88和卡块89均呈弧形结构设置。
[0031]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手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包括扇叶(1)、上连接环(2)、上连接杆(3)、上工装槽(4)、下连接环(5)、下连接杆(6)和下工装槽(7),所述上连接环(2)和下连接环(5)分别固定在扇叶(1)的两端,所述上连接杆(3)的一端与上工装槽(4)固定,所述上连接杆(3)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安装在上连接环(2)上,所述下连接杆(6)的一端与下工装槽(7)固定,所述下连接杆(6)的另一端与下连接环(5)固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机构(8),所述缓冲机构(8)安装在下工装槽(7)上,所述缓冲机构(8)包括弹簧(81)、压板(82)和压环(83),所述弹簧(81)和压板(82)均安装在下工装槽(7)内,所述弹簧(81)的一端与下工装槽(7)抵接,所述弹簧(81)的另一端与压板(82)抵接,所述压板(82)与压环(83)接触,所述压环(83)转动安装在下工装槽(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工装槽(7)与驱动轴(9)固定,所述驱动轴(9)由电机驱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8)还包括铰接座(84)、铰接轴(85)和铰接槽(86),所述铰接槽(86)设置在下工装槽(7)上,所述铰接座(84)设置在压环(83)上,所述铰接座(84)通过铰接轴(85)安装在铰接槽(86)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连接轴的碳氮共渗表面处理保护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洪卫冯林陈东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铁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