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4704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所述工位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对接结构包括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分别通过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撑机构上端面和第二支撑机构上端面的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一举升机构、第二举升机构在空间上错位安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提高了举升负载能力,提高了AGV的续航能力,适用范围更广。广。广。

A station docking structure of AGV conveying trolle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台车与工位对接的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AGV背负式定位台车与工位的对接系统通常为:在生产线工位的固定立柱上安装固定销,通过固定销与台车底部的定位孔配合以实现台车在工位上的固定对接。但上述现有技术的台车固定对接结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要实现台车与工位的对接需要背负台车的AGV带有举升功能,这样才能实现台车底部和工位固定销的干涉避让,但同规格带举升功能的AGV负载更弱,续航更短;第二,AGV由电池供电,举升能力有限,只能用于负载较轻的场景,通常用于地板、车门内板、纵梁等零件定位台车的输送。
[0003]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9396683A公开了一种一体化焊接工作站及汽车生产线,其定位台车与工位的对接过程为:通过AGV运输小车携带下车身定位台车以及下车身总成中的机舱总成、前地板总成和后地板总成进入工作站,并将下车身定位台车及下车身总成放置到通用地面定位装置上,实现上述操作的现有技术为带有举升功能的AGV。中国专利CN110961840A公开了一种可定位的AGV驮动的柔性台车,该台车与工位的对接过程为:柔性台车装载白车身,被AGV驮动从远处运到焊接机器人工位,AGV举升进入工位,使得台车的定位部件高于工位下夹具与之匹配的定位部件的高度,到位后,AGV下降,台车与机器人工位下夹具匹配的定位部件和工位下夹具对接,实现精定位,同时,AGV与台车的定位部件脱离,这样,工位上的机器人就可以焊接台车上的白车身。上述现有技术均为带有举升功能的AGV实现台车与工位的对接,不带有举升功能AGV背负的定位台车无法直接应用,需要投入人力才能完成对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不带有举升功能AGV背负的定位台车需要投入人力才能完成与工位固定对接等问题。
[0005]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所述工位包括分别位于AGV两侧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对接结构包括分别安装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分别安装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分别通过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撑机构上端面和第二支撑机构上端面的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其中,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用于在AGV的两侧举升台车;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用于在AGV的两侧支撑台车的底端面,所述台车的底端面设有与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相配合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分别用于带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自台车的两侧向台车的底部运动;所述第一
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一举升机构、第二举升机构在空间上错位安装。
[0007]本技术方案中,当AGV背负台车进入工位(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间)指定位置时,位于两侧的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在台车下方将其举起,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带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自台车的两侧向台车的底部滑动,直至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滑动至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下方,此时,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回落,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支撑台车底端面并通过定位机构完成定位,可以进行该工位的加工;当加工完成后,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在台车下方将其举起,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带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自台车的底部向台车的两侧滑动,此时,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回落,带动台车回落到AGV托架上,可以离开该工位。本技术方案通过安装在工位上的举升机构对台车进行举升,取代AGV自带的举升功能,一方面提高了举升负载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AGV的续航能力,且可兼容不带举升功能的常规AGV,适用范围更广。
[000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举升机构包括第一NC举升单元和第二NC举升单元,所述第二举升机构包括第三NC举升单元和第四NC举升单元,所述第一NC举升单元、第二NC举升单元、第三NC举升单元和第四NC举升单元在空间上呈矩形分布。本技术方案中,NC举升单元采用伺服电机柔性定位控制系统,伺服电机通过伺服控制器控制驱动,能够实现各NC举升单元同步举升,保证了台车上升下降过程中的平稳性和一致性。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举升机构还包括位于第一NC举升单元和第二NC举升单元之间、且与之呈线型分布的第五NC举升单元,所述第二举升机构还包括位于第三NC举升单元和第四NC举升单元之间、且与之呈线型分布的第六NC举升单元。本技术方案可根据定位台车的重量,能够灵活使用4个或6个NC举升单元进行举升,能够兼容不同车型的台车。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滑移机构包括第一推动气缸和第一滑轨组,所述第一推动气缸的缸体和第一滑轨组均与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机构还设有与第一滑轨组相配合的滑槽;
[0011]所述第二滑移机构包括第二推动气缸和第二滑轨组,所述第二推动气缸的缸体和第二滑轨组均与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机构还设有与第二滑轨组相配合的滑槽。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推动气缸与滑轨、滑槽结构的配合,能够实现支撑机构的平稳滑动。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滑轨组包括布设在第一支撑机构两端的两条滑轨,所述第二滑轨组包括布设在第二支撑机构两端的两条滑轨。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对接结构还包括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撑机构上端面和第二支撑机构上端面的第一导向销和第二导向销;所述第一导向销和第二导向销的高度均高于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台车的底端面设有与第一导向销和第二导向销相配合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本技术方案中,导向销与导向孔的单边孔销间隙大于定位销和定位孔的单边孔销间隙,因此可以通过两个导向销和导向孔的配合,进行台车的粗定位,再通过定位销和定位孔进行台车的精确定位,即能够兼容AGV行走或台车销孔尺寸的误差,在一次下降动作中依次对台车进行粗定位和精定位,能够提高加工效率和稳定性;定位过程为:NC举升单元带动台车下降过程中,第一导向销和第二导向销先与台车底端面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配合,台车完成大致定位,在台车进一步下降的过程中,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
销插入台车上底端面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然后台车底端面接触两侧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台车完成精定位。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第一导向销、第二导向销在空间上呈矩形布设,其中,第一导向销和第二定位销对角布设。本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台车定位的精准度和平稳性。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定位销、第一导向销、第二定位销、第二导向销分别通过基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位包括分别位于AGV两侧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对接结构包括分别安装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分别安装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分别通过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与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撑机构上端面和第二支撑机构上端面的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其中,第一举升机构和第二举升机构用于在AGV的两侧举升台车;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用于在AGV的两侧支撑台车的底端面,所述台车的底端面设有与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相配合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滑移机构和第二滑移机构分别用于带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自台车的两侧向台车的底部运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一举升机构、第二举升机构在空间上错位安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举升机构包括第一NC举升单元和第二NC举升单元,所述第二举升机构包括第三NC举升单元和第四NC举升单元,所述第一NC举升单元、第二NC举升单元、第三NC举升单元和第四NC举升单元在空间上呈矩形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举升机构还包括位于第一NC举升单元和第二NC举升单元之间、且与之呈线型分布的第五NC举升单元,所述第二举升机构还包括位于第三NC举升单元和第四NC举升单元之间、且与之呈线型分布的第六NC举升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GV输送台车的工位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移机构包括第一推动气缸和第一滑轨组,所述第一推动气缸的缸体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俊龚晶晶冯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