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519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所述吸引管体包括细型管体与粗型管体,所述细型管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引流孔,所述细型管体的另一端与粗型管体一体连接,所述粗型管体靠近细型管体的一端内侧设置有单向止逆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管体内同时设置单向止逆阀与双向泄压阀,当心内吸引管体内压力小于负60mmHg时双向泄压阀向内打开进行泄出部分压力,减轻心内吸引管体对心内膜的持续负压吸引,在滚压泵方向和管路方向发生异常时,由于前端单向止逆阀的限制,滚压泵与单向止逆阀直接产生正压,当压力大于60mmHg时可以通过双向泄压阀2向外打开释放心内吸引管体内部压力,避免了气体进入心脏内。避免了气体进入心脏内。避免了气体进入心脏内。

An anti reflux automatic pressure relief intracardiac suction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


[0001]本技术属于心脏治疗用具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心脏外科进行心内操作时,心脏手术开始心内操作前使用心内吸引管进行减轻心脏容量过多,术中使用进行特定区域血液吸引,保持术野清晰方便操作,心内操作完成后进行心脏排气,通常会使用到心内吸引管,使用前通过一段无菌管连接至体外循环机,体外循环人员通过体外循环机上的滚压泵转动进行心内吸引管的调节使用。
[0003]现有的心内吸引管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国内该类型产品均无抗反流和泄压功能,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心内吸引管吸扁,持续吸引极易引起心内膜损伤,红细胞破坏,密闭状态突破释放压力,极易导致心内进气进入全身循环系统,不断调整管路位置干扰术者操作,同时需要台下体外循环灌注师同术中不断调整滚压泵的流量,相应延长手术时间,增大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果体外循环滚压泵方向或者连接心内吸引管方向错误,在心脏手术开始初期阶段误触发或使用时直接会将气体打入心脏内部,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无抗反流和泄压功能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所述吸引管体包括细型管体与粗型管体,所述细型管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引流孔,所述细型管体的另一端与粗型管体一体连接,所述粗型管体靠近细型管体的一端内侧设置有单向止逆阀,所述单向止逆阀限制细型管体仅能够流向粗型管体,所述粗型管体远离细型管体的端部一侧设置有双向泄压阀,所述双向泄压阀平衡吸引管体内外压力。
[0007]优选的,所述单向止逆阀包括两个对侧设置的弹性膜片,两个所述弹性膜片分别固定在粗型管体的两侧内壁上,两个所述弹性膜片闭合后形成V字形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双向泄压阀包括方形管,所述方形管固定在粗型管体上且相互连通,所述方形管内侧设置有菱形阀片,所述菱形阀片内侧设置有弹性扩张件,所述菱形阀片通过弹性扩张件外张后抵在方形管的内壁上。
[0009]优选的,所述弹性扩张件包括套管,所述套管的两侧外部固定套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方形管的内壁上,所述套管的内侧开设有伸缩槽,所述伸缩槽内两侧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压杆,所述压杆的一端伸出套管并固定连接有推压柱,所述压杆的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推压柱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套管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推压柱抵在菱形阀片的内侧夹角处。
[0011]优选的,所述粗型管体远离细型管体的一端设有与无菌连接管对接的连接端。
[0012]与现有心内吸引管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在管体内同时设置单向止逆阀与双向泄压阀,当心内吸引管体内压力小于负60mmHg时双向泄压阀向内打开进行泄出部分压力,减轻心内吸引管体对心内膜的持续负压吸引,在滚压泵方向和管路方向发生异常时,由于前端单向止逆阀的限制,滚压泵与单向止逆阀直接产生正压,当压力大于60mmHg时可以通过双向泄压阀2向外打开释放心内吸引管体内部压力,避免了气体进入心脏内;
[0014]2、本技术吸引管体可设计多种规格,分为成人型、儿童型以及婴儿型,适用范围较广,且节省制作成本,连接端外侧分为双段螺纹接口,可外接1/4英寸与3/8英寸的无菌连接管,通用性更好。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剖面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弹性扩张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连接端;2、双向泄压阀;201、方形管;202、菱形阀片;203、弹簧;204、推压柱;205、压杆;206、套管;207、固定块;208、滑块;209、伸缩槽;3、单向止逆阀;301、弹性膜片;4、细型管体;5、引流孔;6、粗型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吸引管体包括细型管体4与粗型管体6,吸引管体主体采用医用硅胶材质,整套管路采用环氧乙烷单独灭菌处理,吸引管体可分为成人型、儿童型以及婴儿型,其中成人型吸引管体的长度为400mm、最大外径为5.5mm,儿童型吸引管体的长度为350mm、最大外径为4.5mm,婴儿型吸引管体的长度为250mm、最大外径为3.8mm,细型管体4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引流孔5,细型管体4的另一端与粗型管体6一体连接,粗型管体6远离细型管体4的一端设有与无菌连接管对接的连接端1,连接端1外侧分为双段螺纹接口,可外接1/4英寸与3/8英寸的无菌连接管。
[0022]需要说明的是,粗型管体6靠近细型管体4的一端内侧设置有单向止逆阀3,单向止逆阀3包括两个对侧设置的弹性膜片301,两个弹性膜片301分别固定在粗型管体6的两侧内壁上,两个弹性膜片301闭合后形成V字形结构,整体呈鸭嘴状,弹性膜片301可根据粗型管体6内壁管口形状制成圆形或方形,单向止逆阀3限制细型管体4仅能够流向粗型管体6。
[0023]值得提出的是,粗型管体6远离细型管体4的端部一侧设置有双向泄压阀2,双向泄
压阀2平衡吸引管体内外压力,双向泄压阀2包括方形管201,方形管201固定在粗型管体6上且相互连通,方形管201内侧设置有菱形阀片202,菱形阀片202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可根据吸引管体内外压力差对应打开或关闭,起到平衡内外气压的作用。
[0024]进一步来说,菱形阀片202内侧设置有弹性扩张件,菱形阀片202通过弹性扩张件外张后抵在方形管201的内壁上,弹性扩张件包括套管206,套管206的两侧外部固定套设有固定块207,固定块207固定在方形管201的内壁上,套管206的内侧开设有伸缩槽209,伸缩槽209内两侧均滑动连接有滑块208,滑块20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压杆205,压杆205的一端伸出套管206并固定连接有推压柱204,压杆205的外侧套设有弹簧203,弹簧203的一端与推压柱204固定连接,弹簧203的另一端与套管206固定连接,推压柱204抵在菱形阀片202的内侧夹角处,弹簧203的弹力设计值需满足,心内吸引管体内压力小于负60mmHg时双向泄压阀2向内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体包括细型管体与粗型管体,所述细型管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引流孔,所述细型管体的另一端与粗型管体一体连接,所述粗型管体靠近细型管体的一端内侧设置有单向止逆阀,所述单向止逆阀限制细型管体仅能够流向粗型管体,所述粗型管体远离细型管体的端部一侧设置有双向泄压阀,所述双向泄压阀平衡吸引管体内外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止逆阀包括两个对侧设置的弹性膜片,两个所述弹性膜片分别固定在粗型管体的两侧内壁上,两个所述弹性膜片闭合后形成V字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反流自动泄压型心内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泄压阀包括方形管,所述方形管固定在粗型管体上且相互连通,所述方形管内侧设置有菱形阀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宝张永苹周成斌柯俊雷迪斯孟擎擎贺子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