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451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包括设置于隧道内且沿隧道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防护栏,防护栏朝向人行道一侧的侧面为第一竖直面,第一竖直面垂直于防护栏底面并向上延伸至防护栏的顶部,防护栏朝向行车道一侧的侧面形成有碰撞防护面,碰撞防护面依次设为第二竖直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其中,第二竖直面垂直于防护栏底面并向上延伸第一预设高度,第一斜面自第二竖直面的顶部朝向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第二预设高度,第二斜面自第二斜面的顶部朝向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至防护栏的顶部,以使第一竖直面、第二竖直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共同形成呈F状的横截面,保证了隧道内的行人安全,结构简单、稳定可靠。稳定可靠。稳定可靠。

A sidewalk safety isolation facility for Tunne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与地下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市域核心区的人流、车流将逐渐密集,道路将逐渐拥堵,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更为明显。由于大部分城市道路的路网结构在发展初期均采用地面平面交叉的方式组织两条相交道路的交通流,其通行能力相对有限,在城市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一部分平面交叉改为立体交叉。其中一种立体交叉的方式是采用隧道来实现,如果隧道是主干路或次干路的一部分,则需要考虑设置人行道。
[0003]在城市隧道长度大于1000m时,其CO和NO
x
等洞内污染物的浓度经常超标,这些有害气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1km以上的隧道不能设置人行道。而长度为1000m以下的中短隧道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设置人行道,便于行人穿过障碍物。为节约工程投资,很多情况下需在隧道的同一孔内在行车道一侧或两侧布置人行道,为节约工程投资,目前大部分的人行道都是单侧布置。
[0004]然而,隧道内一般情况下行车视线差,尤其是进出隧道洞口时驾驶员对前方物体的辨识存在障碍,为保证行人安全,需要在人行道边缘设置安全隔离设施,现有的隧道安全隔离设施缺乏统一标准、制作简陋、难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0005]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以解决现有的隧道安全隔离设施缺乏统一标准、制作简陋、难以保证行人的安全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包括设置于隧道内且沿所述隧道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防护栏,所述防护栏将隧道路面分隔成人行道和行车道;其中,
[0008]所述防护栏朝向所述人行道一侧的侧面为第一竖直面,所述第一竖直面垂直于所述防护栏底面并向上延伸至所述防护栏的顶部;
[0009]所述防护栏朝向所述行车道一侧的侧面形成有碰撞防护面,所述碰撞防护面自所述防护栏底面到所述防护栏顶面依次设为第二竖直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二竖直面垂直于所述防护栏底面并向上延伸第一预设高度,所述第一斜面自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顶部朝向所述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第二预设高度,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第二斜面的顶部朝向所述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至所述防护栏的顶部,以使所述第一竖直面、所述第二竖直面、所述第一斜面以及所述第二斜面共同形成呈F状的横截面。
[0010]优选地,所述人行道与所述行车道之间设置有设施带,所述防护栏底部的厚度小于所述设施带的宽度,以使所述防护栏设置于所述设施带内。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斜面的斜度小于所述第二斜面的斜度。
[0012]优选地,所述防护栏包括固定于所述隧道路面的混凝土防撞墙、固定于所述混凝土防撞墙的顶部的隔离护栏;其中,所述隔离护栏包括钢结构底座和固定于所述钢结构底座的顶部的钢管,所述钢结构底座与所述混凝土防撞墙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人行道相对于所述行车道的抬高为d1,其中,d1≥25cm;所述混凝土防撞墙的高度为h0,其中,h0=1m;所述隔离护栏的高度d
g
,其中, d
g
≥0.9

(h0‑
d1)。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斜面的斜度设置在1.0~1.8之间,所述第二斜面的斜度设置在8.0~11.0之间。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通过将防护栏朝向人行道一侧的侧面设计为第一竖直面,防护栏朝向行车道一侧的侧面设计为碰撞防护面,碰撞防护面依次设为第二竖直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其中,第二竖直面垂直于防护栏底面并向上延伸第一预设高度,第一斜面自第二竖直面的顶部朝向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第二预设高度,第二斜面自第二斜面的顶部朝向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至防护栏的顶部,以使第一竖直面、第二竖直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共同形成呈F状的横截面,具有良好的减震吸能作用,保证隧道内的行人安全。此外,通过将防护栏设计为混凝土防撞墙+钢结构底座+钢管的形式,大幅提高了结构强度,有效防止行人翻越,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系统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单侧附有人行道的隧道限界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防护栏的大样图。
[0020]本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100、隧道;110、防护栏;120、人行道;130、行车道;140、第一竖直面;150、碰撞防护面;151、第二竖直面;152、第一斜面;153、第二斜面; 160、混凝土防撞墙;170、隔离护栏;171、钢结构底座;172、钢管;180、建筑限界边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6]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包括设置于隧道100内且沿所述隧道100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防护栏110,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隧道内且沿所述隧道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防护栏,所述防护栏将隧道路面分隔成人行道和行车道;其中,所述防护栏朝向所述人行道一侧的侧面为第一竖直面,所述第一竖直面垂直于所述防护栏底面并向上延伸至所述防护栏的顶部;所述防护栏朝向所述行车道一侧的侧面形成有碰撞防护面,所述碰撞防护面自所述防护栏底面到所述防护栏顶面依次设为第二竖直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二竖直面垂直于所述防护栏底面并向上延伸第一预设高度,所述第一斜面自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顶部朝向所述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第二预设高度,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第二斜面的顶部朝向所述第一竖直面斜向上延伸至所述防护栏的顶部,以使所述第一竖直面、所述第二竖直面、所述第一斜面以及所述第二斜面共同形成呈F状的横截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的人行道安全隔离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与所述行车道之间设置有设施带,所述防护栏底部的厚度小于所述设施带的宽度,以使所述防护栏设置于所述设施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会刘云付李瑜熊建军胡惠华王建华杨雄王海林尹俊涛蔡丽琴汪敬胡久羡黄欣刘汉宏王木群李拼李金鑫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