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及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8020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车架包括车身前部支架、车身尾部支架及U形纵梁,所述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包括第一连杆、加强杆、连接片、减震器、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U形纵梁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的顶部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焊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的底部焊接固定,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后轮系统固定,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后轮系统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所述后轮系统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铰接,且所述第三连杆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全地形车。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高驾驶的舒适性。提高驾驶的舒适性。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A trailing arm rear suspension structure and all terrain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及全地形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全地形车
,具体涉及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及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越野性能好,具有宽大的轮胎能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产生更大的摩擦力而且能降低车辆对地面的压强,使其容易行驶于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
[0003]由于需要在多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行驶,因此对全地形车的后悬架结构提出了极大的考验,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的后悬挂系统大多采用多连杆悬挂结构。但是,目前的后悬挂系统对于车轮的定位,以及在各种行驶工况时的悬挂舒适性及操控性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及全地形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及全地形车,可以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所述拖拽臂后悬架结构用于连接全地形车的后轮系统及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身前部支架、车身尾部支架及U形纵梁,所述车身前部支架及所述车身尾部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U形纵梁的前后两侧,所述U形纵梁与所述车身前部支架配合围成驾驶舱,所述U形纵梁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配合围成动力舱,所述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包括第一连杆、加强杆、连接片、减震器、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U形纵梁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的顶部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焊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的底部焊接固定,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后轮系统固定,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后轮系统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所述后轮系统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铰接,且所述第三连杆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方。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加强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均为空心杆体。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上述的拖拽臂后悬架结构、车架、动力组件及后轮系统,所述动力组件安装于所述动力舱内,所述后轮系统通过所述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驱动所述后轮系统运动。
[0010]优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组件、减速器及传动半轴,所述驱动组件及所述减速器均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固定,所述后轮系统包括轮毂及轮胎,所述轮胎套设于所述轮毂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所述传动半轴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半轴的输出端与所述轮毂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包括两个输出端,两个输出端分别位于所述减速器的相对两端,每个所述传动半轴与所述减速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连接的方式为花键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轮毂包括轮辋、轮盘、轮毂轴、花键及轮毂轴承,所述轮盘与所述轮辋的内环固定,所述轮毂轴与所述轮盘一体成型且二者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花键包括一体成型的外螺纹轴端及内花键端,所述轮毂轴为中空的轴体,所述外螺纹轴端插入所述轮毂轴的中空区域内并与之螺纹连接,所述传动半轴与所述内花键端键连接,所述轮毂轴承套设于所述轮毂轴的外围。
[0013]优选的,所述轮毂轴的外壁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铰接部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轮毂轴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位于所述轮毂轴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铰接部位于所述轮毂轴承的不同侧;所述连接块的顶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底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尾部挡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所述尾部档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轮毂轴承的一侧并对称设置于所述轮毂轴承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位于所述轮毂轴承的另一侧并对称设置于所述轮毂轴承的上下两端。
[0015]优选的,所述车身尾部支架包括尾部底框架、尾部挡杆及尾部支杆,所述尾部底框架的首端与所述车身前部支架的底部固定,末端悬置;所述尾部挡杆的顶部与所述U形纵梁的顶部焊接固定,所述尾部档杆的底部与所述尾部底框架的末端焊接固定;所述尾部支杆连接所述尾部档杆和所述U形纵梁的侧部,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均与所述尾部档杆铰接。
[0016]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及全地形车中,第一连杆连接轮毂轴承和U形纵梁,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均连接轮毂轴承和车身尾部支架,采用多个连杆连接车身的不同部位,可以很好的缓和车身受到的冲击力,使车身保持良好的驾驶姿态,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操控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全地形车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拖拽臂后悬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轮毂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本申请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
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请结合参阅图1

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0、动力组件20、后轮系统30及拖拽臂后悬架结构40。
[0024]所述车架10整体采用空心钢管组装而成,可以降低全地形车的自重,钢管之间焊接固定,可以保证连接的强度。
[0025]所述车架10包括车身前部支架11、车身尾部支架12及U形纵梁13,所述车身前部支架11及所述车身尾部支架12分别固定于所述U形纵梁13的前后两侧。所述U形纵梁13与所述车身前部支架11配合围成驾驶舱,所述U形纵梁13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12配合围成动力舱。
[0026]所述车身尾部支架12包括尾部底框架121、尾部挡杆122及尾部支杆123,所述尾部底框架121的首端与所述车身前部支架11的底部固定,末端悬置;所述尾部挡杆122的顶部与所述U形纵梁13的顶部焊接固定,所述尾部档杆122的底部与所述尾部底框架121的末端焊接固定;所述尾部支杆123连接所述尾部档杆122和所述U形纵梁13的侧部,用于加强所述尾部档杆122的强度。
[0027]所述动力组件20收容于所述动力舱内,并安装于所述尾部底框架121上,所述车身档杆122可以对所述动力组件20形成防护。所述全地形车为后驱的驱动方式,所述动力组件20用于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拽臂后悬架结构用于连接全地形车的后轮系统及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身前部支架、车身尾部支架及U形纵梁,所述车身前部支架及所述车身尾部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U形纵梁的前后两侧,所述U形纵梁与所述车身前部支架配合围成驾驶舱,所述U形纵梁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配合围成动力舱,所述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包括第一连杆、加强杆、连接片、减震器、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U形纵梁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的顶部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焊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的底部焊接固定,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后轮系统固定,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后轮系统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所述后轮系统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铰接,且所述第三连杆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加强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均为空心杆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4.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拖拽臂后悬架结构、车架、动力组件及后轮系统,所述动力组件安装于所述动力舱内,所述后轮系统通过所述拖拽臂后悬架结构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驱动所述后轮系统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驱动组件、减速器及传动半轴,所述驱动组件及所述减速器均与所述车身尾部支架固定,所述后轮系统包括轮毂及轮胎,所述轮胎套设于所述轮毂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所述传动半轴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半轴的输出端与所述轮毂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恩洲郭雄吴星龙佳庆李贝李海青陈志勇陈丽宇刘奇贾金志陆祥甘竞刘科覃周昌覃远东韦中科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