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79444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外脚手架外立杆和框架柱,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前后均排列设置,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的右侧面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外脚手架内立杆,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右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外大横杆,所述外脚手架内立杆的左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内大横杆,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与外脚手架内立杆之间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小横杆,所述框架柱的左侧面设置有抱柱内横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建筑物大层高楼层间外脚手架的连墙件无法设置的问题,提高外脚手架整体稳定性,确保外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性能,对建筑项目安全及标准化施工有重要意义。义。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施工中多需要搭设脚手架,脚手架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按搭设的位置分为外脚手架、里脚手架;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木脚手架、竹脚手架、钢管脚手架;按构造形式分为立杆式脚手架、桥式脚手架、门式脚手架、悬吊式脚手架、挂式脚手架、挑式脚手架、爬式脚手架。
[0003]现有技术中,建筑施工中难免存在层高较大的楼层,在进行落地式脚手架搭设时,会存在某一较大层高及框架柱之间连墙件与外脚手架的连接点较小,导致外脚手架整体稳定性较差,存在倾覆的风险,使用安全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包括外脚手架外立杆和框架柱,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前后均排列设置,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的右侧面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外脚手架内立杆,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右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外大横杆,所述外脚手架内立杆的左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内大横杆,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与外脚手架内立杆之间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小横杆,所述框架柱的左侧面设置有抱柱内横杆,所述框架柱的右侧面设置有抱柱外横杆,所述抱柱内横杆与抱柱外横杆的上表面位于前后框架柱的前后侧面均设置有抱柱纵杆,所述抱柱纵杆与外脚手架内大横杆和外脚手架外大横杆相连接,所述抱柱纵杆的上表面位于框架柱前后侧面均设置有水平斜杆,且水平斜杆抱柱内横杆、外脚手架内大横杆和外脚手架外大横杆相连接,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和外脚手架内立杆上设置有加强机构。
[000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与外脚手架内立杆之间间距为1800mm,所述外脚手架内立杆的右侧面距离框架柱的左侧面之间距离为250mm。
[000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外脚手架外大横杆、外脚手架内大横杆和外脚手架小横杆据地面200mm设置作为扫地杆,且外脚手架外大横杆与外脚手架内大横杆向上每步的间距为1800mm,所述外脚手架小横杆向上每一步间距为1500mm。
[0008]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水平斜杆上下相邻之间间距为2m

3m间隔设置,所述水平斜杆与外脚手架外大横杆的夹角在30
°‑
60
°

[000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加强机构包括水平杆和连接杆,所述水平杆设置于外脚手架外立杆和外脚手架内立杆上,所述水平杆与连接杆相互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机构上下之间的间距按3m

3.5m上左右。
[0010]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杆预埋于框架柱上。
[0011]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外脚手架内立杆、外脚手架外大横杆、外脚手架内大横杆、外脚手架小横杆、抱柱内横杆、抱柱外横杆、抱柱纵杆、水平斜杆和加强机构之间采用直角扣件或旋转扣件进行加固。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该高层高抱柱连墙件,通过设置水平斜杆,并按两步一设的参数,将抱柱内横杆、外脚手架外大横杆和外脚手架内大横杆进行拉结,解决了建筑物大层高楼层间外脚手架的连墙件无法设置的问题,提高外脚手架整体稳定性,确保外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性能,且施工方便、安全和便宜,对建筑项目安全及标准化施工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的俯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的图1中A处放大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的图1中B处放大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其设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9]图中:1、外脚手架外立杆;2、框架柱;3、外脚手架内立杆;4、外脚手架外大横杆;5、外脚手架内大横杆;6、外脚手架小横杆;7、抱柱内横杆;8、抱柱外横杆;9、抱柱纵杆;10、水平斜杆;11、加强机构;111、水平杆;11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考图1

图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包括外脚手架外立杆1和框架柱2,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前后均排列设置,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的右侧面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外脚手架内立杆3,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右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所述外脚手架内立杆3的左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与外脚手架内立杆3之间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小横杆6,所述框架柱2的左侧面设置有抱柱内横杆7,所述框架柱2的右侧面设置有抱柱外横杆8,所述抱柱内横杆7与抱柱外横杆8的上表面位于前后框架柱2的前后侧面均设置有抱柱纵杆9,所述抱柱纵杆9与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和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相连接,所述抱柱纵杆9的上表面位于框架柱2前后侧面均设置有水平斜杆10,且水平斜杆10抱柱内横杆7、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和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相连接,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和外脚手架内立杆3上设置有加强机构11。
[0022]具体的,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与外脚手架内立杆3之间间距为1800mm,所述外脚手架内立杆3的右侧面距离框架柱2的左侧面之间距离为250mm。
[0023]本实施方案中,外脚手架外立杆1与外脚手架内立杆3之间具有一定的跨度,且外脚手架内立杆3与框架柱2之间具有一定宽度,使该脚手架放置更加稳定,便于踩踏使用。
[0024]具体的,所述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和外脚手架小横杆6据地面200mm设置作为扫地杆,且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与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向上每步的间距为1800mm,所述外脚手架小横杆6向上每一步间距为1500mm。
[0025]本实施方案中,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和外脚手架小横杆6使外脚手架外立杆1与外脚手架内立杆3之间更加稳定,使该脚手架的之间结构强度大。
[0026]具体的,所述水平斜杆10上下相邻之间间距为2m

3m间隔设置,所述水平斜杆10与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的夹角在30
°‑
60
°

[0027]本实施方案中,水平斜杆10使该脚手架受力更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包括外脚手架外立杆(1)和框架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前后均排列设置,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的右侧面相对应位置均设置有外脚手架内立杆(3),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右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所述外脚手架内立杆(3)的左侧面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与外脚手架内立杆(3)之间从下至上依次均匀设置有外脚手架小横杆(6),所述框架柱(2)的左侧面设置有抱柱内横杆(7),所述框架柱(2)的右侧面设置有抱柱外横杆(8),所述抱柱内横杆(7)与抱柱外横杆(8)的上表面位于前后框架柱(2)的前后侧面均设置有抱柱纵杆(9),所述抱柱纵杆(9)与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和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相连接,所述抱柱纵杆(9)的上表面位于框架柱(2)前后侧面均设置有水平斜杆(10),且水平斜杆(10)抱柱内横杆(7)、外脚手架内大横杆(5)和外脚手架外大横杆(4)相连接,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和外脚手架内立杆(3)上设置有加强机构(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脚手架外立杆(1)与外脚手架内立杆(3)之间间距为1800mm,所述外脚手架内立杆(3)的右侧面距离框架柱(2)的左侧面之间距离为25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高抱柱连墙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脚手架外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凌宇潘仁阳徐方宁肖广明罗俊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