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726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6: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净化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通过在推流区的斜坡面上覆盖了清絮网板,清絮网板与固定座水平铰接,使得清絮网板可以绕着固定座在共壁隔墙的垂直面内转动,可以实现清絮网板对斜坡面的拍打。通过气囊拉扯拉绳,拉绳拉动清絮网板转动。在高效沉淀池运转时,水流会经过推流区翻过堰墙进入斜管沉淀区,可以通过不断变化进水的流量,使得翻过堰墙的水面高度发生变化,或者间歇性对气囊进行充放气操作,使气囊上下浮动,从而在气囊上下浮动的作用下,带动清絮网板上下振动,并且拍打斜坡面,减少清絮网板和斜坡面上凝絮体的堆积。再者,气囊和拉绳具有阻挡水面上漂浮物的作用,阻止过量漂浮物流入到斜管沉淀区。管沉淀区。管沉淀区。

A sedimentation tank to prevent flocculation de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净化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高效沉淀池处理工艺是一种高效物化处理工艺,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投加水处理药剂,使水处理药剂与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混合、反应后,沉淀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SS、TP等),使水体质量提高。该工艺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紧凑型工艺,充分利用了动态混合、加速絮凝原理和浅池理论,把高效混合、提升絮凝、斜管沉淀三个过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常规技术无法比拟的性能。首先,采用了独立的机械搅拌快速混合,实现动态混合。其次,采用机械絮凝与水力絮凝相结合,在絮凝池内设置提升搅拌机,部分沉淀的污泥回流至前段,助凝剂也投加在前段,脱稳的颗粒与絮凝池的凝絮体有效碰撞,形成粗大、密实的矾花;减少了加药量。最后,沉淀池部分采用改进的斜管沉淀池形式,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明显提高;沉淀池底部采用机械刮泥进一步提高污泥浓度,减少污泥排放量。
[0003]高效沉淀池的结构设计,在絮凝区和斜管沉淀区之间有推流区,其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混合絮凝的水推流至斜管沉淀区。絮凝区和推流区间设有共壁隔墙,隔墙下面开有矩形孔,在推流区的另外三个面形成45

60度的坡面,引导水从推流区翻过堰墙进入斜管沉淀区。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矩形孔左右两侧的坡面不直接受到水流冲击,导致左右两侧的坡面水流速度较慢,有部分凝絮体在左右两侧的坡面聚集沉淀,沉积的凝絮体会发生化学生物反应,时间长了就会行成死污泥漂浮在水面上,严重影响高效沉淀池的出水水质。<br/>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以解决凝絮体在推流区左右两侧的坡面聚集沉淀,长时间沉积的凝絮体形成死污泥漂浮在水面上影响高效沉淀池的出水水质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包括絮凝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絮凝区和斜管沉淀区之间设有推流区,所述推流区与絮凝区通过共壁隔墙分隔,所述推流区与斜管沉淀区通过堰墙分隔,所述共壁隔墙的底部设有矩形孔,所述堰墙的底部靠近推流区的一侧为斜底面,所述推流区位于矩形孔的两侧设有斜坡面;所述共壁隔墙上设有清絮装置,所述清絮装置包括固定座和清絮网板,所述固定座位于共壁隔墙上矩形孔的侧面,所述清絮网板与固定座水平铰接,所述清絮网板覆盖在斜坡面上,左右两个所述清絮网板的上部通过拉绳固定,所述拉绳上固定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充气口连接有充气软管。
[0006]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时,由于在斜坡面上覆盖了清絮网板,清絮网板与固定座水平铰接,使得清絮网板可以绕着固定座在共壁隔墙的垂直面内转动,可以实现清絮网板对斜坡面的拍打。由于清絮网板的上部通过拉绳固定,拉绳上固定有气囊,气囊的充气口连接有充气软管,可以通过充气软管对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使得气囊在浮力的作用下漂
浮在合适的位置。通过气囊拉扯拉绳,拉绳拉动清絮网板转动。因此,在使用时,可以给气囊充入适当的气体,调整好拉绳的长度,使得清絮网板保持在合适的位置。在高效沉淀池运转时,水流会经过推流区翻过堰墙进入斜管沉淀区,为了防止斜坡面上长时间堆积凝絮体,可以借助两种手段,一种是不断变化进水的流量,使得翻过堰墙的水面高度发生变化,从而在气囊上下浮动的作用下,带动清絮网板上下振动,并且拍打斜坡面,减少清絮网板和斜坡面上凝絮体的堆积。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充气装置,间歇性对气囊进行充放气操作,使气囊上下浮动,也能起到上述效果。再者,使用中,气囊漂浮在水面上,拉动拉绳,使得气囊和拉绳具有一定的阻挡水面上的漂浮物的作用,防止过量的漂浮物流入到斜管沉淀区。
[0007]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斜底面的底边与共壁隔墙共面。
[000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斜坡面包括底部的三角形区域和位于三角形区域上方的矩形区域。
[0009]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斜坡面的倾斜角度为40

60度。
[0010]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斜底面的倾斜角度为40

60度。
[0011]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清絮网板的上部固定有吊绳,所述吊绳的端部设有吊钩,所述吊钩上套设有浮球。通过吊钩可以方便外接的提升装置,可以通过外接的提升装置提拉吊绳,拉动清絮网板绕着固定座上下转动,进一步强化对斜坡面上堆积的凝絮体的拍打。
[0012]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拉绳通过挂钩固定在清絮网板上。
[0013]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座插接在底板上,所述底板固定在共壁隔墙上。
[0014]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底板为U型,所述底板卡入共壁隔墙上矩形孔的侧壁处。
[0015]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拉绳上设有阻拦网。拉绳上设有阻拦网可以更好地阻挡水面上的漂浮物,利于进行漂浮物的集中清理。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沉淀池的现有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推流区的现有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推流区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絮凝区1、斜管沉淀区2、推流区3、共壁隔墙11、堰墙21、矩形孔12、斜底面22、斜坡面23、清絮网板24、拉绳4、气囊5。
[0022]如附图1所示,在现有的沉淀池的结构中,包括絮凝区1和斜管沉淀区2,在絮凝区1和斜管沉淀区2之间为推流区3。推流区3与絮凝区1通过共壁隔墙11分隔,推流区3与斜管沉淀区2通过堰墙21分隔。在共壁隔墙11的底部有一个矩形孔12,水流通过矩形孔12从絮凝区1进入到推流区3,再经过堰墙21后进入到斜管沉淀区2(如图上箭头指示的方向)。
[0023]如图2所述,堰墙21的底部靠近推流区3的一侧为斜底面22,推流区3位于矩形孔12
的两侧为斜坡面23。斜坡面23的底部和斜底面22以及矩形孔12相交在一起,斜底面22的底边与共壁隔墙11共面,致使斜坡面23形成一个下部的三角形区域和上部的矩形区域。在共壁隔墙11的底部靠近矩形孔12的位置可以通过穿墙螺栓固定有底板,在底板上插接固定一个固定座,固定座上水平位置铰接一个清絮网板24,清絮网板24的形状和斜坡面23相同,使得清絮网板24覆盖在斜坡面23上。另外,在左右两个清絮网板24的上部固定有拉绳4,拉绳4上固定有气囊5,气囊5的充气口连接有充气软管。
[0024]如图3、图4所示,由于在斜坡面23上覆盖了清絮网板24,清絮网板24水平铰接在共壁隔墙11上,使得清絮网板24可以绕着转轴处在共壁隔墙11的垂直面内转动,可以实现清絮网板24对斜坡面23的拍打。由于清絮网板24的上部通过拉绳4固定,拉绳4上固定有气囊5,气囊5的充气口连接有充气软管,可以通过充气软管对气囊5进行充气或者放气,使得气囊5在浮力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包括絮凝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絮凝区和斜管沉淀区之间设有推流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流区与絮凝区通过共壁隔墙分隔,所述推流区与斜管沉淀区通过堰墙分隔,所述共壁隔墙的底部设有矩形孔,所述堰墙的底部靠近推流区的一侧为斜底面,所述推流区位于矩形孔的两侧设有斜坡面;所述共壁隔墙上设有清絮装置,所述清絮装置包括固定座和清絮网板,所述固定座位于共壁隔墙上矩形孔的侧面,所述清絮网板与固定座水平铰接,所述清絮网板覆盖在斜坡面上,左右两个所述清絮网板的上部通过拉绳固定,所述拉绳上固定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充气口连接有充气软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底面的底边与共壁隔墙共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止凝絮沉积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面包括底部的三角形区域和位于三角形区域上方的矩形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扈庆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