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2710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肥料选用牦牛粪,牦牛粪堆捂2个月;草地建植第40天撒施肥料,堆捂2个月的牦牛粪使用量为4.5~6.0t/hm2。本发明专利技术捂熟牦牛粪施用对紫花苜蓿单播草地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牦牛粪施用对苜蓿单播草地建植第一年的盖度和产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4.5~6.0t/hm2可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合理施用牦牛粪可促进苜蓿的再生生长,4.5~6.0t/hm2可获得较高的再生饲草产量。建议牦牛粪施用量为4.5t/hm2,4.5t/hm2处理下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稍低于6.0t/hm2,其余养分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3年的盖度、株高、产量、再生产量和表层土壤性状等指标,得出最佳施肥量为牦牛粪4.5t/hm2。。

A method of applying organic fertilizer to alfalfa grassland in Alpine Reg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饲草种植
,具体为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寒地区苜蓿的种植对于牦牛、犏牛等家畜养殖是十分重要的饲草来源,紫花苜蓿为多年生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每年要刈割3

4次,多次刈割必然带走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产草量越高,带走的营养越多,造成土壤自身养分的不断流失和匮乏。为了满足苜蓿正常生长对养分的需求,需通过施肥来补充土壤养分,以保证苜蓿的高产、稳产和优质。
[0003]高寒地区牦牛粪较容易获得,对高寒地区苜蓿的种植地施加牦牛粪可以有效的恢复土壤养分,保证苜蓿的品质和产量。但是对于如何才能高效的提高土壤养分,如何控制施肥量等,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对紫花苜蓿单播草地具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以显著的提高苜蓿草地盖度和产量。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苜蓿种植
[0007]种植地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质地为黄壤,播种方式为撒播;
[0008]S2,有机肥处理
[0009]肥料选用牦牛粪,牦牛粪堆捂2个月;
[0010]S3,施肥
[0011]草地建植第40天撒施肥料,堆捂2个月的牦牛粪使用量为4.5~6.0t/hm2。
[0012]进一步地,S3中,牦牛粪使用量为4.5t/hm2。
[0013]进一步地,S1中,土壤碱解性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速效钾属于中等水平,速效磷为高水平。
[0014]进一步地,S2中,牦牛粪含水量68.5%。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捂熟牦牛粪施用对紫花苜蓿单播草地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牦牛粪施用对苜蓿单播草地建植第一年的盖度和产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4.5~6.0t/hm2可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合理施用牦牛粪可促进苜蓿的再生生长,4.5~6.0t/hm2可获得较高的再生饲草产量。综合考虑土壤常规养分指标和成本,建议牦牛粪施用量为4.5t/hm2,4.5t/hm2处理下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稍低于6.0t/hm2,其余养分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3年的盖度、株高、产量、再生产量和表层土壤性状等指标,得出最佳施肥量为牦牛粪4.5t/hm2。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实施例1
[0019]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S1,苜蓿种植
[0021]种植地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质地为黄壤,播种方式为撒播;土壤碱解性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速效钾属于中等水平,速效磷为高水平。
[0022]S2,有机肥处理
[0023]肥料选用牦牛粪,牦牛粪含水量68.5%,牦牛粪堆捂2个月;
[0024]S3,施肥
[0025]草地建植第40天撒施肥料,堆捂2个月的牦牛粪使用量为4.5~6.0t/hm2。
[0026]实施例2
[002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牦牛粪使用量为4.5t/hm2。
[0028]实施例3
[0029]对照试验
[0030]试验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和平村委员会降给村小组(27
°
30

2"N,99
°
48

37"E)。海拔高度3277m。年均温5.85℃,月平均最高温19.2℃(6月),月平均最低温

11.2℃(1月),极端最高温25.6℃(6月),极端最低温

23.9℃(1月),≧0℃年积温2657.2℃,≧10℃年积温1849.7℃。年均降水量650mm,80%的降水集中在6月~9月,以7月降水最多,平均降水量157.4mm,无霜期约120天。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质地为黄壤。
[0031]材料与方法
[0032]1人工草地的建植
[0033]2018年6月6日在香格里拉小中甸降给村建植紫花苜蓿单播草地占450m2,每个处理小区面积20m2,牧草种子采用撒播种植方式。试验地前作为马铃薯种植。
[0034]表1试验地土壤养分背景值
[0035][0036]根据土壤养分诊断标准,得出试验地土壤碱解性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速效钾属于中等水平,速效磷为高水平。表明试验地土样速效养分属于缺氮少钾水平。
[0037]表2土壤养分诊断标准
[0038][0039]试验设计
[0040]紫花苜蓿单播草地开展不同捂熟牛粪试验,在草地建植第40天撒施肥料。牦牛粪:为当地牦牛粪(含水量68.5%),堆捂2个月,设计5个施肥量:1.5t/hm2、3.0t/hm2、4.5t/hm2、6.0t/hm2、不施肥(CK),3次重复,小区面积4m
×
5m。2018年7月17日撒施牛粪。
[0041]表3捂熟牛粪和菌肥养分指标
[0042][0043]表4施肥处理的施用量及处理代号
[0044][0045]指标测定
[0046](1)产量(鲜重和干重):样方采样法,选用0.5m2的方框,避开小区边缘的部分随机放置,刈割留茬高度5cm左右,称取总重量,将单位面积饲草产量换算成t/hm2。并将刈割称重后的饲草放入尼龙网袋(做好标签),进行自然风干,20天~30天左右测定其风干重量。建植第一年测定时间2018年9月16日。
[0047](2)株高:分别从每个小区随机选择植株10株(避开小区边行),测量从地面至最高点的自然高度。10株的平均值作分别作为该小区的苜蓿株高。建植第一年测定时间2018年9月16日。
[0048](3)盖度:2018年9月15日测定。
[0049](4)苜蓿再生单株枝条数(再生46天):2019年8月2日测定(建植第二年2019年6月16日统一刈割),每个小区内随机选取5株进行测定,取平均值。
[0050](5)再生株高和产量的测定:
[0051]紫花苜蓿单播草地测定时间,建植第二年再生46天:2019年8月2日测定(2019.6.16刈割);再生28天:2019年9月4日测定(2019.8.7统一刈割)。
[0052]建植第三年,施肥试验小区刈割和测定时间一致。雨季中期再生30天,2020年6月22日刈割,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苜蓿种植种植地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质地为黄壤,播种方式为撒播;S2,有机肥处理肥料选用牦牛粪,牦牛粪堆捂2个月;S3,施肥草地建植第40天撒施肥料,堆捂2个月的牦牛粪使用量为4.5~6.0t/hm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区苜蓿草地有机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美艳薛世明蔡明刘彦培罗鑫匡崇义杨文翠袁赟冉光富廖祥龙吴梦霞钟绍丽侯洁琼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砚山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