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6932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涉及注氮控氧设备领域,针对现有的注氮控氧设备的结构布局存在注氮速度慢、注氮效率低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厂房,所述厂房提供相对封闭的保护区,且所述厂房内外安装有注氮控氧机构,所述注氮控氧机构包括制氮输氮机构、内循环机构和物联网设备,所述制氮输氮机构包括空压机、制氮机、输氮管,且所述空压机的输出口与制氮机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制氮机的输出口与输氮管的输入口连接,且所述输氮管远离制氮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玻纤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物联网注氮控氧设备的结构布局存在注氮速度慢、注氮效率低的问题。注氮效率低的问题。注氮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注氮控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注氮控氧技术是一种消防手段,通过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注入氮气,驱替氧气(实际为含有氧气的空气),使得保护区内的氧气含量下降,失去氧气助燃自然就不易发生火灾。
[0003]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注氮控氧技术也进行了升级,通过无线设备之间信息交互可实现多个终端联动,方便查看设备运行数据以及进行调控,但是现有的注氮控氧设备的结构布局还较为陈旧,存在注氮速度慢、注氮效率低的问题,进而带来了较高的能耗,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解决了现有的注氮控氧设备的结构布局存在注氮速度慢、注氮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包括厂房,所述厂房提供相对封闭的保护区,且所述厂房内外安装有注氮控氧机构,所述注氮控氧机构包括制氮输氮机构、内循环机构和物联网设备;
[0007]所述制氮输氮机构包括空压机、制氮机、输氮管,且所述空压机的输出口与制氮机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制氮机的输出口与输氮管的输入口连接,且所述输氮管远离制氮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玻纤布,且所述第一玻纤布远离输氮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玻纤布。
[0008]优选的,所述输氮管的管路呈矩形设置,且所述输氮管之间连通有增量管,所述输氮管和增量管的周壁均开设有气孔。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玻纤布和第二玻纤布位于远离制氮机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玻纤布和第二玻纤布编制稀疏可透气。
[0011]优选的,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操控电脑和氧气含量传感器,且所述操控电脑包括物联网天线,所述厂房的外壁设置有三组指示灯。
[0012]优选的,所述厂房内房顶位于第一玻纤布和第二玻纤布之间分布有三组氧气含量传感器,且所述氧气含量传感器呈等间距分布。
[0013]优选的,所述输氮管和第一玻纤布与第二玻纤布分布于厂房内的两端。
[0014]优选的,所述内循环机构位于厂房远离制氮机的一端设置有鼓风机,且所述鼓风机的进气口与厂房内连通。
[0015]优选的,所述气孔的排气方向与第一玻纤布平行。
[0016]优选的,所述鼓风机的排气口与空压机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循环管。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1、该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跨度较小、结构简单的输氮管上的气孔进行输氮,且输氮喷射方向指向侧面,仅通过让第一玻纤布与厂房侧壁之间的氮气压力升高,使得氮气通过第一玻纤布的空隙向厂房内均匀溢出,使得氮气呈气团由第一玻纤布向第二玻纤布方向推进,可尽量避免氮气与厂房内空气打乱混合现象,使得同样的输氮流量,该装置的输氮效果更佳稳定且效率更高。
[0019]2、该装置通过鼓风机将厂房内的空气抽向空压机,使得厂房内的空气不断的循环经过制氮机,进行氮气氧气分离,通过该内循环机构,使得较低功率的制氮机即可满足制氮控氧需求,达到节能的目的。
[0020]3、该装置采用将氮气成团由厂房一端向另一端推进的技术,因此沿氮气推进方向均匀设置少量的氧含量传感器即可满足整个厂房的氧含量检测需求,减少了设备投入成本,同时更少的控制参数配合物联网技术,使得该装置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调控时也更加便利。
[0021]综上所述,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物联网注氮控氧设备的结构布局存在注氮速度慢、注氮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位于厂房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厂房剖切视角下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2的右斜侧视角下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设备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0026]图中标号:1、厂房;2、注氮控氧机构;201、空压机;202、制氮机;203、输氮管;204、增量管;205、气孔;206、第一玻纤布;207、第一支架;208、鼓风机;209、循环管;210、第二玻纤布;211、第二支架;3、操控电脑;301、物联网天线;302、指示灯;303、氧气含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参照图1

图4,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包括厂房1,所述厂房1提供相对封闭的保护区,且所述厂房1内外安装有注氮控氧机构2,所述注氮控氧机构2包括制氮输氮机构、内循环机构和物联网设备;
[0029]所述制氮输氮机构包括空压机201、制氮机202、输氮管203,且所述空压机201的输出口与制氮机202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制氮机202的输出口与输氮管203的输入口连接,且所述输氮管203远离制氮机20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玻纤布206,且所述第一玻纤布206远离输氮管20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玻纤布210,所述输氮管203和第一玻纤布206与第二玻纤布210分布于厂房1内的两端,所述输氮管203的管路呈矩形设置,且所述输氮管203之间连通有增量管204,所述输氮管203和增量管204的周壁均开设有气孔205,且所述气孔205的排气方向与
第一玻纤布206平行,所述第一玻纤布206和第二玻纤布210位于远离制氮机20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207和第二支架211,所述第一玻纤布206和第二玻纤布210编制稀疏可透气;
[0030]现有技术一般采用从房顶布置若干喷头进行输氮,将保护区内的空气挤出,这种输氮结构跨度较大、安装不便,且氮气喷射速度较快容易与空气发生混合,导致输氮控氧效率较低;
[0031]该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跨度较小、结构简单的输氮管203上的气孔205进行输氮,且输氮喷射方向指向侧面,仅通过让第一玻纤布206与厂房1侧壁之间的氮气压力升高,使得氮气通过第一玻纤布206的空隙向厂房1内均匀溢出,此时的氮气呈整体气团由第一玻纤布206向第二玻纤布210方向推进,可尽量避免氮气与厂房1内空气打乱混合现象,使得同样的输氮流量,该装置的输氮效果更佳稳定且效率更高。
[0032]所述内循环机构位于厂房1远离制氮机202的一端设置有鼓风机208,且所述鼓风机208的进气口与厂房1内连通,所述鼓风机208的排气口与空压机201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循环管209;
[0033]该装置通过鼓风机208将厂房1内的空气抽向空压机201,使得厂房1内的空气不断的循环经过制氮机202,进行氮气氧气分离,通过该内循环机构,使得较低功率的制氮机202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包括厂房(1),其特征在于,所述厂房(1)提供相对封闭的保护区,且所述厂房(1)内外安装有注氮控氧机构(2),所述注氮控氧机构(2)包括制氮输氮机构、内循环机构和物联网设备;所述制氮输氮机构包括空压机(201)、制氮机(202)、输氮管(203),且所述空压机(201)的输出口与制氮机(202)的输入口连接,所述制氮机(202)的输出口与输氮管(203)的输入口连接,且所述输氮管(203)远离制氮机(20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玻纤布(206),且所述第一玻纤布(206)远离输氮管(20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玻纤布(2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氮管(203)的管路呈矩形设置,且所述输氮管(203)之间连通有增量管(204),所述输氮管(203)和增量管(204)的周壁均开设有气孔(20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纤布(206)和第二玻纤布(210)位于远离制氮机(20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207)和第二支架(2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注氮控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纤布(206)和第二玻纤布(210)编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伟黄钟黄秀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鹰穗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