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5968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布风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包括锅炉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锅炉本体上的落煤管,所述落煤管与所述锅炉本体贯穿连接,所述落煤管和所述锅炉本体交接的位置设有落煤口,所述锅炉本体内部通过风帽结构分为燃烧室和风室,所述燃烧室和所述落煤口设置在上方,所述风室设置在下方,所述风室内设置有落渣管,所述落渣管与所述风帽结构连接,所述风帽结构内侧靠所述落渣管位置的四个风帽孔的角度朝上设置,所述落渣管设在靠近所述炉膛后墙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风帽优化布置延长煤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降低锅炉的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提高锅炉热效率。提高锅炉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布风系统中部件的
,具体是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大部分企业都对锅炉进行了低氮升级改造,炉内相对物料浓度相对较高,满足了控制nox排放的要求。由于炉膛内物料浓度升高后,炉膛内的床温略有下降,对于底部排渣的燃尽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0003]在原有的高床温模式下,由于高温裂解的作用,煤粒较为容易破碎,使得底渣的燃尽度较高,底渣含碳量处于较低的状态。在进行低氮改造后,炉膛床温有所降低,对煤粒的裂解作用下降。底渣含碳量有所升高,锅炉热损失有所增加。
[0004]现有的风帽在设计时,所有的风帽孔均为水平或朝下的状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若风帽孔处于朝下的状态,风帽中的风在吹出的过程中形成的动能会使得未燃尽颗粒极易被带出炉膛,从落渣管内排出,造成底渣含碳量较高的现象,且由于原设计的落渣口与落煤口相对较近,煤粒在未来得及燃尽的情况下就已经被带出了炉膛,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降低低氮技术运用后的底渣含碳量偏高的现象,提供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包括锅炉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锅炉本体上的落煤管,所述落煤管与所述锅炉本体贯穿连接,所述落煤管和所述锅炉本体交接的位置设有落煤口,所述锅炉本体内部通过风帽结构分为燃烧室和风室,所述燃烧室和所述落煤口设置在上方,所述风室设置在下方,所述风室内设置有落渣管,所述落渣管与所述风帽结构连接,所述风帽结构内侧靠近所述落渣管位置的四个内侧风帽孔的角度朝上设置,所述落渣管设在靠近所述炉膛后墙部位。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锅炉本体包括炉膛前墙、炉膛后墙和连接所述炉膛前墙和炉膛后墙之间的炉膛侧墙,所述炉膛前墙、炉膛后墙和两个所述炉膛侧墙围设成炉膛。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风帽结构设置在所述落渣管的四周,所述风帽结构内侧靠所述落渣管位置的四个内侧风帽孔的角度调整为朝上5
°
角,可使得未燃尽的煤粒在下落前可被进行强化燃烧,使得底渣含碳量进一步降低。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外侧远离所述落渣管的四个外侧风帽孔位置角度和其他风帽设置为朝下15
°
角。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落煤口设置在所述炉膛前墙且设置于炉膛中部,这种结构设置使得所述落煤管到所述落渣管的时间较长,底渣易被燃尽。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落渣管布置于所述炉膛两侧三分之二的距离且靠近所述炉膛后墙部位,由于所述炉膛侧墙位置不处于贫氧区位置,氧量相对较高,未燃尽的煤粒可再边缘区域再次进一步被强化燃烧,从而达到降低底渣含碳量的目的。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通过对所述风帽结构的优化布置,对现有的所述风帽结构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使得底渣在下落的过程中未燃尽颗粒可尽量燃尽,对所述落渣口的布置位置进行了优化,延长煤粒从下落都排出的时间,进一步增加燃尽度,可以延长煤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降低锅炉的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B部放大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

锅炉本体、2

落煤管、3

炉膛前墙、4

炉膛后墙、5

炉膛侧墙、6

炉膛、7

落煤口、8

风帽结构、9

燃烧室、10

风室、11

落渣管、12

内侧风帽孔、13

外侧风帽孔、14

落渣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对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001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包括锅炉本体1和设置在所述锅炉本体1上的落煤管2,所述锅炉本体1包括炉膛前墙3、炉膛后墙4和连接所述炉膛前墙3和所述炉膛后墙4之间的炉膛侧墙5,所述炉膛前墙3、炉膛后墙4和两个所述炉膛侧墙5围设成炉膛6,所述落煤管2与所述锅炉本体1贯穿连接,所述落煤管2和所述锅炉本体1交接的位置设有落煤口7,所述锅炉本体1内部通过风帽结构8分为燃烧室9和风室10,所述燃烧室9和所述落煤口7设置在上方,所述风室10设置在下方,所述风室10内设置有落渣管11,所述落渣管11与所述风帽结构8连接,所述风帽结构8内侧靠所述落渣管11位置的四个内侧风帽孔12的角度朝上设置,所述落渣管11设在靠近所述炉膛后墙4的部位。
[0020]所述风帽结构8设置在所述落渣管11的四周,所述风帽结构8内侧靠所述落渣管11位置的四个所述外侧风帽孔13的角度调整为朝上5
°
角,外侧远离所述落渣管11的四个所述外侧风帽孔13位置角度和其他风帽设置为朝下15
°
角,在将所述内侧风帽孔12设置为朝上5
°
后,所述内侧风帽孔12吹出的方向朝上,对底渣起到了一定的托举作用,延缓了底渣下落的时间,由于所述落渣管11四周的所述风帽结构8相对于中部其他部位的风帽孔径较大风量较强,可使得未燃尽的煤粒在下落前可被进行强化燃烧,使得底渣含碳量进一步降低。
[0021]所述落煤口7设置在所述炉膛前墙3且设置于所述炉膛6的中部,运行时受重力的影响,较多的煤粒会落在炉前,所述落渣管11若布置于所述炉膛6的中部,所述落煤管2到所述落渣管11的时间较短,所述落渣管11的末端设置有落渣口14,便于煤渣的排放,且布置位置处于中部的贫氧区内,底渣不易被燃尽,所以将所述落渣管11布置于所述炉膛6两侧三分之二的距离且靠近所述炉膛后墙4的部位,这样的结构设置延长了所述落煤管2到所述落渣
管11的时间,延长了所述落煤口7到所述落渣管11的距离,使得煤粒在炉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燃烧,由于所述炉膛侧墙5位置不处于贫氧区位置,氧量相对较高,未燃尽的煤粒可再边缘区域再次进一步被强化燃烧,从而达到降低底渣含碳量的目的。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锅炉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锅炉本体上的落煤管,所述落煤管与所述锅炉本体贯穿连接,所述落煤管和所述锅炉本体交接的位置设有落煤口,所述锅炉本体内部通过风帽结构分为燃烧室和风室,所述燃烧室和所述落煤口设置在上方,所述风室设置在下方,所述风室内设置有落渣管,所述落渣管与所述风帽结构连接,所述风帽结构内侧靠所述落渣管位置的四个内侧风帽孔的角度朝上设置,所述落渣管设在靠近炉膛后墙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锅炉底渣含碳量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本体包括炉膛前墙、炉膛后墙和连接所述炉膛前墙和炉膛后墙之间的炉膛侧墙,所述炉膛前墙、炉膛后墙和两个所述炉膛侧墙围设成炉膛。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俊芳丁新利姜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汇能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