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哌嗪二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25526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哌嗪二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本申请所述的哌嗪二酮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可以通过口服给予,通过抑制PD

A piperazine Dione derivativ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哌嗪二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工
,具体涉及一种哌嗪二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哌嗪二酮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s,DKPs)的特征结构是由两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环二肽(Cyclic dipeptides),如下式所示。稳定的六元环骨架结构使DKPs在药物化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药效闭,表现出了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抑制、神经保护、抗疟疾、抗朊病毒、抗高血糖等多种显著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0003][0004]2,5

哌嗪二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存在于真菌、真菌、植物以及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物中,也在一些食物中尤其是发酵食物中经由多肽降解而生成。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2,5

哌嗪二酮类化合物不仅具有一系列利于各类受体结合的优势结构,同时也具有一些特别的特性使其在药物研发上具有显著优势。首先,结构简单,仅一个六元刚性环;其次,六个原子中四个位置可以进行拓展和立体构型控制。最后,对于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是非常稳定的。近期的研究也显示了2,5

哌嗪二酮类化合物存在着广泛的、多样的生物活性。这一系列的特点都使得该类化合物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0005]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肿瘤细胞抵御淋巴细胞攻击的有效途径。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攻击,表达抑制性配体是其中一种途径。CTLA

4是一种大家熟知的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功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从而促进肿瘤发生的抑制性配体。除了CTLA

4,PD

L1和PD

1的相互作用也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关于PD

1/PD

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机制研究已成为肿瘤免疫研究中的热点。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PD

L1与TIL表达的PD

1结合后,可引起PD

1胞质区ITSM结构域中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通过募集SHP

2磷酸酶,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T细胞的功能,诱导TIL的凋亡,从而使得肿瘤细胞逃逸了免疫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0006]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

1)是Ishida等通过消减杂交技术于1992年发现的。PD

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1ligand 1,PD

L1),又称B7同源分子1(B7 homologue 1,B7

H1)是PD

1的配体,PD

L1与PD

1结合后,由PD

1传递抑制性信号,调控淋巴细胞的功能。此外,PD

1还可影响T细胞的分化,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的生成,从而在免疫应答的调控、免疫耐受的建立以及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发现,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PD

L1,通过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面的PD

1分子结合,抑制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导致肿瘤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之一。
[0007]在肿瘤微环境中,PD

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CD8+T细胞可被诱导产生PD

1分子,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

L1结合后,抑制CD8+T细胞产生颗粒酶和穿孔素,另一方面,PD

L1也可表达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它们与CD8+T细胞表面PD

1结合,也可诱导CD8+T细胞发生凋亡。此外,PD

L1还可促进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化而促进肿瘤的转移和浸润,在肿瘤的免疫逃逸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0008]当T细胞表面的PD

1与肿瘤细胞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的PD

L1相互作用时,这种相互作用会引起一系列信号传导应答,从而导致T淋巴细胞增殖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受到抑制、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凋亡和/或无法免疫,最终抑制免疫应答并促进肿瘤细胞的逃逸。靶向PD

1或PD

L1的单克隆抗体可通过特异性阻断PD

1/PD

L1的相互作用来破坏肿瘤的免疫耐受性,恢复肿瘤特异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并实现肿瘤清除。
[0009]靶向于PD

1/PD

L1的单抗药物最早于2014年问世,默克(Merck)的Pembrolizumab和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的Nivolumab最早于2014年9月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第四期黑色素瘤,后陆续开发多种适应症。2016年3月,罗氏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研发的Atezolizumab被美国FDA批准治疗转移性膀胱癌,同年10月获批用于治疗肺癌。默克(Merck Serono SA)和辉瑞(Pfizer Inc)的Avelumab最早于2017年3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默克尔细胞癌。2018年9月,FDA批准赛诺菲和再生元制药公司研发的Cemiplimab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皮肤鳞状细胞癌。赛尔基因(Celgene Corp)公司和阿斯利康的子公司(MedImmune LLC)研发的durvalumab最早于2017年5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膀胱癌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最新上市的是创新生物制剂(Innovent BiologicsInc)与礼来公司(Eli Lilly&Co)合作研发的Sintilimab以及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Toripalimab,2019年2月首先在中国上市。
[0010]许多癌症患者受益于针对PD

1/PD

L1的单克隆抗体。但是,研究发现PD

1/PD

L1抗体并非对所有癌症患者都是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单独的PD

1/PD

L1抗体的有效应答率为约20%。
[0011]提高癌症免疫疗法中的有效应答率,特别是在对针对PD

1/PD

L1的单克隆抗体没有应答的患者的情况下,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0012]与单克隆相比,小分子抑制剂除了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组织和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哌嗪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化学结构如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哌嗪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还可以是其旋光异构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哌嗪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还可以是其药用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哌嗪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的药用盐是在化合物结构的胺基部分形成酸式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哌嗪二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哌嗪二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中间体I,中间体II和EDC.HCI溶于DCM中,0℃下,缓慢滴入DIPEA后,室温反应,反应完全后,加入DCM稀释反应液,分别用氯化铵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Na2SO4干燥,浓缩后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固体;2)将中间体III,乙醇,DCC和DMAP的混合物在无水DCM中、在N2保护下于室温搅拌过夜;然后加入TEA以及DCC和DMAP,在N2保护下于室温搅拌过夜;然后加入DCC和DMAP并且在N2保护下于室温搅拌2天;将混合物过滤并且将滤液用H2O洗涤四次,用Na2SO4干燥,过滤,并且在真空中除去溶剂;将产物在硅胶柱上纯化;然后将获得的白色固体在沸腾的乙酸乙酯中加热并且热过滤,得到中间体IV;3)
向中间体IV甲醇溶液中加入TEA,然后将混合物在室温搅拌并蒸发;将残余物吸收在乙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