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4565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通过压料板、投料板、成型板、顶针固定板、顶针托板和底板组成包胶成型模具的主体部分,并且通过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上下组合成完整的限位槽实现对包胶产品的定位,通过从上包胶模腔和下包胶模腔上下组合成完整的包胶模腔实现对包胶产品的待包胶位的包围,采用顶针固定板、顶针托板共同装配顶针并实现对包胶产品的顶出,提高脱模效率。本实施例的包胶成型模具整体结构简单而可靠性更强。整体结构简单而可靠性更强。整体结构简单而可靠性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包胶成型
,特别是涉及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局部包胶的包胶产品,由于包胶时采用模具的刚性封胶结构,造成封胶间隙过大而包胶成型后产生较多的溢胶情况,而由于溢胶情况较多,使得脱模比较困难,所以目前大部分采用手工拉取水口而将包胶产品扯出以脱模,其脱模效率低,容易扯坏包胶产品,导致不良。并且目前的包胶成型模具,结构过于简单,对每一穴的成型位的胶料量控制较差,或者过于复杂而使得包胶成型模具的厚度过大,制造成本高。
[0003]如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1594352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模具镶件埋射治具,包含:后模板;顶针板,所述顶针板设置在所述后模板上;后模仁,所述后模仁设置在所述后模板上;镶件模块,所述镶件模块设置在所述后模仁上,所述镶件模块用于固定产品。该现有技术能够,可使产品与镶件在模具外先行固定牢靠,再将产品连同治具一起放入模腔进行包胶注塑,加快安装速度,结构稳定可靠,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但是,该现有技术虽然结构简单可靠性较强,但是仅能适用于将产品与治具锁紧后再一同放入模腔进行包胶注塑,适用范围较小,并且顶针采用长顶针,不利于模具厚度的减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压料板、投料板、成型板、顶针固定板、顶针托板和底板,压料板用于相对投料板上下升降以实现将投料板上的胶料转射至成型板,顶针固定板和顶针托板共同装配固定有若干的顶针,顶针用于在顶针固定板和顶针托板相对成型板的上下升降以实现将包胶产品成型后从成型板顶出;
[0006]压料板的底面凸设有压料部;
[0007]投料板的顶面凹设有投料槽,投料槽设置有贯穿至投料板的底面的上流道孔;投料板的底面凹设有位于上流道孔旁侧的上限位槽,上限位槽内设有上包胶模腔;
[0008]成型板的顶面凹设有与上流道孔匹配的下流道孔、以及位于下流道孔的旁侧与上限位槽匹配的下限位槽,下限位槽内设有与上包胶模腔匹配的下包胶模腔,下流道孔通过第三流道与下包胶模腔的一侧连通;
[0009]其中,下限位槽内设置有贯穿至成型板的底面的第一穿孔,第一穿孔用于让顶针从下至上顶出而将包胶成型后的包胶产品顶出下限位槽。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下限位槽内设置有贯穿至成型板的底面的第二穿孔,第二穿孔位于下包胶模腔的一外侧,第一穿孔位于下包胶模腔的另一外侧。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压料部的底面凸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压头。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投料槽内凹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且与压头凹凸匹配的坑槽,坑槽内沿长轴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贯穿至投料板的底面的上流道孔,相邻上流道孔通过第一流道连通,坑槽之间通过若干第二流道连通。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下包胶模腔的另一侧至成型板的边缘凹设有第一排气槽。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槽通过公共排气槽而延伸至成型板的边缘。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底板的顶面设置有中间宽两端窄的下通槽,顶针固定板和顶针托板叠合装配后通过相同的中间宽两端窄的中部可升降地装配至下通槽中。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成型板的底面设置有中间宽两端窄的上通槽,上通槽与下通槽组合为用于限制顶针固定板和顶针托板的升降行程。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成型板为可水平移动地设置且通过锁定结构锁定合模时的位置。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流道与下包胶模腔的衔接处为逐渐低于第三流道的倾斜沉槽。
[0019]相比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通过压料板、投料板、成型板、顶针固定板、顶针托板和底板组成包胶成型模具的主体部分,并且通过上限位槽和下限位槽上下组合成完整的限位槽实现对包胶产品的定位,通过从上包胶模腔和下包胶模腔上下组合成完整的包胶模腔实现对包胶产品的待包胶位的包围,采用顶针固定板、顶针托板共同装配顶针并实现对包胶产品的顶出,提高脱模效率。本实施例的包胶成型模具整体结构简单而可靠性更强。
[0020]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技术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00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胶成型模具的装配结构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胶成型模具的分解结构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压料板的结构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投料板的顶面的结构图。
[00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投料板的底面的结构图。
[0027]图6是图5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图。
[002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型板的顶面的结构图。
[0029]图8是图7中局部B的放大结构图。
[003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型板的底面的结构图。
[0031]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底板的顶面的结构图。
[0032]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顶针固定板、顶针托板与顶针的装配结构图。
[0033]图中,1、压料板;2、投料板;3、成型板;4、顶针固定板;5、顶针托板;6、底板;7、顶针;8、压料部;9、压头;10、投料槽;11、坑槽;12、上流道孔;13、第一流道;14、第二流道;15、
上限位槽;16、上包胶模腔;17、下流道孔;18、下限位槽;19、下包胶模腔;20、第三流道;21、槽位;22、第一穿孔;23、第二穿孔;24、第一排气槽;25、公共排气槽;26、下通槽;27、上通槽;28、锁定结构;29、倾斜沉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技术揭露的
技术实现思路
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0035]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压料板(1)、投料板(2)、成型板(3)、顶针固定板(4)、顶针托板(5)和底板(6),所述压料板(1)用于相对所述投料板(2)上下升降以实现将所述投料板(2)上的胶料转射至所述成型板(3),所述顶针固定板(4)和顶针托板(5)共同装配固定有若干的顶针(7),所述顶针(7)用于在所述顶针固定板(4)和顶针托板(5)相对所述成型板(3)的上下升降以实现将包胶产品成型后从所述成型板(3)顶出;所述压料板(1)的底面凸设有压料部(8);所述投料板(2)的顶面凹设有投料槽(10),所述投料槽(10)设置有贯穿至所述投料板(2)的底面的上流道孔(12);所述投料板(2)的底面凹设有位于所述上流道孔(12)旁侧的上限位槽(15),所述上限位槽(15)内设有上包胶模腔(16);所述成型板(3)的顶面凹设有与所述上流道孔(12)匹配的下流道孔(17)、以及位于所述下流道孔(17)的旁侧与所述上限位槽(15)匹配的下限位槽(18),所述下限位槽(18)内设有与所述上包胶模腔(16)匹配的下包胶模腔(19),所述下流道孔(17)通过第三流道(20)与所述下包胶模腔(19)的一侧连通;其中,所述下限位槽(18)内设置有贯穿至所述成型板(3)的底面的第一穿孔(22),所述第一穿孔(22)用于让所述顶针(7)从下至上顶出而将包胶成型后的包胶产品顶出所述下限位槽(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顶出的包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位槽(18)内设置有贯穿至所述成型板(3)的底面的第二穿孔(23),所述第二穿孔(23)位于所述下包胶模腔(19)的一外侧,所述第一穿孔(22)位于所述下包胶模腔(19)的另一外侧。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仁英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