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2759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包括一体成型的集液管、集液腔和输液管,所述集液管呈树状结构,所示集液管包括若干用于连接加压袋的分支管和用于汇集各个分支管内液体的总管,所述总管底部与集液腔连通,所述输液管包括若干根且其输入端与集液腔连通,所述输液管的输出端包括用于与介入导管连接的螺旋接口,每根所述输液管还包括墨菲式滴管和排气段。串联使多个加压袋内压力均衡,液体输注速度均衡,只有在多个输液管内液体同时输注完毕或者加压袋同时无压力的时候才会更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汇集灌注液体后再分流,节省护士工作量,节约手术时间,可自动排气,确保手术安全,同时防止血液逆流造成管腔内形成血栓。腔内形成血栓。腔内形成血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手术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用介入手段来完成治疗,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手术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通过桡动脉或者股动脉穿刺置管,然后从导管鞘里面通过多层导丝导管到达病变血管部位,再通过药物靶向释放或者运输支架、球囊等直接对病变血管做干预治疗。特别是在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加压袋加压,从多个导管内灌注液体到动脉,其目的是防止动脉血反流在导管里形成血栓,在打造影剂或者输送介入材料时血栓前行堵塞血管,造成人为的栓塞事件。
[0003]目前主流的灌注技术仍然是用加压袋对液体加压后用静脉输液器做为连接管连接到不同的介入导管,这种动脉加压灌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缺点:
[0004]1.一个输液器只能连接一个灌注线,灌注线液体最多只能有500ml灌注液体,用完后需要护士在术中更换液体。在一些难度较大的介入术中需要多个灌注线持续灌注,导致介入护士在术中不停的更换灌注液体,增加了护士在介入术中于X线下的工作时间,同时频繁的更换灌注线严重占用了术中医生的手术操作时间;
[0005]2.许多普通输液器不具备防止空气进入的功能,加压灌注预防空气进入是减少并发症的必要环节,偶有报道因为加压灌注导致空气栓塞,由此可知,目前的动脉加压灌注不利于患者生命安全;
[0006]3.介入术中因为灌注线液体滴完或者压力不够导致介入导管内血液逆流出灌注线,这会影响手术进程,同时血液逆流在导管或者灌注线里停滞凝固可能会形成血栓,当不注意再次加压会导致血栓流入血管,形成人为的血栓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0007]4.当多个灌注线同时使用时,因为没有醒目标识,无法分辨某个灌注线是连接的哪根介入导管,增加了医生的操作难度和操作时间。
[0008]随着近年来心脑血管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整个动脉加压灌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更多层导管配合使用对灌注系统的个数要求,更多的灌注连接对相应导管的配合识别,目前的加压灌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临床要求,无法有力的保证患者手术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汇集灌注液体后再分流,节省护士工作量,节约手术时间,可自动排气,确保手术安全,同时防止血液逆流造成管腔内形成血栓的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1]一种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包括一体成型的集液管、集液腔和输液管,所述集液管呈树状结构,所示集液管包括若干用于连接加压袋的分支管和用于汇集各个分支
管内液体的总管,所述总管底部与集液腔连通,所述输液管包括若干根且其输入端与集液腔连通,所述输液管的输出端包括用于与介入导管连接的螺旋接口,每根所述输液管还包括墨菲式滴管和排气段。
[0012]进一步地,所述输液管还包括单向流动结构,所述墨菲式滴管靠近输入端设置,所述排气段靠近输出端设置。单向流动结构用于保证灌注液体只能单向流动进入患者动脉,当输液管内液体滴完或者压力不够时,可及时阻断逆流的动脉血,避免血液逆流在输液管内停止凝固形成血栓,防止血栓栓塞的形成,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墨菲式滴管用于减少进入输液管的空气,确保手术安全,排气段用于进一步排出输液管内空气,防止出现空气栓塞。
[0013]进一步地,所述单向流动结构包括弹片和挡片,所述弹片顶部与输液管内顶部弹性连接,所述挡片底部与输液管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片向输出端倾斜设置且与挡片顶部搭接。单向流动结构用于保证灌注液体只能单向流动进入患者动脉,当正常进行灌注时,弹片受压向输出端方向弹起,灌注液体可单向通过弹片与挡片流至输出端,当输液管内液体滴完或者压力不够时,弹片未受压力,自动弹回并搭接于挡片顶部封闭输液管,可及时阻断逆流的动脉血,避免血液逆流在输液管内停止凝固形成血栓,防止血栓栓塞的形成,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可确保手术安全。
[0014]进一步地,所述排气段的管壁为透气且不透水的材料制成的管壁。管壁用于及时排出输液管内残留的空气,防止空气进入患者动脉形成空气栓塞,可确保手术安全,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0015]进一步地,所述排气段的管壁为水龙带制成的管壁。水龙带具有透气不透水的性质,可排出输液管内空气,方便实用。
[0016]进一步地,所述墨菲式滴管表面包括区分标识。区分标识用于方便医护人员分辨某个输液管是连接的哪根介入导管,降低医生的操作难度和操作时间,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0017]进一步地,所述分支管包括1

5根。分支管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用于串联多个加压袋内的液体,方便实用。
[0018]进一步地,所述输液管包括1

5根。输液管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用于分流集液腔内的液体,方便实用。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本技术结构简单,可汇集灌注液体后再分流,节省护士工作量,节约手术时间,可自动排气,确保手术安全,同时防止血液逆流造成管腔内形成血栓。集液管呈树状结构,其若干个分支管的顶部分别连接一个加压袋,底部与总管顶部连通,用于将多个加压袋内的液体串联并通过总管汇集灌注至集液腔内,集液腔底部连通若干根输液管,用于将汇集的液体分流灌注至不同介入导管,串联多个加压袋使加压袋内压力均衡,液体输注速度均衡,只有在多个输液管内液体同时输注完毕或者加压袋同时无压力的时候才会更换,可避免在术中因为单个输液管液体输注完或者压力不够需要护士频繁更换,简单方便,可节省护士工作量,节约手术时间,输液管的螺旋接口用于与现有的介入导管连通,墨菲式滴管和排气段用于避免输液管内的空气进入患者动脉形成空气栓塞,可确保手术安全,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

集液管,2

集液腔,3

墨菲式滴管,4

排气段,5

螺旋接口,6

单向流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6]图中所示的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包括一体成型的集液管1、集液腔2和输液管,集液管1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的集液管(1)、集液腔(2)和输液管,所述集液管(1)呈树状结构,所示集液管(1)包括若干用于连接加压袋的分支管和用于汇集各个分支管内液体的总管,所述总管底部与集液腔(2)连通,所述输液管包括若干根且其输入端与集液腔(2)连通,所述输液管的输出端包括用于与介入导管连接的螺旋接口(5),每根所述输液管还包括墨菲式滴管(3)和排气段(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还包括单向流动结构(6),所述墨菲式滴管(3)靠近输入端设置,所述排气段(4)靠近输出端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动脉加压灌注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流动结构(6)包括弹片和挡片,所述弹片顶部与输液管内顶部弹性连接,所述挡片底部与输液管内底部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斐孙冬何易陈美桂王亚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