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834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冷管组件,包括:中冷软管和缓冲件,中冷软管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件,缓冲件设在中冷软管的管壁内并沿中冷软管的轴向延伸,紧固件在所述中冷软管的展开面的投影与缓冲件在展开面的投影部分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通过在中冷软管的管壁内设置缓冲件,以实现对中冷管路的膨胀率和端部位置拉伸变形量进行控制,从而提升中冷管组件的可靠性,避免中冷软管在变形时发生断裂,同时还不会改变中冷管组件的外观。同时还不会改变中冷管组件的外观。同时还不会改变中冷管组件的外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冷管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冷管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发动机的振动传递至中冷器及车架而引起结构件的损坏,一般采用橡胶材质的中冷软管100

在发动机和中冷器之间进行连接,并利用紧固件300

连接紧固(如图1所示),从而防止中冷管组件从发动机和中冷器上脱落。
[0003]但由于从发动机出气管中排出的流体为高温高压流体,压力可达到2.5Mpa,在高温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如图2所示,中冷软管100

很容易产生扩张变形,具体可在原状态基础上向外膨胀15%

20%。
[0004]但是,因中冷软管100

接口位置采用紧固件300

进行紧固,在中冷管路100

长时间运行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易出现因膨胀在中冷软管100

接口位置产生过度变形致使中冷软管100

达到拉断伸长率上限而产生断裂的问题,最终造成流体泄漏而引起发动机动力不足,乃至造成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中冷管组件,所述中冷管组件可有效解决中冷软管接口位置处易发生断裂的技术问题,从而延长中冷管组件的使用寿命,确保中冷管组件能够时刻保持增压压力。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中冷管组件,包括:中冷软管,所述中冷软管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件;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在所述中冷软管的管壁内并沿所述中冷软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紧固件在所述中冷软管的展开面的投影与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展开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通过在中冷软管的管壁中设置沿中冷软管轴向延伸的缓冲件,该缓冲件可在中冷软管发生变形时为中冷软管提供缓冲支撑,避免中冷软管因产生过度变形而导致自身发生断裂,从而提升中冷软管的可靠性,确保中冷管组件能够时刻保持增压压力;同时,将缓冲件设置在中冷软管的管壁中,还不会改变中冷软管原有的结构和形状。
[0009]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件形成为缓冲柱;所述缓冲柱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缓冲柱沿所述中冷软管的周向间隔设置。
[0011]可选地,所述缓冲柱的直径为D,其中,0.3mm≤D≤0.8mm。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中冷软管的轴向上,所述缓冲件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紧固件的延伸长度。
[0013]可选地,所述中冷软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
形成为平直结构;第三管段,所述第三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所述第三管段形成为可弯折结构;所述缓冲件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第二管段的延伸长度。
[0014]可选地,所述缓冲件具有靠近所述中冷软管的管口的第一端以及远离所述中冷软管的管口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管口之间的距离为L1,其中,25mm≤L1≤35mm。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件与所述中冷软管的外周壁、所述中冷软管的内周壁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缓冲件与所述中冷软管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L2,1.5mm≤L2≤2.5mm。
[0016]可选地,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外周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内周壁之间的间距。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件采用聚丙烯、尼龙或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制成。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紧固件为紧固环箍,所述紧固环箍套接在所述中冷软管上。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是现有技术的中冷软管未膨胀变形时的部分剖视图。
[0021]图2是现有技术的中冷软管膨胀变形时的部分剖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中冷软管未膨胀变形时的部分剖视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中冷软管膨胀变形时的部分剖视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00、中冷管组件;
[0027]100、中冷软管;
[0028]110、第一管段;120、第二管段;130、第三管段;
[0029]140、管口;150、外周壁;160、内周壁;
[0030]200、缓冲件;210、第一端;220、第二端;
[0031]30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下面将参考图3

图5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4]如图3

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1000,包括:中冷软管100和缓冲件200。
[0035]其中,如图3所示,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件300。该紧固件300主要用于
实现中冷软管100与外部管路的连接。
[0036]在一些示例中,中冷管组件1000还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图中未示出),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通过紧固件300连接在中冷软管100的两端。也就是通过在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上设置紧固件300,以利用紧固件300实现中冷软管100与进气管和出气管的连接,增加连接强度以及降低连接难度,进而形成中冷管组件1000。
[0037]可选地,紧固件300为紧固环箍,紧固环箍套接在中冷软管100上。通过紧固环箍来连接中冷软管100和进气管以及连接中冷软管100和出气管,在进一步降低中冷管组件1000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中冷管组件1000的装配效率。其中,紧固环箍的结构以及利用紧固环箍进行装配的装配过程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0038]如图4和图5所示,缓冲件200设在中冷软管100的管壁内,缓冲件200沿中冷软管100的轴向延伸,紧固件300在中冷软管100的展开面的投影与缓冲件200在该展开面的投影部分重合,从而使得缓冲件20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正对紧固件300设置。也就是说,缓冲件200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管壁的内部且靠近紧固件300设置,同时缓冲件200还沿着中冷软管100的轴向延伸以使缓冲件200在中冷软管100管壁内具有一定的长度,从而使得缓冲件200的部分结构可正对紧固件300设置。
[0039]因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冷软管(100),所述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件(300);缓冲件(200),所述缓冲件(200)设在所述中冷软管(100)的管壁内并沿所述中冷软管(100)的轴向延伸,所述紧固件(300)在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展开面的投影与所述缓冲件(200)在所述展开面的投影部分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200)形成为缓冲柱;所述缓冲柱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缓冲柱沿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周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柱的直径为D,其中,0.3mm≤D≤0.8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上,所述缓冲件(200)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紧固件(300)的延伸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软管(100)包括:第一管段(110)和第二管段(120),所述第一管段(110)和所述第二管段(120)形成为平直结构;第三管段(130),所述第三管段(130)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段(110)和所述第二管段(120)之间,所述第三管段(130)形成为可弯折结构;所述缓冲件(200)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耳楠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