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487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排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该地漏连接件结构一端连接排污管、另一端连接用于使与地面平齐的管套,其包括通孔结构的上承接部和下承接部,上承接部与下承接部连通,上承接部和下承接部的内壁均设有胶圈,管套固定在上承接部的胶圈内,排污管固定在下承接部的胶圈内。地漏连接件通过内壁胶圈吸附排污管道或管套外壁,采用卡位密接的直接连接方式,易进难出,达到防侧漏的效果,也解决了以往需要其他配件才能完成衔接的工作,节省了材料成本和安装成本。节省了材料成本和安装成本。节省了材料成本和安装成本。

A floor drain connecto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排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建筑内部具备排水功能,会预留排水口与外部排水管路接通来实现排水,而为了房屋内部排水口保持美观和使用方便,往往不会将排污管道直接接入房屋内部排水口,需要通过地漏作为一个中间过渡件将两者连通。
[0003]对于现在一些装修风格的普及,例如铺设木地板的方式,在排水口处为了保证地面的平齐,会通过一个管套连接地漏,再通过地漏连接到排污管道,管道可以作为一个排水的盖板,铺设在地面上使排水口处与整体地面保持平齐。
[0004]现有的地漏与管套或排污管道直接连接后,由于连接处会出现无法实现密接,导致地漏与管道连接松动或发送排水侧漏的现象,该问题可以通过在地漏和管道之间增加配件来解决,但这样又增加了材料和安装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旨在解决现有地漏连接结构连接不紧密,需增加配件成本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其一端连接排污管、另一端连接用于使与地面平齐的管套,其包括通孔结构的上承接部和下承接部,所述上承接部与下承接部连通,所述上承接部和下承接部的内壁均设有胶圈,所述管套固定在上承接部的胶圈内,所述排污管固定在下承接部的胶圈内。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承接部的内径大于下承接部的内径,所述上承接部向下承接部逐渐收口延伸。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圈包括第一胶圈,所述上承接部设有第一胶圈槽位,所述第一胶圈设置在第一胶圈槽位内,所述第一胶圈上设有多个凸圈,多个所述凸圈间隔分布且两个凸圈之间形成卡槽。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胶圈向外延伸至包住上承接部的开口末端。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胶圈在朝向上承接部开口处设有倒角。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圈包括第二胶圈,所述下承接部设有第二胶圈槽位,所述第二胶圈设置在第二胶圈槽位内,所述第二胶圈上设有多个凸圈,多个所述凸圈间隔分布且两个凸圈之间形成卡槽。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胶圈在朝向下承接部开口处设有倒角。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承接部和下承接部的连接处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包住上承接部底部,所述导流面中间设有导流开口,所述导流开口的孔径小于下承接部的通孔孔径。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地漏连接件通过内壁胶圈吸附排污管道或管套外壁,采用卡位密接的直接连接方式,易进难出,达到防侧漏的效果,也解决了以往需要其他配件才能完成衔接的工作,节省了材料成本和安装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中第一胶圈的结构剖视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中第二胶圈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其一端连接排污管、另一端连接用于使与地面平齐的管套,其包括通孔结构的上承接部1和下承接部2,上承接部1与下承接部2连通,上承接部1和下承接部2的内壁均设有胶圈3,管套固定在上承接部1的胶圈3内,排污管固定在下承接部2的胶圈3内。
[0020]该地漏结构直接连通管套和排污管,由于管套的管径和排污管的管径不同,因此地漏的上承接部1设计成与管套管径相匹配的通孔结构,下承接部2设计成与排污管管径相匹配的通孔结构,通过地漏将管套和排污管连通。上承接部1和下承接部2的胶圈3与管套和排污管过盈连接,可以增加其之间的摩擦力,达到密接,使排污管不容易脱落,也不会发生侧漏。
[0021]上承接部1的内径大于下承接部2的内径,上承接部1向下承接部2逐渐收口延伸。一般情况下管套的管径会大于排污管的管径,污水经管套流入上承接部1后,会顺着延伸的收口流入排污管中,上承接部1向下承接部2逐渐收口延伸的结构起到引流的作用。
[0022]上承接部1和下承接部2的连接处设有导流面4,导流面4包住上承接部1底部,导流面4中间设有导流开口41,导流开口5的孔径小于下承接部2的通孔孔径。导流面沿着上承接部1的底部向下承接部2的孔口延伸,且部分突出下承接部2的孔口,使导流开口41小于下承接部2的通孔孔径,这样可以使污水流入下承接部2内排污管的中部,而不会顺着下承接部2的内壁流到排污管的外边,保证污水的集中排出。
[0023]胶圈3包括第一胶圈5,上承接部1设有第一胶圈槽位,第一胶圈5设置在第一胶圈槽位内,第一胶圈5上设有多个凸圈7,多个凸圈7间隔分布且两个凸圈7之间形成卡槽8。第一胶圈槽位用于固定第一胶圈5,在第一胶圈5上设置凸圈7可以增加与管套连接的摩擦力,同时多个凸圈7之间的间隔形成了卡槽8,对于有些管套底部设有凸起的结构,其凸起部刚好可以固定在卡槽8内,达到密封连接,容易安装的同时又不容易被拔插脱落。由于管套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大,第一胶圈5向外延伸至包住上承接部1的开口末端,增加了地漏与管套的接触面积,使污水能集中流入地漏内,达到更全方位的放侧漏密封连接。第一胶圈5在朝向上承接部1开口处设有倒角9,使管道可以顺着倒角9套入地漏内。
[0024]胶圈包括第二胶圈6,下承接部2设有第二胶圈槽位,第二胶圈6设置在第二胶圈槽位内,第二胶圈6上设有多个凸圈7,多个凸圈7间隔分布且两个凸圈7之间形成卡槽8。第二
胶圈槽位用于固定第二胶圈6,在第二胶圈6上设置凸圈7可以增加与排污管连接的摩擦力,同时多个凸圈7之间的间隔形成了卡槽8,对于有些排污管顶部设有凸起的结构,其凸起部刚好可以固定在卡槽8内,达到密封连接,容易安装的同时又不容易被拔插脱落。第二胶圈6在朝向下承接部2开口处设有倒角9,使排污管可以顺着倒角9套入地漏内。
[0025]本地漏连接件结构直接连通排污管和管套,通过内壁胶圈的吸附连接,使排污管或管套易进难出,保证污水不侧漏,解决了以往需要其他配件才能完成的工作步骤,节省了材料成本和安装成本。
[0026]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漏连接件结构,其一端连接排污管、另一端连接用于使与地面平齐的管套,其特征在于,包括通孔结构的上承接部和下承接部,所述上承接部与下承接部连通,所述上承接部和下承接部的内壁均设有胶圈,所述管套固定在上承接部的胶圈内,所述排污管固定在下承接部的胶圈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连接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接部的内径大于下承接部的内径,所述上承接部向下承接部逐渐收口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连接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圈包括第一胶圈,所述上承接部设有第一胶圈槽位,所述第一胶圈设置在第一胶圈槽位内,所述第一胶圈上设有多个凸圈,多个所述凸圈间隔分布且两个凸圈之间形成卡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漏连接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前海昌名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