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桩和基坑围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43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桩和基坑支护围堰,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该基坑支护桩包括:支撑桩和防护板,所述支撑桩的表面和所述防护板的表面贴合连接;所述支撑桩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板的宽度,且所述支撑桩的长度大于所述防护板的长度;所述支撑桩的底端和所述防护板的底端均形成为尖状结构,避免施工作业场地土质松软易坍塌的问题。场地土质松软易坍塌的问题。场地土质松软易坍塌的问题。

A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pile and foundation pit cofferd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桩和基坑围堰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基坑支护桩和基坑围堰。

技术介绍

[0002]在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地下水位过高的情况,由于设备开挖深度常在地表五米以内范围中,此范围内大多数地层由杂填土层、淤泥土层以及粉细矿层等组成,加之地下土壤受到地下水的常年浸泡及冻融导致土质极其松软,极易塌方。
[0003]基坑土体坍塌导致土方开挖工程无法正常施工,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支护和降水的措施方能保证正常施工。但由于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都是在农户自家的院子里施工,院内杂物、架空电线以及地下自来水管等障碍物导致施工场地受限,专业支护需要的拉森钢板桩、打桩机以及自卸式汽车吊等大型机械设备不具备足够的作业空间,且常规拉森钢板桩支护的设备成本及施工成本也偏高,远远超出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承受范围,综上,常规的支护方案难以施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桩和基坑围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施工作业场地土质松软易塌方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坑支护桩,包括:
[0007]支撑桩和防护板,所述支撑桩的表面和所述防护板的表面贴合连接;
[0008]所述支撑桩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板的宽度,且所述支撑桩的长度大于所述防护板的长度;
[0009]所述支撑桩的底端和所述防护板的底端均形成为尖状结构。
[0010]可选地,所述的基坑支护桩,所述支撑桩采用工字钢制作,所述防护板采用钢板制作,所述支撑桩的表面和所述防护板的表面通过焊接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的基坑支护桩,所述支撑桩和所述防护板的中心线重合。
[0012]可选地,所述的基坑支护桩,所述防护板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桩的顶端相距第一长度,所述防护板的底端与所述支撑桩的底端相距第二长度。
[0013]可选地,所述的基坑支护桩,所述支撑桩的顶端设置有垫板。
[0014]可选地,所述的基坑支护桩,所述支撑桩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且靠近所述支撑桩的顶端,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支撑桩和所述防护板连接的表面相对。
[0015]可选地,所述的基坑支护桩,所述支撑桩连接有吊耳,所述吊耳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且靠近所述支撑桩的顶端,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支撑桩与所述防护板连接的表面。
[0016]一种基坑围堰,包括多个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护桩,每个所述基坑支护桩沿基坑内壁插入土层。
[0017]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围堰,多个所述基坑支护桩间隔设置。
[0018]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围堰,还包括:
[0019]至少一个围檩,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基坑支护桩分别与一个所述围檩连接。
[0020]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围堰,每个所述基坑支护桩通过挂钩与所述围檩连接。
[0021]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围堰,每个所述围檩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围檩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围堰,所述围檩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围檩的第一侧面,且靠近所述围檩的端部;
[0023]通过连接件插设所述连接板,每个所述围檩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围檩连接;
[0024]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围檩面向相对的围檩的侧面。
[0025]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围堰,所述围檩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
[0026]通过连接件插设所述连接孔,每个所述围檩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围檩连接。
[0027]可选地,所述的基坑围堰,所述围檩的长度大于基坑开口的长度或宽度。
[002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9]上述方案中,通过支撑桩和防护板,所述支撑桩的表面和所述防护板的表面贴合连接,所述支撑桩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板的宽度,且所述支撑桩的长度大于所述防护板的长度,所述支撑桩的底端和所述防护板的底端均形成为尖状结构,支护基坑边坡,防止流砂涌动,起到护坡保证作业面安全稳定的作用,解决了在基坑开挖时由于水位较高、土质情况不好容易塌方、施工现场作业面小、大型支护设备无法进现场施工以及大型支护设备施工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0]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坑支护桩的平面示意图;
[0031]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坑支护桩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坑围堰的平面示意图之一;
[0033]图4为图3的A

A剖面示意图;
[0034]图5为图3的B

B剖面示意图;
[0035]图6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坑围堰的平面示意图之二。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1

支撑桩;
[0038]12

防护板;
[0039]13

垫板;
[0040]14

挂钩;
[0041]15

吊耳;
[0042]2‑
围檩;
[0043]21

连接板;
[0044]22

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46]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施工作业场地土质松软易塌方的问题,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桩和基坑围堰。
[004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先以如下的施工作业场地为例:
[0048]施工作业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表层为杂填土,下部为第四系黏性土层组成。施工作业场地较平整,无崩塌、滑坡、采空区以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业。无特殊性岩土。施工作业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粉质黏土层,内上层滞水,其主要补给来源为降水入渗;由于受地形影响,地表径流迟缓,排泄主要靠蒸发,次为人工排泄。
[0049]其中,杂填土层,结构松散,欠固结,层厚约0.2m至0.8m。淤泥土层,层厚约0.5m至1.5m。粉质黏土层,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层厚1.5m至7.7m。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主要埋藏于一二层粉质黏土中,稳定水位埋深约0.7m至1.1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水质报告综合分析,施工作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有微腐蚀性。
[0050]综上,根据如上施工作业场地的地质情况特点,本技术的基坑支护桩主要是为了隔绝

1m至

3.5m的土层坍塌,同时支护边坡,防止流砂涌动,起到护坡保证作业面安全稳定的作用。
[0051]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桩,包括:
[0052]支撑桩11和防护板12,所述支撑桩11的表面和所述防护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桩和防护板,所述支撑桩的表面和所述防护板的表面贴合连接;所述支撑桩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板的宽度,且所述支撑桩的长度大于所述防护板的长度;所述支撑桩的底端和所述防护板的底端均形成为尖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采用工字钢制作,所述防护板采用钢板制作,所述支撑桩的表面和所述防护板的表面通过焊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和所述防护板的中心线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桩的顶端相距第一长度,所述防护板的底端与所述支撑桩的底端相距第二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的顶端设置有垫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且靠近所述支撑桩的顶端,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支撑桩和所述防护板连接的表面相对。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连接有吊耳,所述吊耳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且靠近所述支撑桩的顶端,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支撑桩与所述防护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树磊姜楠王小东宋瑶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融合哈尔滨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