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防护装置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9860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防护装置和车辆,防护装置包括:横梁、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段、倾斜段以及第二支撑段,第二支撑段适于连接在车辆的车架的底面上,第一支撑段连接在横梁上,从第一支撑段到第二支撑段的方向上,倾斜段自下向上倾斜。由此,第二支撑段适于连接在车辆的车架的底面上以提高支撑效果。倾斜段在满足防护装置离地间隙的设计要求的同时,降低车辆的车身高度,以使车辆的稳定性更高,可以增加第一支撑件的结构强度,降低防护装置受到外力时发生断裂、变形等的可能性,提高防护装置的整体性,减少紧固件的使用,增加车辆的安全系数。加车辆的安全系数。加车辆的安全系数。

Vehicle guards an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防护装置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防护装置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两驱商用车,普遍在车架左右纵梁下翼面装两个支架,两个支架通过左右螺栓与车桥纵梁的下翼面相连,再将前防护的横梁通过螺栓装于支架上,形成横梁与车架之间的连接,且由于商用车产品的特性,前桥为驱动桥,桥壳较大,为保证桥壳与发动机的间隙,现有产品会大幅度的上抬发动机及车身的高度,造成整车高度过高,尤其在四驱的商用车领域,其车架前端离地间隙远大于常规两驱商用车,而法规要求前防护离地高度不大于400mm,致使四驱商用车的前防护支架悬臂过长,车辆的前防护结构强度不够,且由于零部件之间使用螺栓等紧固件过多,会进一步降低前防护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防护装置,防护装置防护效果好。
[0004]本技术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防护装置。
[000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防护装置包括:横梁、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段、倾斜段以及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段适于连接在所述车辆的车架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段连接在所述横梁上,从所述第一支撑段到所述第二支撑段的方向上,所述倾斜段自下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横梁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架连接。
[0006]由此,通过在车架与横梁之间设置第一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形成有倾斜段和在倾斜段两端设置的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倾斜段在满足防护装置离地间隙的设计要求的同时,降低车辆的车身高度,以使车辆的稳定性更高,可以增加第一支撑件的结构强度,降低防护装置受到外力时发生断裂、变形等的可能性,提高防护装置的整体性,减少紧固件的使用,增加车辆的安全系数。第二支撑件可以起到支撑横梁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防护装置的防护效果。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上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支撑段相连。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与所述横梁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筋的其中一端位于所述横梁的边沿,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段相连。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内限定出具有敞开侧的容纳腔,所述第二承载部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第一承载部相连。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
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敞开侧相对。所述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第三连接段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承载部贴合设置。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适于连接在所述车辆的车架的其中一侧。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安装板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孔。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件。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之间。
[001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防护装置。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护装置和车架的主视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护装置和车架的后视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梁的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件的示意图。
[0022]图5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件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防护装置100;
[0025]横梁10;加强筋11;第一连接板12;通孔121;第二连接件13;加强板14;
[0026]第一支撑件20;第一支撑段21;倾斜段22;
[0027]第二支撑段23;第一安装孔231;
[0028]第一承载部24;容纳腔241;第一连接段242;第二连接段243;第三连接段244;第一子承载部245;第二子承载部246;
[0029]第二承载部25;安装板26;第二安装孔261;第一子支撑件20a;第二子支撑件20b;
[0030]第二支撑件30;支撑件主体31;第一连接件32;
[0031]车架2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

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防护装置100和车辆。车辆可以为商用车。防护装置100可以设在车辆的前侧也可以设置在后侧,下面以防护装置100设置在车辆的前侧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代表对此的限制。例如,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横梁
10的高度方向为车辆的上下方向,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
[003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防护装置100包括:横梁10、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20以及第二支撑件30,第一支撑件2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段21、倾斜段22以及第二支撑段23,第二支撑段23适于连接在车辆的车架200的底面上,以保证第一支撑件20对车架200的支撑效果。例如,车架200位于横梁10的斜上方,以进一步保证第一支撑件20的支撑稳定性。第一支撑段21连接在横梁10上,从第一支撑段21到第二支撑段23的方向上,倾斜段22自下向上倾斜。
[0034]如图1

图5所示,第一支撑段21、倾斜段22和第二支撑段23依次连接,第一支撑段21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段21可以连接在横梁10的后侧上。第二支撑段23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段21位于第二支撑段23的下方,倾斜段22自第一支撑段21朝向第二支撑段23逐渐向车辆的后方倾斜,实现倾斜段22与第一支撑段21、第二支撑段23的倾斜连接。
[0035]第二支撑件30的一端与横梁10的中部相连,第二支撑件30的另一端适于与车辆的车架200相连。如图1所示,第二支撑件30的一端在车架200的前侧与车架200连接,另一端在横梁10的后侧与横梁10连接。第二支撑件30包括支撑件主体31和两个第二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2在横梁10的左右方向对称设置,两个第二连接件32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防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0);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20),所述第一支撑件(2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段(21)、倾斜段(22)以及第二支撑段(23),所述第二支撑段(23)适于连接在所述车辆的车架(200)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段(21)连接在所述横梁(10)上,从所述第一支撑段(21)到所述第二支撑段(23)的方向上,所述倾斜段(22)自下向上倾斜;第二支撑件(30),所述第二支撑件(30)的一端与所述横梁(10)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30)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架(20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防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0)上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11),所述加强筋(11)与所述第一支撑段(21)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防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1)与所述横梁(10)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筋(11)的其中一端位于所述横梁(10)的边沿,所述加强筋(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段(21)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防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0)包括:第一承载部(24),所述第一承载部(24)内限定出具有敞开侧的容纳腔(241);第二承载部(25),所述第二承载部(25)设于所述容纳腔(241)内且与所述第一承载部(24)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强滑晓彦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