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9489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后部框架、驱动装置安装支架以及电池支架,前部框架、后部框架分别固定连接于中部框架的两侧;驱动装置安装支架设于后部框架的下方;电池支架设于前部框架的下方;所有底盘结构均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能够搭载驱动装置、动力电池、自动转向系统、悬挂系统以及支撑车门和车体内外结构安装的紧凑型底盘结构,该结构质量轻、强度大、平衡性较好、稳定可靠,其底盘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结构力学性能优越、加工方便、节省了车体自身对动力的需求,节省了电能,增加了车辆的续航里程。采用电池提供的动力,增加了车辆环保性能。增加了车辆环保性能。增加了车辆环保性能。

A chassis structure of driverless rapid transit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驾驶小车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许多汽车制造商对无人驾驶技术均有研究,但是基本上实际使用的并没有。在国外,已有部分无人驾驶设备已投入使用。
[0003]无人驾驶捷运小车可应用于机场航站楼与航站楼、航站楼与停车场之间的乘客自动有轨运输,也可拓展应用到游乐场、大型商超和工业园区,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可填补国内无人驾驶载人小车的空白。但是此类小车使用环境比较干净且人流量相对较大,要求无污染、节能环保、车体结构强度大、质量轻盈、续航时间较长,整个车体空间结构十分紧凑,而市面上现有的车体底盘结构基本上满足不了该车辆的要求。
[0004]因此,开发出一种能够搭载驱动装置、动力电池、自动转向系统、悬挂系统以及支撑车门和车体内外结构安装的紧凑型底盘结构,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满足整车强度要求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质量轻,结构紧凑、简单、加工方便且能够搭载驱动装置、动力电池、自动转向系统、悬挂系统以及支撑车门和车体内外结构安装的无人驾驶捷运小车底盘结构,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后部框架、驱动装置安装支架以及电池支架,所述前部框架、所述后部框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部框架的两侧;所述前部框架和所述后部框架的上部分别为车辆前舱和后舱提供支撑,所述中部框架为乘车的乘坐区和行李放置区,也为车门的安装提供支撑;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设于所述后部框架的下方,且与所述后部框架的下部以及所述中部框架的对应端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后部框架与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之间安装驱动装置和后悬挂系统;所述电池支架设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方,且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部以及所述中部框架的对应端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前部框架与所述电池支架之间安装动力电池和前悬挂系统;所有底盘结构均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
[0006]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能够搭载驱动装置、动力电池、自动转向系统、悬挂系统以及支撑车门和车体内外结构安装的紧凑型底盘结构,该结构质量轻、强度大、平衡性较好、稳定可靠,其底盘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比起碳钢材质的底盘结构力学性能优越、加工方便、节省了车体自身对动力的需求,节省了电能,增加了车辆的续航里程。采用电池提供的动力,增加了车辆环保性能。
[0007]优选地,所述前部框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竖梁、第二竖梁、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以及第一轴套,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立柱和两个所述第二立柱对称设置在所述前部框架的两
侧,并整体围成一矩形空间;两个所述第一立柱位于所述前部框架远离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立柱位于所述前部框架靠近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框架;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分别有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且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靠上的位置,且两个所述第二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一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靠近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轴套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一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且同样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一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上;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二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轴套各自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用以通过第二螺钉连接所述电池支架;每一所述第二横梁上均固定有三对前悬挂系统支撑架,用于所述前悬挂系统的安装。
[0008]优选地,所述后部框架包括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三横梁、第四横梁、第三竖梁、第四竖梁、第五竖梁、第六竖梁、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板、第六连接板以及第二轴套,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立柱和两个所述第四立柱对称设置在所述后部框架的两侧,并整体围成一矩形空间;两个所述第四立柱位于所述后部框架远离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三立柱位于所述后部框架靠近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所述第三立柱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框架;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分别有两个,所述第三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的顶部,且两个所述第三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四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之间靠上的位置,且两个所述第四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三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横梁靠近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四竖梁位于所述第三竖梁下方,且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立柱之间;所述第六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横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五竖梁位于所述第四竖梁和所述第六竖梁之间,且两端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横梁上;所述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所述第六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轴套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四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三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五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六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六连接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五连接板之间,且同样对称固定于所述第六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上;两个所述第二轴套各自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第四立柱的底部,用以通过第二螺钉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每一所述第四横梁上均对应固定有两件第一后悬挂安装板和一件第二后悬挂安装板,用于所述后悬挂系统的安装;所述第四竖梁上固定有第一电机连接座;所述第五竖梁与所述第六竖梁之间固定有转向器安装板。
[0009]优选地,所述中部框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以及固定在该两梁中间位置的两个充电靴支架、固定在该两梁两端的前撑和后撑,所述前撑位于靠近所述电池支架一侧,所述后撑位于靠近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一侧;所述前撑和所述后撑的外侧分别对应固定有电池支架连接座和驱动装置安装支架连接座;所述左侧梁、所述右侧梁的外侧各自通过两根第一横撑和两根第二横撑对应连接第一脚踏板支撑和第二脚踏板支撑;所述左侧梁、所述右侧梁与所述前撑、所述后撑的拐角处对应固定有四块吊装板。
[0010]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包括第七竖梁、驱动装置安装支架横梁、第七连接板、第八连接板、第一悬挂系统下安装支架、第二电机连接座、转向器安装支座、后减震器下安装板,所述第七竖梁与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横梁通过第一焊接加强板、第二焊接加强板实现垂直连接;所述第七竖梁位于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中远离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所述第七连接板共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七连接板均分成两组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七竖梁靠近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横梁靠近所述中部框架的一端固定有两个所述第八连接板,所述第八连接板通过第一螺钉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连接座;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横梁上方靠近所述第七竖梁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后部框架、驱动装置安装支架以及电池支架,所述前部框架、所述后部框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部框架的两侧;所述前部框架和所述后部框架的上部分别为车辆前舱和后舱提供支撑,所述中部框架为乘车的乘坐区和行李放置区,也为车门的安装提供支撑;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设于所述后部框架的下方,且与所述后部框架的下部以及所述中部框架的对应端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后部框架与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之间安装驱动装置和后悬挂系统;所述电池支架设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方,且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部以及所述中部框架的对应端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前部框架与所述电池支架之间安装动力电池和前悬挂系统;所有底盘结构均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框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竖梁、第二竖梁、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以及第一轴套,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立柱和两个所述第二立柱对称设置在所述前部框架的两侧,并整体围成一矩形空间;两个所述第一立柱位于所述前部框架远离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立柱位于所述前部框架靠近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框架;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分别有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且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靠上的位置,且两个所述第二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一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靠近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轴套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一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且同样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一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上;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二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轴套各自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用以通过第二螺钉连接所述电池支架;每一所述第二横梁上均固定有三对前悬挂系统支撑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人驾驶捷运小车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包括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三横梁、第四横梁、第三竖梁、第四竖梁、第五竖梁、第六竖梁、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板、第六连接板以及第二轴套,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立柱和两个所述第四立柱对称设置在所述后部框架的两侧,并整体围成一矩形空间;两个所述第四立柱位于所述后部框架远离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三立柱位于所述后部框架靠近所述中部框架的一侧,所述第三立柱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部框架;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分别有两个,所述第三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的顶部,且两个所述第三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四横梁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之间靠上的位置,且两个所述第四横梁平行布置;所述第三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横梁靠近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四竖梁位于所述第三竖梁下方,且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立柱之间;所述第六竖梁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横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五竖梁位于所述第四竖梁和所述第六竖梁之间,且两端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三横梁上;所述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所述第六
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轴套分别有两个,两个所述第四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三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五连接板对称固定于所述第六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的两端;两个所述第六连接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五连接板之间,且同样对称固定于所述第六竖梁远离所述中间框架的对应侧面上;两个所述第二轴套各自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第四立柱的底部,用以通过第二螺钉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安装支架;每一所述第四横梁上均对应固定有两件第一后悬挂安装板和一件第二后悬挂安装板;所述第四竖梁上固定有第一电机连接座;所述第五竖梁与所述第六竖梁之间固定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明李耀宗邓时成李亚林何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