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及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18566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及加固方法,包括:高强钢索,所述高强钢索设置为两根,所述高强钢索两端设置第一锚头,相邻两根高强钢索之间间隔连接若干撑杆,在相邻两根高强钢索外侧对称设有拉杆,所述拉杆设置于相邻两根撑杆之间,所述拉杆一端连接高强钢索,所述拉杆另一端连接第二锚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高强钢索、撑杆、拉杆、锚头的连接下形成了一种高强钢绞线网格(预应力片),且具有多个与锚头连接的锚固点,在施加预应力时锚固点会将预加力分配到多个锚固点,与传统预应力相对,可有效减小锚固点受力,大幅降低锚固点的设计施工难度,且受力分散,可增加预应力使用阶段的安全可靠性。性。性。

A plane grid prestressed sheet and its reinforcement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及加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业
,特别涉及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及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1928年法国的欧仁,首次将高强钢丝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并提出了总体设计原则,至此预应力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建筑、桥梁、海洋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预应力一般采用高强螺纹钢筋或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一般为直线型,两端各设置一个锚固点,对于较大型结构,为了提供较大的预加力,一般采用由多根预应力钢绞线形成的预应力束。预应力束虽能提供较大的预加力,但是对锚固点端的要求会很高,锚固点端会受到很大的局部应力。因此,对于既有结构锚固点端混凝土开裂,甚至破坏是较为普遍的病害之一。特别对于需要进行预应力加固的结构,后期增加预应力锚固点会在局部形成较大的应力,对加固设计和施工都会造成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及加固方法,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包括:高强钢索,
[0005]所述高强钢索设置为两根,所述高强钢索两端设置第一锚头,所述第一锚头远离所述高强钢索一端连接锚固点,相邻两根高强钢索之间间隔连接若干撑杆,在相邻两根高强钢索外侧对称设有拉杆,所述拉杆设置于相邻两根撑杆之间,所述拉杆一端连接高强钢索,所述拉杆另一端连接第二锚头。
[0006]优选的,所述锚固点设置在结构件上,所述第一锚头包括:U型杆、连接杆、螺母、螺纹杆、螺纹块,所述U型杆的竖直段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一端设置挡板,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挡板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U型杆外部并设有外螺纹,所述螺母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U型杆的水平段上端固定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螺纹块。
[0008]优选的,一种加固方法,用于加固如上所述的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包括以下步骤:
[0009]S1:在结构件的外侧腹板设置锚固点,在各个锚固点处设置力传感器;
[0010]S2:将平面网格预应力片的锚头锚固在锚固点上,并开始进行张拉;
[0011]S3:观察每个锚固点下力传感器的值,不能超过限值,如超过限值需换另一个力值最小的锚固点张拉,直至每个锚固点的力达到设计张拉力。
附图说明
[00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锚头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锚头;1a、第一锚头;1b、第二锚头;2、撑杆;3、拉杆;4、高强钢索;5、锚固点;6、结构件;7、螺母;8、U型杆;9、螺纹块;10、螺纹杆;11、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8]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9]实施例1
[002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如图1

3所示,包括:高强钢索4,
[0021]所述高强钢索4设置为两根,所述高强钢索4两端设置第一锚头1a,所述第一锚头1a远离所述高强钢索4一端连接锚固点5,相邻两根高强钢索4之间间隔连接若干撑杆2,在相邻两根高强钢索4外侧对称设有拉杆3,所述拉杆3设置于相邻两根撑杆2之间,所述拉杆3一端连接高强钢索4,所述拉杆3另一端连接第二锚头1b。
[0022]其中,高强钢索4与第一锚头1a固定连接,第一锚头1a锚固于锚固点5,撑杆2与高强钢索4固定连接,拉杆3与高强钢索4固定连接,拉杆3与第二锚头1b固定连接。
[0023]其中,优选的,所述锚固点5设置在结构件6上,所述第一锚头1a包括:U型杆8、连接杆11、螺母7、螺纹杆10、螺纹块9,所述U型杆8的竖直段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11一端设置挡板,所述连接杆11远离所述挡板一端穿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U型杆8外部并设有外螺纹,所述螺母7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连接杆11螺纹连接。
[0024]其中,优选的,所述U型杆8的水平段上端固定设有螺纹杆10,所述螺纹杆10上螺纹连接螺纹块9。
[002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在结构件6上设置锚固点5,将螺纹块9设置于锚固点5内,旋转U型杆8对螺纹杆10进行限位,将高强钢索4设置在连接杆11上,旋转螺母7对高强钢索4进行限位,将第一锚头1a与锚固点5连接,撑杆2稳定高强钢索4,张拉时,拉动拉杆3上的第二锚头1b即可。
[002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采用高强钢索4、撑杆2、拉杆3、第一锚头1a和第二锚头1b的连接下形成了一种高强钢绞线网格(预应力片),且具有多个与锚头连接的锚固点,在施加预应力时锚固点会将预加力分配到多个锚固点,与传统预应力相对,可有效减小锚固点受力,大幅降低锚固点的设计施工难度,且受力分散,可增加预应力使用阶段的安全可靠性。
[0027]实施例2
[002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在连接时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S1:在结构件6的外侧腹板设置锚固点5,在各个锚固点5处设置力传感器;
[0030]S2:将平面网格预应力片的第一锚头1a锚固在锚固点5上,并开始进行张拉;
[0031]S3:观察每个锚固点5下力传感器的值,不能超过限值,如超过限值需换另一个力值最小的锚固点5张拉,直至每个锚固点5的力达到设计张拉力。
[0032]通过设置对结构件进行加固,且设置多个锚固点5,可有效减小锚固点5的受力,且受力分散,可增加预应力片使用阶段的安全可靠性;通过设置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得每个锚固点5所受的拉力,将每个锚固点5所受的拉力调节至设计张拉力,有效的使得连接更加稳固。
[0033]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专利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专利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包括:高强钢索(4),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钢索(4)设置为两根,所述高强钢索(4)两端设置第一锚头(1a),相邻两根高强钢索(4)之间间隔连接若干撑杆(2),在相邻两根高强钢索(4)外侧对称设有拉杆(3),所述拉杆(3)设置于相邻两根撑杆(2)之间,所述拉杆(3)一端连接高强钢索(4),所述拉杆(3)另一端连接第二锚头(1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面网格预应力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头(1a)远离所述高强钢索(4)一端连接锚固点(5),所述锚固点(5)设置在结构件(6)上,所述第一锚头(1a)包括:U型杆(8)、连接杆(11)、螺母(7)、螺纹杆(10)、螺纹块(9),所述U型杆(8)的竖直段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11)一端设置挡板,所述连接杆(11)远离所述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平程寿山姜维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