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691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添加剂组合物,该添加剂组合物包括的组分及含量为组分A:至少两种抗氧抗磨剂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添加剂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润滑油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满足

D节能要求的抗磨减摩添加剂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汽车产量和发动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乘用车润滑油市场逐渐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苛刻的节能需求,降低燃油使用成本,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和消费者都更倾向于具有节能效果的发动机润滑油。
[0003]为满足市场需求,国际标准组织ILSAC颁布的机油规格中都增设了节能需求。其中GF

5的

D燃油经济性试验苛刻程度较高,对油品老化后的燃油经济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试验通过难度,对配方抗氧抗磨减摩体系及整体均衡性要求更高,这些都制约了节能规格油品开发的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添加剂组合物,该添加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节能效果以及抗磨减摩作用,使用该添加剂组合物调合的油品能通过ILSAC GF

5标准要求的

D燃油经济性试验,本专利技术的添加剂组合物能用于调合有较高节能要求的发动机润滑,具有较好的节能长效性。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对润滑油中的各类型抗氧抗磨剂、无灰抗氧剂、减摩剂进行了精心筛选,并对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有针对性地把提高油品节能性作为研究的重点,打破了以往汽油发动机油抗氧抗磨剂、无灰抗氧剂、减摩剂组分间的配方体系,以期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具备优异的燃油经济性,满足节能用油需求。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添加剂组合物,该添加剂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及含量:
[0007]组分A:至少两种抗氧抗磨剂50

70wt%;
[0008]组分B:至少一种无灰抗氧剂20

30wt%;
[0009]组分C:至少一种减摩剂20

30wt%。
[0010]本专利技术的组分A为至少两种抗氧抗磨剂,约占组合物总重量的50

70%,其优选的适宜范围为60

70%。
[0011]优选的,组分A为丁辛基二硫代磷酸锌、双辛基二硫代磷酸锌、异丙基异辛基二硫代磷酸锌以上任意两者或三者的组合物。
[0012]本专利技术的组分B为至少一种无灰抗氧剂,约占组合物总重量的20

30%,其优选的适宜范围为20

25%。
[0013]优选的,组分B为胺类无灰抗氧剂、酚类无灰抗氧剂、酯类无灰抗氧剂以上任意一种或两种或三种的组合物。
[0014]其中,胺类无灰抗氧剂为烷基二苯胺。
[0015]其中,酚类无灰抗氧剂为酚酯类抗氧剂。
[0016]其中,酯类无灰抗氧剂为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0017]本专利技术的组分C为至少一种减摩剂,约占组合物总重量的20

30%,其优选的适宜范围为25

30%。
[0018]优选的,组分C为胺类减摩剂、酯类减摩剂或以上两者的组合物。
[0019]其中,脂肪胺类减摩剂为酰胺类牛油酯。
[0020]其中,甘油酯类减摩剂为含受阻酚甘油酯。
[0021]本专利技术添加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比例将所需量的添加剂组分A、组分B、组分C依次加入带搅拌器的不锈钢调合釜中,升温至50~60℃下搅拌至均匀混合物,得到该添加剂组合物。
[0022]为平衡各添加剂间的相互作用,对不同类型的无灰抗氧剂、减摩剂、抗氧抗磨剂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和复配工作,特别考察了酯类无灰抗氧剂的类型和剂量,形成的抗氧抗磨添加剂体系具有优异的氧化安定性,有效保护了减摩剂在使用过程中的长效性。为使添加剂组合物具备优异的减摩性能,对不同类型的减摩抗磨剂间如何取舍及加入比例的复配非常关键。如甘油酯类减摩剂、脂肪胺类减摩剂,在不同配方体系中的最佳使用比例不同,同一类型的减摩剂若具体结构存在细微差异,那减摩效果也差异较大,且该类型的减摩剂通常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油品的清净性能。为保证专利技术组合物性能达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在基于添加剂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模拟试验手段,对不同类型添加剂间及同种类型不同组成的添加剂间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和优化复配,最终用程序

D台架试验进行了性能验证。
[0023]本专利技术调配的添加剂组合物具有优异燃油经济性,通过了ILSAC GF

5标准要求中

D发动机台架试验。在实验室模拟性能评价中本专利技术的添加剂组合物也表现出了优异的减摩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使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

4添加剂组合物制备的润滑油与市售润滑油在新油时的MTM测试结果。
[0025]图2为使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

4添加剂组合物制备的润滑油与市售润滑油在老化后的MTM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下面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但下面的实施例不是限值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任何不超出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范围的改动,都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之内。
[0027]为了筛选添加剂组分,本专利技术在实验室采用了MTM摩擦特性模拟试验方法,评价油品的减摩性。MTM(Mini Traction Machine)试验机用于评价油品在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边界/混合条件下的摩擦系数,是节能型汽油机油产品的重要评价方法,该研究试验设定140℃36N下50%滑滚比。
[0028]实施例1:
[0029]以生产本专利技术产品100Kg为例所用的原料及其质量比为:
[0030][0031]实施例2:
[0032]以生产本专利技术产品100Kg为例所用的原料及其质量比为:
[0033][0034]实施例3:
[0035]以生产本专利技术产品100Kg为例所用的原料及其质量比为:
[0036]上述实施例1中的锌磷比为1.11~1.19的双辛基二硫代磷酸锌用相同质量的锌磷比为1.10~1.20的异丙基异辛基二硫代磷酸锌替换,其它组分与质量相同。
[0037]实施例4:
[0038]以生产本专利技术产品100Kg为例所用的原料及其质量比为:
[0039]上述实施例2中的锌磷比为1.11~1.19的双辛基二硫代磷酸锌用相同质量的锌磷比为1.10~1.20的丁辛基二硫代磷酸锌替换,其它组分与质量相同。
[0040]为验证本专利技术添加剂组合物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制备的发动机润滑油与市售润滑油进行了实验室模拟性能评价和发动机台架试验,实验室模拟性能评价试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0041]由图1和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与市售汽油机油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油在新油及老化后的摩擦系数均小于市售汽油机油,具有优异的燃油经济性。
[0042]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备的发动机润滑油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如下
[0043]表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添加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及含量:组分A:至少两种抗氧抗磨剂,50

70wt%;组分B:至少一种无灰抗氧剂,20

30wt%;组分C:至少一种减摩剂,20

30wt%。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加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A的含量为60

70wt%,所述组分B的含量为20

25wt%,所述组分C的含量为25

30wt%。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加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A为丁辛基二硫代磷酸锌、双辛基二硫代磷酸锌和异丙基异辛基二硫代磷酸锌中的至少两种。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理力李泽宇汪利平徐瑞峰李静徐进宝刘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