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6714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包括机体和轨道滑块,所述机体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滤板,所述机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疏水箱,所述疏水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冷却液箱,所述冷却液箱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入管,所述冷却液入管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表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蒸汽驱动箱内部的驱动机构带动冷却管绕转动杆转动,提升冷却管与高温饱和蒸汽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以加速机体内腔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蒸汽的冷却效率;通过冷却液带动转动杆转动,带动活动套环沿冷却管的表侧壁往复滑动,除去冷却管表面凝结的水珠,提升了蒸汽冷却的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


[0001]本技术涉及火力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

技术介绍

[0002]大型发电机组为了提高热经济性,普遍采用蒸汽中间再过热技术。由于再热蒸汽提高了中、低压缸部分的抽汽过热度,当与之对应的加热器出口水温不变时,该加热器的换热热差、相应回热部分不可逆损失就会增大;按热量法分析,抽汽过热度提高,使抽汽焓增加,减小了相应加热器所需的抽汽量,回热抽汽做功比降低,从而削弱了回热效果;若能利用这部分过热度的质量(高温),用增加加热器出口受热面,即装设“蒸汽冷却器”来提高该级加热器的出口水温和整个回热系统的出口水温,将会大大改善这种不利状况。
[0003]传统的蒸汽冷却器主要采用混合式冷却和间接接触式冷却,但是混合式不利于蒸汽的进一步利用,而间接接触式冷却冷凝水容易汇集在接触介质的表面,影响冷却效率,而且传统间接接触式内腔气流流速低,冷却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滤板,所述机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疏水箱,所述疏水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冷却液箱,所述冷却液箱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入管,所述冷却液入管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表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组,所述第一叶轮组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蒸汽驱动箱,所述蒸汽驱动箱的侧壁固定安装有蒸汽输送管和蒸汽入管且与所述蒸汽驱动箱的内腔相连通。
[0007]优选地,所述蒸汽输送管和所述蒸汽入管固定安装于所述蒸汽驱动箱的两表侧壁,且所述蒸汽输送管和所述蒸汽入管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叶轮组之间的间距,且所述蒸汽驱动箱的内腔通过所述蒸汽入管与所述机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机体的侧面还固定安装有蒸汽出管。
[0008]优选地,所述旋转轴的内侧壁固定套接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表侧壁之间还固定安装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外侧壁活动套接有导向凸轴,所述导向凸轴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活动套环,所述轨道滑块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导向凸轴,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安装的冷却液回流管与所述冷却液箱相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旋转轴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防水转轴,所述防水转轴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叶轮组,所述第二叶轮组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以后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杆。
[0010]优选地,所述连杆贯穿通过所述冷却管,且接触处通过防水轴承做防水和可转动
处理,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冷却液入管之间也通过防水轴承做防水和可转动处理。
[0011]优选地,所述转动杆的表面开设有两组旋转方向不同的螺纹,且开设的螺纹在顶端交汇处做倒圆角处理,所述活动套环活动套接于所述冷却管的表侧壁,所述导向凸轴与所述转动杆开设的螺纹相套接,且所述导向凸轴的尺寸与所述转动杆开设的螺纹尺寸相匹配。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1、工作时冷却液箱内部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入管泵出,温饱和蒸汽通过蒸汽输送管进入蒸汽驱动箱的内腔,从蒸汽入管进入机体的内腔,推动第一叶轮组转动,同时带动旋转轴转动,带动冷却管绕转动杆转动,提升冷却管与高温饱和蒸汽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以加速机体内腔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蒸汽的冷却效率。
[0014]2、工作时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入管流经冷却管内部时,带动第二叶轮组转动,带动连杆转动,通过连杆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时,通过转动杆表面开设的螺纹带动导向凸轴沿转动杆的表面做水平方向往复运动,带动导向凸轴沿滑轨往复滑动,同时带动活动套环沿冷却管的表侧壁往复滑动,对冷却管表面凝结的水珠进行擦拭,使水珠汇集滴落通过滤板汇集到疏水箱的内腔回收处理,无需额外驱动力,提升了蒸汽冷却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的蒸汽驱动箱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的冷却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的转轴连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的转动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机体;2、滤板;3、疏水箱;4、冷却液箱;5、冷却液入管;6、蒸汽输送管;7、蒸汽入管;8、蒸汽驱动箱;9、蒸汽冷却机构;10、蒸汽出管;11、冷却液回流管;81、固定轴;82、第一叶轮组;91、旋转轴;92、冷却管;93、活动套环;94、轨道滑块; 95、导向凸轴;96、滑轨;97、转动杆;911、防水转轴;912、第二叶轮组;913、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参照图1

5,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包括机体1,机体1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滤板2,机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疏水箱3,疏水箱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冷却液箱4,冷却液箱4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入管5,冷却液入管5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旋转轴91,旋转轴 91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固定轴81,固定轴81的表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组82,第一叶轮组8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蒸汽驱动箱8,蒸汽驱动箱8的侧壁固定安装有蒸汽输送管6和蒸汽入管7且与蒸汽驱动箱 8的内腔相连通。
[0023]如图2,蒸汽输送管6和蒸汽入管7固定安装于蒸汽驱动箱8的两表侧壁,且蒸汽输送管6和蒸汽入管7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叶轮组 82之间的间距,且蒸汽驱动箱8的内腔通过
蒸汽入管7与机体1的内腔相连通,机体1的侧面还固定安装有蒸汽出管10。
[0024]如图2,旋转轴91的内侧壁固定套接有冷却管92,冷却管92的表侧壁之间还固定安装有滑轨96,滑轨96的外侧壁活动套接有导向凸轴95,导向凸轴95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活动套环93,轨道滑块94 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导向凸轴95,冷却管92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安装的冷却液回流管11与冷却液箱4相连通。
[0025]如图3,旋转轴91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防水转轴911,防水转轴 911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叶轮组912,第二叶轮组9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以后连杆913,连杆9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杆97。
[0026]如图4,连杆913贯穿通过冷却管92,且接触处通过防水轴承做防水和可转动处理,旋转轴91和冷却液入管5之间也通过防水轴承做防水和可转动处理。
[0027]如图5,转动杆97的表面开设有两组旋转方向不同的螺纹,且开设的螺纹在顶端交汇处做倒圆角处理,活动套环93活动套接于冷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包括机体(1)和轨道滑块(94),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滤板(2),所述机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疏水箱(3),所述疏水箱(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冷却液箱(4),所述冷却液箱(4)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入管(5),所述冷却液入管(5)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旋转轴(91),所述旋转轴(91)的外侧固定套接有固定轴(81),所述固定轴(81)的表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叶轮组(82),所述第一叶轮组(8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蒸汽驱动箱(8),所述蒸汽驱动箱(8)的侧壁固定安装有蒸汽输送管(6)和蒸汽入管(7)且与所述蒸汽驱动箱(8)的内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输送管(6)和所述蒸汽入管(7)固定安装于所述蒸汽驱动箱(8)的两表侧壁,且所述蒸汽输送管(6)和所述蒸汽入管(7)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叶轮组(82)之间的间距,且所述蒸汽驱动箱(8)的内腔通过所述蒸汽入管(7)与所述机体(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机体(1)的侧面还固定安装有蒸汽出管(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外置蒸汽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91)的内侧壁固定套接有冷却管(92),所述冷却管(92)的表侧壁之间还固定安装有滑轨(9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玉岭张宪岭颜刚时标梁学东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