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吉树专利>正文

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6641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它包含控制电路1、执行电路2,控制电路由电阻R↓[1]-R↓[5]、R↓[11]、二极管D↓[1]、D↓[2]、三极管T↓[1]、T↓[2]、与非门IC↓[1]、IC↓[2]、继电器线圈J↓[1]组成。R↓[1]、R↓[2]、R↓[11]串联后其两端并联在DJ的A和B点之间,JD的C点连接在R↓[1]与R↓[2]相接点上,执行电路的J↓[11]、J↓[12]接点串联在交流电源和被控电器M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自身功耗小,被控电接点仪表安全、寿命延长的优点,而且可将电接点仪表的控制范围扩大十倍。(*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电接点仪表的控制保护装置。电接点仪表广泛用于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之中,而已有对电接点仪表的控制一都采用大功率交流继电器进行,所以存在控制器本身耗能大,对操作人员不安全,而且对电接点仪表本身的寿命也有影响。本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电子电路和直流继电器,它具有自身功耗小、安全、能延长电接点仪表的工作寿命,电接点仪表的工作状态可显示的特点。本技术包含控制电路1、执行电路2。控制电路1由六个电阻R1-R5、R11、二极管D1、D2、三极管T1、T2、与非门IC1、IC2、继电器线圈J1组成,R1、R2、R11串联连接后其两端并接在电接点仪表DJ的上限静接点A和下限静接点B之间,DJ的上限静接点A接地,DJ的下限静接点B接+EC,DJ的动指针C和R1、R2的连接点相连接,R2与R11的连接点接IC1的输入端1脚,该点同时还接R3的一端,R3的另一端接D1的正极,D1的负极接IC1的另一输入端2脚,IC1的输出端3脚接IC2的两个输入端4、5脚,IC1的输入端2脚与IC2的输出端6脚之间连接有R4,IC2的输出端6脚接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接T1的基极,T1的发射极接T2的基极,T1的集电极接T2的集电极,T2的发射极接地。D2的负极接电源+EC,D2的正极接T2的集电极,J1并联在D2的两端上。执行电路2由继电器常闭接点J12、常开接点J11组成,J11和J12都串联在交流电源与被控电器M之间。本技术由自身功耗极小的电子元件和直流继电器控制电接点仪表的工作和停止,使电接点仪表的动针触点电压由原来的交流220-380V,变为直流15V,触点最大控制电流由1A降为2.6-7.5mA,从而解决了由于电流过大而使电接点仪表触点氧化、烧结,进而使电接点仪表失灵的问题,大大延长了电接点仪表的使用寿命。由于控制器采用直流低电压,所以不论电接点仪表处于环境湿度多大的情况下,都不存在危害现场操作人员安全的问题。还由于控制器自身耗能仅是交流控制器的40%,所以又可大大节约能源。本技术可将电接点仪表的控制范围扩大十倍。本技术还能直观显示电接点仪表的工作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控制电路1和显示电路3及抗干扰电路4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执行电路2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由控制电路1、执行电路2组成。控制电路1由六个电阻R1-R5、R11、二极管D1、D3、三极管T1、T3、与非门IC1、IC2、继电器线圈J1组成,R1、R2、R11串联连接后其两端并接在电接点仪表DJ的上限静接点A和下限静接点B之间,DJ的上限静接点A接地,DJ的下限静接点接+EC,DJ的动指针C和R1、R2的连接点相连接,R11与R2的连接点接IC1的输入端1脚,该点同时还接R3的一端,R3的另一端接D1的正极,D1的负极接IC1的另一输入端2脚,IC1的输出端3脚接IC2的两个输入端4、5脚,IC1的输入端2脚与IC2的输出端6脚之间连接有R4,IC2的输出端6脚接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接T1的基极,T1的发射极接T2的基极,T1的集电极接T2的集电极,T2的发射极接地。D2的负极接电源+EC,D2的正极接T2的集电极,J1并联在D2的两端上。执行电路2由继电器常闭接点J12、常开接点J11组成,J11和J12都串联在交流电源与被控电器M之间。IC1、IC2选用4093型号。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是又增加一显示电路3,显示电路3由五个电阻R6-R10、发光二极管D3、D4、三极管T3、T4、与非门IC3、IC4组成,IC3的输入端9脚接IC1的输入端1脚,IC3的另一输入端8脚接IC1的另一输入端2脚,IC3的输出端10脚接IC4的两输入端11、12脚,IC3的输入端8脚与IC4的输出端13脚之间接有R6,IC4的输出端13脚接R9的一端,R9的另一端接T4的基极,T4的发射极接R10的一端,R10的另一端接电接点仪表处于工作状态显示的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发光二级管D4发出的是绿光,D4的负极接地,T4的集电极接+EC。IC3的输出端10脚还接R7的一端,R7的另一端接T3的基极,T3的集电极接+EC,T3的发射极接电阻R8的一端,R8的另一端接电接点仪表处于停止状态显示的发光二级管D3的正极,D3发出的是红光,D3的负极接地,IC3、IC4选用4093型号。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同点是又增加有一抗干扰电路4,抗干扰电路4由电容C1组成,C1并接在电接点仪表DJ的动指针C与地之间。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权利要求1.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它包含控制电路(1)、执行电路(2),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1)由六个电阻R1-R5、R11、二极管D1、D2、三极管T1、T2、与非门IC1、IC2、继电器线圈J1组成,R1、R2、R11串联连接后其两端并接在电接点仪表DJ的上限静接点A和下限静接点B之间,DJ的上限静接点A接地,DJ的下限静接点B接+Ec,DJ的动指针C和R1、R2的连接点相连接,R2与R11的连接点接IC1的输入端1脚,此点同时还接R3的一端,R3的另一端接D1的正极,D1的负极接IC1的另一输入端2脚,IC1的输出端3脚接IC2的两个输入端4、5脚,IC1的输入端2脚与IC2的输出端6脚之间连接有R4,IC2的输出端6脚接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接T1的基极,T1的发射极接T2的基极,T1的集电极接T2的集电极,T2的发射极接地,D2的负极接电源+EC,D2的正极接T2的集电极,J1并联在D2的两端上,执行电路(2)由继电器常闭接点J12、常开接点J11组成,J11和J12都串联在交流电源与被控电器M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显示电路(3)由五个电阻R6-R10、发光二极管D3、D4、三极管T3、T4、与非门IC3、IC4组成,IC3的输入端9脚接IC1的输入端1脚,IC3的另一输入端8脚接IC1的另一输入端2脚,IC3的输出端10脚接IC4的两输入端11、12脚,IC3的输入端8脚与IC4的输出端13脚之间接有R6,IC4的输出端13脚接R9的一端,R9的另一端接T4的基极,T4的发射极接R10的一端,R10的另一端接电接点仪表处于工作状态显示的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D4的负极接地,T4的集电极接+EC,IC3的输出端10脚还接R7的一端,R7的另一端接T3的基极,T3的集电极接+EC,T3的发射极接电阻R8的一端,R8的另一端接电接点仪表处于停止状态显示的发光二级管D3的正极,D3的负极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抗干扰电路(4)由电容C1组成,C1并接在电接点仪表DJ的动指针C与地之间。专利摘要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它包含控制电路1、执行电路2,控制电路由电阻R文档编号H01H47/32GK2470945SQ0026319公开日2002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5日专利技术者李吉树 申请人:李吉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接点仪表直流控制器,它包含控制电路(1)、执行电路(2),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1)由六个电阻R↓[1]-R↓[5]、R↓[11]、二极管D↓[1]、D↓[2]、三极管T↓[1]、T↓[2]、与非门IC↓[1]、IC↓[2]、继电器线圈J↓[1]组成,R↓[1]、R↓[2]、R↓[11]串联连接后其两端并接在电接点仪表DJ的上限静接点A和下限静接点B之间,DJ的上限静接点A接地,DJ的下限静接点B接+Ec,DJ的动指针C和R↓[1]、R↓[2]的连接点相连接,R↓[2]与R↓[11]的连接点接IC↓[1]的输入端1脚,此点同时还接R↓[3]的一端,R↓[3]的另一端接D↓[1]的正极,D↓[1]的负极接IC↓[1]的另一输入端2脚,IC↓[1]的输出端3脚接IC↓[2]的两个输入端4、5脚,IC↓[1]的输入端2脚与IC↓[2]的输出端6脚之间连接有R↓[4],IC↓[2]的输出端6脚接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接T↓[1]的基极,T↓[1]的发射极接T↓[2]的基极,T↓[1]的集电极接T↓[2]的集电极,T↓[2]的发射极接地,D↓[2]的负极接电源+Ec,D↓[2]的正极接T↓[2]的集电极,J↓[1]并联在D↓[2]的两端上,执行电路(2)由继电器常闭接点J↓[12]、常开接点J↓[11]组成,J↓[11]和J↓[12]都串联在交流电源与被控电器M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吉树
申请(专利权)人:李吉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