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609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5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包括罐体;罐体底部设置收泥槽;收泥槽上方设置环形集泥管;收泥槽为凹凸状;环形集泥管上间隔设置排泥喇叭口;排泥喇叭口对应设置在收泥槽凹槽上方;环形集泥管一端伸出罐体并连接冲砂口;环形集泥管还与排泥口连通;罐体外还设置进油口;进油口通过进油管与设置在罐体内的布液管连通;罐体下部还设置斜板装置;斜板装置两端各设一根水管线与导水管相连;导水管与设置在罐体外部的水箱连通;罐体上部设置收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更有效的排除罐内积砂,减少沉降罐的检修时间,及时排出罐内积水,促进罐内油水分离。促进罐内油水分离。促进罐内油水分离。

A heavy oil dehydration and desanding settling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


[0001]本技术涉及油田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

技术介绍

[0002]稠油生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化学增产剂的使用,导致来液温度低、含水多、加热负荷大、产出液破乳困难,存在稠油集输耗热大、药剂消耗高、脱水难等问题。
[0003]国内关于原油脱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工艺体系,例如常用的加热沉降法、离心法、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法等。不同方法的使用条件、脱水效果以及技术应用成本等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陆上还是海上,稠油脱水工艺技术上较多采用热化学脱水。
[0004]目前热化学脱水大多采用三相分离器+动态沉降罐的脱水工艺,由于含水含砂量较高,经过三相分离器后稠油在动态沉降过程中,由于已有动态沉降罐结构除砂排泥效果较差,罐底很快沉积大量黏性砂土,堵塞出水口,造成罐内稠油脱水效果较差,甚至冒罐,需定期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底部设置收泥槽;所述收泥槽上方设置环形集泥管;所述收泥槽为凹凸状;所述环形集泥管上间隔设置排泥喇叭口;所述排泥喇叭口对应设置在所述收泥槽凹槽上方;所述环形集泥管一端伸出所述罐体并连接冲砂口;所述环形集泥管还与排泥口连通;所述罐体外还设置进油口;所述进油口通过进油管与设置在所述罐体内的布液管连通;所述罐体下部还设置斜板装置;所述斜板装置两端各设一根水管线与导水管相连;所述导水管与设置在所述罐体外部的水箱连通;所述罐体上部设置收油槽。
[0007]进一步的,所述收油槽下设置第一加热盘管;所述布液管上设置第二加热盘管;所述第一加热盘管、所述第二加热盘管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罐体外部的蒸汽进口连通;另一端与冷凝水出口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布液管上设置梯形槽;所述布液管的开槽尺寸从中心向外逐渐变大。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收油槽下部通过管线连接至设置在所述罐体外部的原油出口。
[0010]进一步的,所述水箱下端通过管线还连接有排水口。
[0011]本技术结构简单,能更有效的排除罐内积砂,减少沉降罐的检修时间,及时排出罐内积水,促进罐内油水分离,实现出油口原油含水达到<1.5%的直输指标。
附图说明
[00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布液管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环形油槽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冲砂排泥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的负压排泥喇叭口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1罐体;2收泥槽;3环形集泥管;4进油管;5斜板装置;6导水管;7 布液管;8第二加热盘管;9第一加热盘管;10收油槽;11原油出口;12蒸汽进口;13冷凝水出口;14冲砂口;15排泥口;16排水口;17进油口;18 水箱;19排泥喇叭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简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含义。
[0023]图1

5是本专利实施例的附图,请参阅,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底部设置收泥槽2,收泥槽2由混凝土制成,所述收泥槽2为均匀的凹凸状,这样方便在收泥槽2的凹槽处收集泥浆;所述收泥槽2上方设置环形集泥管3;所述环形集泥管3上均匀间隔设置排泥喇叭口19;所述排泥喇叭口19刚好对应设置在所述收泥槽2凹槽上方;所述环形集泥管3一端伸出所述罐体1并连接冲砂口14,进行高压冲砂,然后在排泥口15进行负压排泥。所述罐体外还设置进油口17;所述进油口17通过进油管4与设置在所述罐体1内的布液管7连通;所述布液管7上设置梯形槽;所述布液管7的开槽尺寸从中心向
外逐渐变大,可以将来油更充分的分散至罐内,加快油水分离速率。所述罐体1下部还设置斜板装置5,斜板装置 5具体设置在罐体1水相处,所述斜板装置5两端各设一根水管线与导水管6 相连;所述导水管6与设置在所述罐体1外部的水箱18连通。所述罐体1上部设置收油槽10,所述收油槽10下设置第一加热盘管9;所述布液管7上设置第二加热盘管8;所述第一加热盘管9、所述第二加热盘管8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罐体1外部的蒸汽进口12连通;另一端与冷凝水出口13连接。
[0024]进一步的,所述收油槽10下部通过管线连接至设置在所述罐体1外部的原油出口11,用于排除收油槽10中的油。
[0025]进一步的,所述水箱18下端通过管线还连接有排水口16。
[0026]使用时,在前端流程中已加入破乳剂的高含水含砂稠油通过进油口17进入进油管4,然后通过布液管7喷射至罐体1内,布液管7上开有梯形槽,见图2,开槽尺寸从中心向外逐渐变大,使油水分散至罐内,更容易脱除稠油中水分,在一定沉降时间内,原油和水由于密度不同,原油逐渐上升,油中游离水逐渐下降,在罐内形成油水两相,此时上部原油含水较低,随着油相升高进入收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稠油脱水除砂沉降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底部设置收泥槽(2);所述收泥槽(2)上方设置环形集泥管(3);所述收泥槽(2)为凹凸状;所述环形集泥管(3)上间隔设置排泥喇叭口(19);所述排泥喇叭口(19)对应设置在所述收泥槽(2)凹槽上方;所述环形集泥管(3)一端伸出所述罐体(1)并连接冲砂口(14);所述环形集泥管(3)还与排泥口(15)连通;所述罐体外还设置进油口(17);所述进油口(17)通过进油管(4)与设置在所述罐体(1)内的布液管(7)连通;所述罐体(1)下部还设置斜板装置(5);所述斜板装置(5)两端各设一根水管线与导水管(6)相连;所述导水管(6)与设置在所述罐体(1)外部的水箱(18)连通;所述罐体(1)上部设置收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娟张展鹏马海月金欣乔孟辰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