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6070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5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以使得带压石墨粉与沥青更好的混合,以提供品质更加的负极材料。具体地,包括:混料容器本体安装在一预设工位;混料搅拌组件设置在混料容器本体上,用以搅动石墨微粉末和沥青以实现混料;混料搅拌组件在混料容器本体的内部具有两个搅拌杆结构;石墨微粉末进部带压自混料容器本体下端进入,并在第一搅拌空间进入混料容器本体内;沥青进料口连通混料容器本体的一侧,以使得沥青自第二搅拌空间进入混料容器本体内;泄压部件,其用以使混料容器本体保持在一预设工作压力范围之内。本申请能够实现带压混料,混合效果好,可适用于现有生产工艺生产线的改装。产线的改装。产线的改装。

A graphite micro powder and asphalt mix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
,特别涉及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行趋势下,锂电池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电池的各项性能逐步优化,其生产成本也得以控制,其关键因素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改善,具体为石墨材料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的工艺原理为将沥青和石墨粉末混合制作负极材料。
[0003]现有技术中,石墨粉末和沥青混合的效果决定负极材料的最终品质,如中国技术专利,ZL201921163812.2,名称为《一种用于石墨和沥青的混料机》,该技术方案公开的内容具体为解决混料机内部温度过高而导致沥青熔化,将石墨颗粒粘结成大块,从而影响了电池的负极生产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混料机本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以对生产负极原料的石墨和沥青进行彻底的混合,且相比传统的混料设备具有更快的均匀混料的效率;
[0004]而实际上,带压石墨粉末可与沥青更好的混合,不存在上述缺点,因此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少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7]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包括:
[0008]混料容器本体,其安装在一预设工位;
[0009]混料搅拌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混料容器本体上,用以搅动石墨微粉末和沥青以实现混料;
[0010]所述混料搅拌组件在所述混料容器本体的内部具有两个搅拌杆结构;
[0011]在一剖视方向上看,所述搅拌杆结构与所述混料容器本体形成位于所述混料容器本体中部的第一搅拌空间和位于所述混料容器本体内壁侧的第二搅拌空间;
[0012]石墨微粉末进部,其带压自所述混料容器本体下端进入,并在所述第一搅拌空间进入所述混料容器本体内;
[0013]沥青进料口,其连通所述混料容器本体的一侧,以使得所述沥青自所述第二搅拌空间进入所述混料容器本体内;以及
[0014]泄压部件,其用以使所述混料容器本体保持在一预设工作压力范围之内。
[0015]具体地,所述混料搅拌组件还包括:
[0016]驱动电机,其架设安装在所述混料容器本体的顶部;
[0017]转动连接盘,其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
[0018]两个所述搅拌杆结构以所述混料容器本体的中线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转动连接盘上。
[0019]具体地,所述混料容器本体设置有一隔板;
[0020]所述隔板将所述混料容器本体的上下分隔呈导压腔室和混料腔室;
[0021]所述混料腔室位于所述导压腔室的下方;
[0022]所述混料腔室的体积大于所述导压腔室的体积。
[0023]具体地,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将所述混料腔室和所述导压腔室连通。
[0024]具体地,所述转动连接盘布置在所述导压腔室内;
[0025]两个所述搅拌杆结构能够穿过所述圆形开口,以使得所述驱动电机工作时,两个所述搅拌杆结构在所述圆形开口的边缘轨迹上运动;以及
[0026]隔离罩,其连接在所述转动连接盘的下方,以使得其与所述圆形开口之间形成一圆形轨迹滑道。
[0027]具体地,每一个所述搅拌杆结构包括:
[0028]垂直设置的连接杆,其用以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连接盘上;
[0029]第一弯曲搅拌杆,其第一端连接所述垂直设置的连接杆,其第二端向所述混料容器本体的中心方向弯曲;
[0030]第二弯曲搅拌杆,其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搅拌杆的第二端,其构造呈向所述混料容器本体的内壁弯曲后、再向所述混料容器本体中心弯曲的方向布置。
[0031]具体地,所述沥青进料口连通至所述混料腔室。
[0032]具体地,所述石墨微粉末进部包括:
[0033]进料端,其用以输送石墨微粉末;
[0034]进料管,其一端与所述进料端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混料腔室的中心,并向所述导压腔室方向延伸;
[0035]分料管,其连通所述进料管的第一端,所述分料管的输出端朝向所述混料腔室的第二端。
[0036]具体地,所述进料端包括:
[0037]引导风机,其进口连接石墨微粉末储存容器;
[0038]所述引导风机和所述石墨微粉末储存容器之间设置有一进气口;
[0039]所述引导风机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进料管。
[0040]具体地,还包括有:
[0041]第一平衡接管,其与所述混料腔室连通;
[0042]第二平衡接管,其与所述导压腔室连通;
[0043]所述第一平衡接管和所述第二平衡接管通过一直接管连通。
[0044]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45]本申请能够实现带压混料,混合效果好,可适用于现有生产工艺生产线的改装。
附图说明
[004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2为本技术的混料容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3为本技术的隔板的配置示意图。
[0050]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
[0051]混料容器本体10、混料搅拌组件20、搅拌杆结构210、第一搅拌空间101、第二搅拌空间102、石墨微粉末进部30、沥青进料口40、泄压部件50;
[0052]驱动电机21、转动连接盘22、隔板130、混料腔室110、导压腔室120、圆形开口131、隔离罩23、垂直设置的连接杆211、第一弯曲搅拌杆221、第二弯曲搅拌杆222、进料端310、进料管311、分料管312、引导风机331、石墨微粉末储存容器332、进气口333;
[0053]第一平衡接管410、第二平衡接管420、直接管430。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为了便于描述,以当前视图中“左侧”为“第一端”,“右侧”为“第二端”,“上侧”为“第一端”,“下侧”为“第二端”,如此描述的目的在于清楚的表达该技术方案,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不当限定。
[0055]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少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技术问题,提供该技术方案,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方案在正压的条件下工作,具体工作范围在0.05MPa

0.25MPa范围之间,本领域人员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具体指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料容器本体(10),其安装在一预设工位;混料搅拌组件(20),其设置在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上,用以搅动石墨微粉末和沥青以实现混料;所述混料搅拌组件(20)在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的内部具有两个搅拌杆结构(210);在一剖视方向上看,所述搅拌杆结构(210)与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形成位于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中部的第一搅拌空间(101)和位于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内壁侧的第二搅拌空间(102);石墨微粉末进部(30),其带压自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下端进入,并在所述第一搅拌空间(101)进入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内;沥青进料口(40),其连通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的一侧,以使得所述沥青自所述第二搅拌空间(102)进入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内;以及泄压部件(50),其用以使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保持在一预设工作压力范围之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搅拌组件(20)还包括:驱动电机(21),其架设安装在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的顶部;转动连接盘(22),其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21)的输出端;两个所述搅拌杆结构(210)以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的中线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转动连接盘(22)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设置有一隔板(130);所述隔板(130)将所述混料容器本体(10)的上下分隔呈导压腔室(120)和混料腔室(110);所述混料腔室(110)位于所述导压腔室(120)的下方;所述混料腔室(110)的体积大于所述导压腔室(120)的体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30)上设置有圆形开口(131),所述圆形开口(131)将所述混料腔室(110)和所述导压腔室(120)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墨微粉末和沥青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盘(22)布置在所述导压腔室(120)内;两个所述搅拌杆结构(210)能够穿过所述圆形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龙迪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