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电梯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3477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6: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性能电梯缓冲器,属于电梯领域,其包括底座,底座呈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还包括顶套,顶套呈下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底座嵌设于顶套内,且顶套的内侧壁与底座的外侧壁可上下滑动地密封配合设置;顶套的内侧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下端开口的顶侧筒,底座的内侧的底部对应顶侧筒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底侧筒,顶侧筒嵌设于底侧筒内,且顶侧筒的外侧壁与底侧筒的内侧壁可上下滑动地密封配合设置,顶侧筒和底侧筒之间的空腔结构形成储油腔,顶侧筒和底侧筒与底座和顶套之间的空间形成蓄压腔;底侧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排油孔组,排油孔组包括若干自上往下依次均匀排布的排油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A high performance elevator buff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性能电梯缓冲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性能电梯缓冲器。

技术介绍

[0002]电梯缓冲器安装于电梯井道的底坑内,当轿厢出现故障掉落时,用于对轿厢进行缓冲,现在的液压缓冲器一般为活塞加液压缸的基本构造,在缓冲器对轿厢进行缓冲时,活塞杆需要承受整个轿厢的重量,因此,在缓冲过程中,当轿厢倾斜而导致活塞杆受力不均时,会使得活塞杆发生轻微的弯曲变形,从而会影响缓冲器的正常使用甚至损坏缓冲器的其它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性能电梯缓冲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呈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还包括顶套,所述顶套呈下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所述底座嵌设于所述顶套内,且所述顶套的内侧壁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可上下滑动地密封配合设置;所述顶套的内侧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下端开口的顶侧筒,所述底座的内侧的底部对应所述顶侧筒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底侧筒,所述顶侧筒嵌设于所述底侧筒内,且所述顶侧筒的外侧壁与所述底侧筒的内侧壁可上下滑动地密封配合设置,所述顶侧筒和所述底侧筒之间的空腔结构形成储油腔,所述顶侧筒和底侧筒与所述底座和顶套之间的空间形成蓄压腔;所述底侧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排油孔组,所述排油孔组包括若干自上往下依次均匀排布的排油孔。
[0004]本专利技术中,底座用于安装在电梯井道的底坑中,顶侧筒和底侧筒形成的储油腔用于储存液压油,位于储油腔外侧的蓄压腔用于接收储油腔从排油孔排出的液压油。
[0005]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顶套受到来自轿厢的压力后,带着其上的顶侧筒向下移动,挤压储油腔中的液压油,使得液压油从排油孔排出到蓄压腔中,在此过程中,随着顶套的逐步降低,顶侧筒的外侧壁会逐渐堵住数量越来越多的排油孔,使得可以排油的排油孔的数量越来越少,可以达到节流的效果,以使得液压腔内的油压逐渐增加,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逐渐产生足够的油压使轿厢逐渐降低速度,直至轿厢平稳的停止。其中,顶套和底座可以通过相互贴合的滑动密封结构相互密封配合。
[0006]本专利技术中,缓冲器直接承受轿厢重量的结构为顶套,相对于活塞杆的细长结构,本专利技术的顶套作为形成蓄压腔的结构,其直径更大,其受到的来自于轿厢的压强更小,同时,顶套与液压腔内的液压油的距离较短,能及时地将受到的来自于轿厢的冲击传递给液压油,因此,本专利技术能有效防止顶套在受到轿厢的冲击时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缓冲器的可靠性,以及延长缓冲器的使用寿命。
[0007]进一步的,所述顶套内还设置有复位圆柱弹簧,所述复位圆柱弹簧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顶套的顶端和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圆柱弹簧环绕所述顶侧筒和底侧筒设置。
[0008]本专利技术中,在轿厢下压顶套时,复位圆柱弹簧同时会被压缩,因此,在轿厢提起后,
复位圆柱弹簧可以将顶套顶起,可以使得顶套复位,在此过程中,蓄压腔中的液压油会被抽回到液压腔中,以待下次使用。
[0009]进一步的,所述顶套的外侧的顶部还固定设置有缓冲块。
[0010]其中,缓冲块用于在轿厢与顶套接触时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小顶套受到的来自于轿厢的冲击,进而进一步地避免顶套在受到轿厢的冲击时发生形变。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呈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所述底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套内,所述顶套的下端插设于所述固定套内,且所述顶套的外侧壁与所述固定套的内侧壁可上下滑动地配合设置。
[0012]其中,固定套用作底座的安装结构,用以将底座固定在电梯井道的底坑中,同时,由于顶套的下端插设在固定套内,顶套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分别与底座的外侧壁和固定套的内侧壁可上下滑动地连接,因此,固定套还能起到支撑顶套的作用,可以增加顶套在缓冲器上的连接结构的强度,使得顶套能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进而能进一步地提高缓冲器的性能可靠性。
[0013]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套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条形凹槽,所述条形凹槽竖直设置,所述顶套的外侧壁的底端对应所述条形凹槽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可上下滑动地嵌设于所述条形凹槽内。
[0014]本专利技术中,顶套上的固定块嵌设在固定条上的条形凹槽内,条形凹槽可以阻止固定块的横向移动,因此能防止顶套相对于缓冲器本身发生转动,同时,条形凹槽可以将固定块的上下移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能防止顶套脱离底座。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设置在底坑中的水泥基座,所述水泥基座包覆所述固定套地与所述固定套固定连接设置。
[0016]本专利技术中,水泥基座用作固定套的固定结构,用于将固定条固定在电梯井道的底坑中,其中,水泥基座包覆住固定套还能对固定套起到支撑作用,进而对整个缓冲器起到支撑作用,增加缓冲器整体的结构强度,进而能进一步地提高缓冲器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增加缓冲器的可靠性。
[0017]进一步的,所述加长柱的顶端设置有缓冲段,所述加长柱的下端设置有螺纹段,所述螺纹段的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顶套的顶端对应所述螺纹段开设有用于所述螺纹段安装的连接螺纹孔,所述缓冲块对应所述连接螺纹孔开设有用于露出所述连接螺纹孔的过孔。
[0018]本专利技术中,加长柱用于安装在顶套顶部的连接螺纹孔中,用以增加缓冲器整体的高度,因此,维修人员在底坑进行检修时,通过在缓冲器的顶端安装加长柱,即可增加底坑内的安全高度,可以增加维修人员的活动空间,进而可以方便检修过程的进行。其中,加长柱为维修人员在检修时的额外保险措施,为一次性使用结构,因此不需要考虑其受到轿厢冲击时产生的轻微弯曲变形。
[0019]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段的上端设置有缓冲撞头。
[0020]本专利技术中,缓冲撞头用于在轿厢与加长柱接触时对轿厢进行缓冲,减少轿厢对于加长柱的冲击。
[0021]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以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缓冲器直接承受轿厢重量的结构为顶套,相对于活塞杆的细长结构,本
专利技术的顶套作为形成蓄压腔的结构,其直径更大,其受到的来自于轿厢的压强更小,同时,顶套与液压腔内的液压油的距离较短,能及时地将受到的来自于轿厢的冲击传递给液压油,因此,本专利技术能有效防止顶套在受到轿厢的冲击时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缓冲器的可靠性,以及延长缓冲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梯缓冲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梯缓冲器被压缩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梯缓冲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梯缓冲器被压缩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缓冲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加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梯缓冲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梯缓冲器被压缩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0023]附图标记说明:1

底座,11

底侧筒,111

排油孔,2

顶套,21

顶侧筒,22

固定块,2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呈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还包括顶套,所述顶套呈下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所述底座嵌设于所述顶套内,且所述顶套的内侧壁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可上下滑动地密封配合设置;所述顶套的内侧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下端开口的顶侧筒,所述底座的内侧的底部对应所述顶侧筒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底侧筒,所述顶侧筒嵌设于所述底侧筒内,且所述顶侧筒的外侧壁与所述底侧筒的内侧壁可上下滑动地密封配合设置,所述顶侧筒和所述底侧筒之间的空腔结构形成储油腔,所述顶侧筒和底侧筒与所述底座和顶套之间的空间形成蓄压腔;所述底侧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排油孔组,所述排油孔组包括若干自上往下依次均匀排布的排油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所述顶套内还设置有复位圆柱弹簧,所述复位圆柱弹簧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顶套的顶端和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圆柱弹簧环绕所述顶侧筒和底侧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所述顶套的外侧的顶部还固定设置有缓冲块。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勇军涂秀秀侯斌李忠勇邓广礼王鹏周贤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鑫奥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