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2619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包括呈U形结构的第一散热单片、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若干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交替排列扣合连接形成中间散热单片组,两个第一散热单片分别位于中间散热单片组排列方向的两侧,且第一散热单片与中间散热单片组扣合连接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U形结构底面一端形成有第一U形开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稳固,且散热效率高。且散热效率高。且散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特别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

技术介绍

[0002]利用散热片增加散热面积是散热器最常见的方式,目前散热片都是多个散热单片顺序扣合而成的结构,散热单片之间形成供气流流通的散热通道,目前散热器中散热单片大都采用相同的结构,其散热效率偏低,而随着现在电子产品中发热密度的增加,散热的需要日益增高,目前常见的散热片组已经很难满足散热要求,为了提高传统散热片组的散热效率,目前有出现各种结构复杂的散热片组结构,但由于其结构复杂,制作困难,生产成本高,使用稳定性差,容易出现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该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且能够有效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包括呈U形结构的第一散热单片、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若干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交替排列扣合连接形成中间散热单片组,两个第一散热单片分别位于中间散热单片组排列方向的两侧,且第一散热单片与中间散热单片组扣合连接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U形结构底面一端形成有第一U形开口。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散热单片U形结构底面另一端形成有第二U形开口。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U形开口和第二U形开口到中间散热鳍片组下侧距离小于到中间散热鳍片组上侧距离。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U形开口的侧壁与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侧壁平行。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U形开口的侧壁与第三散热单片侧壁存在设定夹角,以散热鳍片组使用方向为基准,第二U形开口倾斜方向倾斜向上延伸。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单片、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另一端下侧壁形成上翘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第二U形开口倾斜方向平行。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散热鳍片组沿散热单片排列方向的两侧均为第三散热单片。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单片、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位于使用方向上方一侧侧壁长度小于位于使用方向下方一侧的侧壁长度,第一散热单片、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底面一端边缘形成与侧壁存在夹角的斜边,第一散热单片、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底面另一端边缘形成与侧壁垂直的直边。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单片、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上
侧壁上的扣点和下侧壁上的扣点呈交错状态设置。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交替排列的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一端形成第一U形开口,在第三散热单片另一端形成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U形开口,使得散热鳍片组进气端形成一个贯通的U型通道,通过凹陷结构的进气口使得散热鳍片组更有效的吸收散热源,同时通过压力差,第一时间将热量向后端传递,第三散热单片上另一端的第二U形开口使得组合后的散热片整体尾部形成多个均匀的散热空隙,使得散热通道末端的热气快速向外散发,且由于第二U形开口倾斜向上延伸,散热通道末端的热气快速向上散发,实现散热器高效且均匀散热,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稳固,且散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立体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立体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后视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图;
[0021]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散热单片主视图;
[0022]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散热单片主视图;
[0023]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散热单片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例: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为:包括呈U形结构的第一散热单片1、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若干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交替排列扣合连接形成中间散热单片组8,两个第一散热单片1分别位于中间散热单片组8排列方向的两侧,且第一散热单片1与中间散热单片组8扣合连接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U形结构底面一端形成有第一U形开口4。
[0025]第一散热单片1、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叠放形成整个散热鳍片组,相邻散热单片之间形成供气流流通的散热通道,发热元件位于散热通道一端,散热通道内气流将发热元件附近的热气带走,实现降温作用,第一散热单片1U形结构的底面完整无开口,将其作为整个散热鳍片组的边缘单片,主要起到稳固机构作用,该结构便于更好的与散热源连接,增加导热速度;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上第一U形开口4所在方向靠近发热元件,第一U形开口4位于散热通道进气端,该大U型开口使得组合后的散热片整体前端形成一个贯通的U型通道,形成凹陷的结构,能更有效的吸收散热源,同时通过压力差,第一时间将热量向后端传递。
[0026]所述第三散热单片3U形结构底面另一端形成有第二U形开口5。利用第三散热单片3尾部的第二U型开口,使得组合后的散热片整体尾部形成多个均匀的散热空隙,可高效且均匀的加快散热。
[0027]所述第一U形开口4和第二U形开口5到中间散热鳍片组下侧距离小于到中间散热
鳍片组上侧距离。整体散热鳍片组的前后两端的第一U形开口4和第二U形开口5在高度方向的垂直位置都偏低,使得让热空气一进来就在下面,然后利用其热性,其会自动往上跑;上端设置了较多的散热片,充分结合起来。加快散热。
[0028]所述第一U形开口4的侧壁与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侧壁平行。该结构便于热气快速进入散热通道,并沿散热通道向外流动。
[0029]所述第二U形开口5的侧壁与第三散热单片3侧壁存在设定夹角,以散热鳍片组使用方向为基准,第二U形开口5倾斜方向倾斜向上延伸。第二U形开口5形成向上倾斜的斜角,配合热空气轻于冷空气的原理,使得散热空气加快向上传递。
[0030]所述第一散热单片1、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另一端下侧壁形成上翘的倾斜面6,所述倾斜面6与第二U形开口5倾斜方向平行。该侧壁与第二U形开口5配合,使得热空气在散热通道尾端向上传递,加快热空气快速散热。
[0031]所述中间散热鳍片组沿散热单片排列方向的两侧均为第三散热单片3。使得每两个相邻的散热通道末端均形成散热空隙,进而使得散热空隙均匀分布于散热鳍片组尾端,使得散热鳍片组散热更均匀。
[0032]所述第一散热单片1、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位于使用方向上方一侧侧壁长度小于位于使用方向下方一侧的侧壁长度,第一散热单片1、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底面一端边缘形成与侧壁存在夹角的斜边7,第一散热单片1、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底面另一端边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为:包括呈U形结构的第一散热单片(1)、第二散热单片(2)和第三散热单片(3),若干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交替排列扣合连接形成中间散热单片组(8),两个第一散热单片分别位于中间散热单片组排列方向的两侧,且第一散热单片与中间散热单片组扣合连接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U形结构底面一端形成有第一U形开口(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为:所述第三散热单片U形结构底面另一端形成有第二U形开口(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为:所述第一U形开口和第二U形开口到中间散热鳍片组下侧距离小于到中间散热鳍片组上侧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为:所述第一U形开口的侧壁与第二散热单片和第三散热单片侧壁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改良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为:所述第二U形开口的侧壁与第三散热单片侧壁存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昆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新力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