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新的经取代的亚砜亚胺衍生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的通式(I)杂环化合物、其可药用盐、可药用溶剂合物、对映体、非对映体和多晶型物。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制备本专利技术化合物的方法、包含所述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属于NOD样受体家族(NLR)家族蛋白NLRP3调节剂所带来的用途。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新的NLRP3调节剂以及涉及新的抑制剂化合物在治疗其中涉及白介素1β活性的疾病或病症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NOD样受体家族(NLR)蛋白NLRP3是感知多种病原体、环境和宿主来源因子的胞内信号传导分子。(Wen.,et.al.,Immunity.2013;39:432
–
441)。NLRP3的激活导致与含有CARD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
‑
like protein,ASC)结合。ASC转而与半胱氨酸蛋白酶胱天蛋白酶
‑
1(caspase
‑
1)相互作用,形成称为炎性小体(infl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具有通式(I)结构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形式、其立体异构体、其对映体、其可药用盐和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其中:“A”选自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以下的基团:(C1‑
C6)烷基、(C2‑
C6)烯基、(C3‑
C8)环烷基、芳基、杂芳基和杂环基基团,其各自任选地还被一个或多于一个杂原子取代;“B”选自以下环体系其中X、Y、Z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任选地经取代的C、N、S、SO2和O,其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任选地被取代;R1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氢、卤素、卤代烷基、氰基、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以下的基团:(C1‑
C6)烷基、(C2‑
C6)烯基、(C1‑
C6)烷氧基、(C3‑
C6)环烷基、芳基、杂芳基、杂环基、苄基、硫醇基、(C1‑
C6)巯基烷基、硫及其氧化形式、C1‑
C6(硫代烷氧基)、CO(O)(C1‑
C6)烷基、具有任选地一个或多于一个杂原子的桥环或螺环体系;R2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以下的基团:(C1‑
C6)烷基、(C2‑
C6)烯基、(C1‑
C6)烷氧基(C3‑
C6)环烷基、苄基、芳基、杂芳基、杂环基、硫醇基、硫代烷基、硫及其氧化形式、硫代烷氧基、具有任选地一个或多于一个杂原子的桥环或螺环体系;n是选自0至3的整数;R3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氢、羟基、卤素、硝基、氰基、卤代烷基、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以下的基团:(C1‑
C
10
)烷基、(C1‑
C
10
)烷氧基、(C3‑
C
10
)环烷基、(C2‑
C
10
)烯基、(C2‑
C
10
)炔基、SO2(C1‑
C6)烷基、硫醇基、硫代烷基、硫代烷氧基、苄基、芳基、杂芳基、杂环基;或者,R3和R4或R3和R5与其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具有任选地一个或多于一个杂原子的任选地经取代的4至8元杂环体系;R4、R5、R6、R7、R8、R9、R
10
和R
11
中的每一个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酰胺、磺酰胺、酰基、烷基、支链烷基、羟基、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以下的基团:(C1‑
C6)烷基、(C1‑
C6)卤代烷基、(C3‑
C6)环烷基、(C1‑
C6)烷氧基、苄基、芳基、杂芳基、杂环基;或者,R4和R5形成键;或者,R4和“A”与其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具有任选地一个或多于一个杂原子的任选地经取代的4至8元杂环体系;或者,R7和R8、R8和R9、R9和R
10
或R
10
和R
11
中的每一个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一起形成含有选自N、O和S(O)
p
的0至2个另外的杂原子的4至7元饱和或部分饱和的
环;p是选自1至2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选自未经取代或经取代的芳基、杂芳基、(C3‑
C8)环烷基和杂环基基团,其各自任选地还被一个或多于一个杂原子取代。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在每次出现时选自氢、卤素、卤代烷基、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以下的基团:(C1‑
C6)烷基、(C3‑
C6)环烷基、CO(O)(C1‑
C6)烷基、芳基、杂环基、硫醇基、(C1‑
C6)巯基烷基、硫及其氧化形式、C1‑
C6(硫代烷氧基)。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2在每次出现时选自氢、卤素、卤代烷基、任选地经取代的基团(C1‑
C6)烷基。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3选自基团氢、氰基、任选地经取代的基团(C1‑
C6)烷基。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4、R5、R6、R7、R8、R9、R
10
和R
11
中的每一个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代表氢、卤素、卤代烷基、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C1‑
C6)烷基的基团。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当以上所限定基团中的任一者被取代时,其上的所述取代可选自上述那些或可另外地选自氢、羟基、氰基、卤素、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烷硫基(C1‑
C6)烷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C3‑
C7)环烷基、(C1‑
C6)烷氧基、
‑
COR
12
、
‑
CSR
12
、C(O)OR
12
、C(O)
‑
R
12
、
‑
C(O)
‑
NR
12
R
13
、
‑
C(S)
‑
NR
12
R
13
、
‑
SO2R
12
基团,其中R
12
和R
13
中的每一个独立地选自氢、任选地经取代的选自以下的基团:(C1‑
C6)烷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C3‑
C7)环烷基、芳基、杂芳基、杂环基基团。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选自包含以下的组;(2R)
‑2‑
((E)
‑2‑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磺胺脒基)乙烯基)吡咯烷
‑1‑
羧酸叔丁酯;(2S)
‑2‑
((E)
‑2‑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磺胺脒基)乙烯基)
‑2‑
甲基吡咯烷
‑1‑
羧酸叔丁酯;(2S)
‑2‑
((E)
‑2‑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磺胺脒基)乙烯基)
‑2‑
甲基吡咯烷
‑1‑
羧酸叔丁酯;(E)
‑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2‑
((S)
‑2‑
甲基吡咯烷
‑2‑
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盐酸盐;(E)
‑2‑
((S)
‑
1,2
‑
二甲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2‑
((S)
‑
1,2
‑
二甲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
N'
‑
甲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2‑
((S)
‑
1,2
‑
二甲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2‑
((R)
‑1‑
(环己基磺酰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2‑
((R)
‑1‑
((2
‑
氰基苯基)磺酰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2‑
((R)
‑
吡咯烷
‑2‑
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盐酸盐;(E)
‑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2‑
((R)
‑1‑
甲基吡咯烷
‑2‑
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2R)
‑2‑
((E)
‑2‑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磺胺脒基)乙烯基)
‑2‑
甲基吡咯烷
‑1‑
羧酸叔丁酯;(2R)
‑2‑
((E)
‑2‑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磺胺脒基)乙烯基)
‑2‑
甲基吡咯烷
‑1‑
羧酸叔丁酯;(E)
‑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2‑
((R)
‑2‑
甲基吡咯烷
‑2‑
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盐酸盐;(E)
‑
N'
‑
氰基
‑2‑
((R)
‑
1,2
‑
二甲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2
‑
((2S)
‑2‑
((E)
‑2‑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磺胺脒基)乙烯基)
‑2‑
甲基吡咯烷
‑1‑
基)乙基)(甲基)氨基甲酸叔丁酯;(E)
‑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2‑
((S)
‑1‑
异丙基
‑2‑
甲基吡咯烷
‑2‑
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2‑
((S)
‑1‑
环戊基
‑2‑
甲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2‑
((S)
‑1‑
环丁基
‑2‑
甲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2‑
((S)
‑2‑
甲基吡咯烷
‑2‑
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2‑
((S)
‑1‑
(环丙基甲基)
‑2‑
甲基吡咯烷
‑2‑
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E)
‑
N'
‑
氰基
‑
N
‑
((1,2,3,5,6,7
‑
六氢
‑
s
‑
引达省
‑4‑
基)氨甲酰基)
‑2‑
((S)
‑2‑
甲基吡咯烷
‑2‑
基)乙烯
‑1‑
磺酰亚胺酰胺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拉吉夫,
申请(专利权)人:载度思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