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2000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2:47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及电动汽车,该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包括:支架本体和车载充电机模块;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称布置在车载充电机模块的两侧。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设为具有镂空部的板筋结构,具有镂空部的板筋结构具有较强的刚度,可提升支架本体的一阶模态,同时镂空部在保证支架刚度的同时减轻了对应支架的重量,从而降低了对电动机的机舱横梁的负载;在镂空部周边的连接孔的周围设置了多根加强筋,可以提升支架本体与车载充电机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支架本体与车载充电机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了整个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的一阶模态,可尽量避免出现NVH问题。出现NVH问题。出现NVH问题。

Bracket structure of on-board charger and electric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及电动汽车


[0001]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
,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车载充电机是指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具有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自动充满电的能力,车载充电机根据电池管理系统(BMS)提供的数据,能动态调节充电电流或电压参数,执行相应的动作,从而完成整个充电过程。车载充电机一般通过相应的支架与车身结构固定,避免放置不当造成损坏。
[0003]目前,国内大多数纯电动汽车都是在传统汽车车身的基础上改制的,所以车载充电机支架都是自行设计,并借用原车身结构的定位孔进行安装。安装时,可能会出现与原车身其他安装位置干涉等问题,因此车载充电机支架的结构既需要能够承载充电机,还需要考虑与车身结构的匹配。
[0004]但是,现有车载充电机支架的主体结构以及与车载充电机的连接处都比较单薄,对应的一阶模态较低,容易引发车载充电机共振,从而导致异响等NVH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针对现有的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及电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的车载充电机模块;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对称布置在所述车载充电机模块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架为具有第一镂空部的第一板筋结构;所述第一镂空部的周边设有若干用于连接所述车载充电机模块的第一连接部位;所述第一连接部位包括多个间隔布置且贯穿所述第一板筋结构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周围设有多根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支架为具有第二镂空部的第二板筋结构;所述第二镂空部的周边设有若干用于连接所述车载充电机模块的第二连接部位;所述第二连接部位包括多个间隔布置且贯穿所述第二板筋结构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周围设有多根第二加强筋;所述车载充电机模块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孔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对位连接;所述车载充电机模块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孔通过第二连接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对位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孔之间通过各自周围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互连;和/或,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通过各自周围的所述第二加强筋互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连接孔轴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深度相等;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二连接孔轴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深度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设有两个呈第一预设角度布置的第一支撑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端均设有预设厚度的第一底座;所述第二支架设有两个呈第二预设角度布置的第二支撑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镂空部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底端均设有预设厚度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吉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