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617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2:43
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底板、横向板底筋、第一纵向板底筋和桁架筋,多个第一纵向板底筋和多个桁架筋沿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在该位于纵向支撑位上的桁架筋底部搭接有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分别与桁架底筋的两端搭接,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分别穿过支座底部侧面的空隙后与桁架底筋的两端各自搭接,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一端与桁架底筋搭接、另一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后形成第二纵向胡子筋。本方案既能满足叠合板中桁架筋的第一根桁架筋距边、相邻桁架筋之间的间距要求,又能解决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碰撞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少板底钢筋的使用量、桁架筋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
,特别涉及一种不需要桁架筋的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是如今建筑行业常用到的一种建筑板材,能广泛用于各种房屋建筑工程。
[000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中,由于预制层一般只有60mm/70mm,预制混凝土板脱模、吊装过程中,为了增加其平面外刚度,需要在预制板中设置桁架钢筋,桁架筋同时兼做吊点钢筋。
[0004]目前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叠合板钢筋伸出板边一定长度,在后浇带区域通过钢筋搭接实现板与板的传力,现有的装配式叠合板可参考附图6所示,该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底板91,在混凝土底板浇筑时,混凝土底板中搭接位于底板中的有横向板底筋92和纵向板底筋93以及位于上表面的桁架筋94,横向板底筋92和纵向板底筋93伸出板边一定长度;在装配式叠合板的生产过程中,设置好模具后,先安装横向板底筋92、纵向板底筋93,再安装桁架筋94,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针对叠合板中桁架筋的第一根桁架筋距边不超过300mm,中间相邻桁架筋之间的间距不超过600mm的要求。在进行桁架筋安装时,在排布桁架筋的时候如果同样的间距去排布,如附图7所示,其中某个桁架筋的底座会与板底筋发生碰撞;为了避免桁架筋的底座会与板底筋发生碰撞,可以调整两个桁架筋的距离,比如附图8所示,将左侧的桁架筋往左移动一定距离以避开板底筋,但是此时的问题是中间相邻桁架筋之间的间距超过600mm了,不符合要求;为了能克服以上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再拿一列桁架筋,将会与板底筋发生碰撞的桁架筋以及新拿的桁架筋分别放置在此处板底筋的两侧,可以参照附图9所示,总共用了5个桁架筋,以此来确保桁架筋的支座不与板底筋发生碰撞、干涉,也能够确保桁架筋的间距要求。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时候发现至少存在有以下问题:
[0005]1、桁架钢筋仅在脱模和吊装的过程中起作用,待吊装完成后,却影响现场管线的走管空间,特别是管线交叉的地方,如果多用桁架筋的话这种不好的影响会更突出;
[0006]2、桁架筋对叠合板的造价也有一定影响,多用桁架筋意味着装配式叠合板的造价会被提高,大批量生产叠合板时所增加的成本也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0007]有鉴于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装配式叠合板生产时为了满足桁架筋的支座不与板底筋发生碰撞以及满足桁架筋的间距要求时存在的需要多用桁架筋,从而带来了会进一步影响现场管线的走管空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等问题,便成为本技术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其目的是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装配式叠合板生产时为了满足桁架筋的支座不与板底筋发生碰撞以及满
足桁架筋的间距要求时存在的需要多用桁架筋,从而带来了会进一步影响现场管线的走管空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等问题。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与板底筋连接结构,所述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底板、横向板底筋、第一纵向板底筋和桁架筋,其创新点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上具有多个横向支撑位和多个纵向支撑位;
[0010]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沿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各自用于放置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的两端横向穿出混凝土底板后形成横向胡子筋;
[0011]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沿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用于各自放置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以及至少一个桁架筋;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的两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后形成第一纵向胡子筋;
[0012]所述桁架筋包括支座、桁架底筋,桁架底筋设置在支座上,并且桁架底筋与支座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纵向的空隙;
[0013]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和多个所述桁架筋沿所述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桁架筋位于纵向支撑位上时,在该位于纵向支撑位上的桁架筋底部搭接有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分别与桁架底筋的两端搭接,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分别穿过支座底部侧面的空隙后与桁架底筋的两端各自搭接,两个第二纵向板底筋一端与桁架底筋搭接、另一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后形成第二纵向胡子筋。
[0014]本技术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5]1.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通过在原先布置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时,其中一个位置上会发生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碰撞的情况下,将此处原先贯穿的第一纵向板底筋替换成两段第二纵向板底筋,将这个位置上的桁架筋与第二纵向板底筋搭接好后放入此处的纵向支撑位上,以此既能解决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的碰撞问题,在这个碰撞位置上的桁架筋、第二纵向板底筋也可以替代原先此处第一纵向板底筋的作用来作为其中一个纵向支撑位的支撑作用,从而用两节比较短的第二纵向板底筋来替代要贯穿混凝土底板的比较长的第二纵向板底筋,也能够减少板底钢筋的使用量;因此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即减少了原先要多用桁架筋的问题也减少了板底钢筋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0016]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桁架筋长度方向的两端距混凝土底板的边距为60mm。
[0017]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纵向板底筋从混凝土底板的侧边到深入桁架筋底部的距离为450~560mm。
[0018]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板底筋与桁架底筋的搭接方式为钢丝拧紧固定或焊接固定。
[0019]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一个混凝土底板中的多个纵向支撑位上设置一个桁架筋。
[0020]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1]7.在本技术中,术语“中心”、“上”、“下”、“轴向”、“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装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2]由于上述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23]1. 本技术在原先布置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时,其中一个位置上会发生桁架筋与第一纵向板底筋碰撞的情况下,将此处原先贯穿的第一纵向板底筋替换成两段第二纵向板底筋,将这个位置上的桁架筋与第二纵向板底筋搭接好后放入此处的纵向支撑位上,以此来满足叠合板中桁架筋的第一根桁架筋距边不超过300mm且中间相邻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叠合板桁架筋(4)与板底筋连接结构,所述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底板(1)、横向板底筋(2)、第一纵向板底筋(3)和桁架筋(4),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1)上具有多个横向支撑位(11)和多个纵向支撑位(12);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11)沿混凝土底板(1)的长度方向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横向支撑位(11)各自用于放置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2),多个所述横向板底筋(2)的两端横向穿出混凝土底板(1)后形成横向胡子筋(21);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12)沿混凝土底板(1)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位(12)用于各自放置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3)以及至少一个桁架筋(4);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3)的两端纵向穿出混凝土底板(1)后形成第一纵向胡子筋(31);所述桁架筋(4)包括支座(41)、桁架底筋(42),桁架底筋(42)设置在支座(41)上,并且桁架底筋(42)与支座(41)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纵向的空隙(420);多个所述第一纵向板底筋(3)和多个所述桁架筋(4)沿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长度方向纵向间隔设置,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桁架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命元陆和燕李玉萍冯磊张佳莉王习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旭杰绿建装配式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