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6054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其中,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应用于运动鞋鞋底,其为对应运动鞋长度方向延伸的薄板结构,其具有至少用于与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分对应的弯曲段;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呈弧形。运动鞋鞋底包括中底,中底内置有上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运动鞋包括上述运动鞋鞋底和与运动鞋鞋底固接的鞋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运动员跑步时跖趾关节从背屈到跖屈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能量反馈,碳板在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助推效果和提速效果佳,运动员跑步时的经济性好。时的经济性好。时的经济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类制品
,具体涉及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介绍

[0002]对于运动项目中存在需要长时间跑步或短时间助跑的专业运动员来说,一双能够大程度上提高跑步经济型的运动鞋是非常重要的。跑步经济性指的是节省跑步时的能耗,提高跑步效率。通常来说,性能好的运动鞋对于运动员每一步的跑步经济性的提升较为微小,但对于长跑或需要短时间助跑的运动项目来说,整体的跑步效率的提升是可观的。
[0003]钢架雪车运动是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其是滑行竞速类比赛项目,比赛时,运动员需要在冰面上助跑之后,跃上钢架雪车,往冰道俯冲、滑行,用时短的运动员获胜,其中,比赛开始时的助跑速度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拥有一双跑步经济性好的运动鞋对于钢架雪车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0004]研究表明,通过在运动鞋的鞋底中增加碳板,借助碳板的翘度引导,能够对运动员起到一定的助推力和提速的作用,但由于现有技术的鞋底具有碳板的运动鞋中,碳板只存在长度方向上的翘度,其不能完全匹配人体足部前掌处的足底翘度,因此无法完全符合运动发力的自然过滤,对运动员在运动项目表现中的助推力和速度的提升均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其能够在运动员跑步时跖趾关节从背屈到跖屈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能量反馈,碳板在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助推效果和提速效果佳,运动员跑步时的经济性好。r/>[0006]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其应用于运动鞋鞋底,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为对应运动鞋长度方向延伸的薄板结构,其具有至少用于与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分对应的弯曲段;所述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呈弧形。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的最大深度为1

5mm。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均位于所述弯曲段内;所述第一线段内的任意点与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前顶点与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68

72%;所述第二线段内的任意点与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前顶点与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63

67%。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段的任一纵剖面的最低位置均位于该纵剖面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纵剖面竖直且垂直所述运动鞋的长度方向。
[0011]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段的前方平滑衔接有前非弯曲段;所述弯曲段的后方平滑衔
接有后非弯曲段;所述前非弯曲段和所述后非弯曲段在宽度方向上沿直线方向延伸。
[0012]进一步地,所述弯曲段的曲率自所述弯曲段沿长度方向上的中部朝向所述前非弯曲段一侧和所述后非弯曲段一侧逐渐减小。
[0013]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运动鞋鞋底,包括中底,所述中底内置有如上述所述的运动鞋脚底支撑件。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中底包括彼此固接的上底和下底;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固定于所述上底和所述下底之间。
[0015]本技术方案另外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运动鞋鞋底和与所述运动鞋鞋底固定连接的鞋面。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申请中,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具有至少用于与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分对应的弯曲段,该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呈弧形,该弯曲段改善了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前掌一侧的翘度情况,使得运动鞋脚底支撑件与人体足部跖趾关节部分在横向上的曲度情况匹配度更高,由此能够提升运动员的穿着舒适度,此外,由于该结构下的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在运动员跑步时前掌下蹬及弯曲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的储能更大,并能够增大跖趾关节的力矩及跖趾关节蹬离地面的功率,因此,运动员在跑步时跖趾关节从背屈到跖屈的过程中也就能够获得更大的能量反馈和助推效果,跑动时人体足部过渡到前掌蹬伸动作的速度更快,提速效果显著,跑步时的经济性更佳。
[0018]2.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的最大深度为1

5mm,控制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的最大深度,以使该最大深度不以太大,从而能够更好地符合人体工程学,提升穿着舒适度。
[0019]3.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第一线段内任意点与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后顶点的直线距离为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前、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68

72%,第二线段内任意点与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后顶点的直线距离为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前、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63

67%,该位置下,第一线段大致对应于人体足部跖趾关节的内侧,第二线段则对应于人体足部跖趾关节的外侧,而由于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均处于弯曲段内,由此可知,弯曲段的内侧和外侧能够分别对应于跖趾关节的内侧和外侧,其更符合人体足部的构造,且保证弯曲段能够更大程度地随鞋底产生完全并形成储能,以确保对运动员的跑步状态形成助推效果和题述效果,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效率。
[0020]4.弯曲段的任一纵剖面的最低位置均位于该纵剖面延伸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该中心位置与人体足部跖趾关节的中部位置对应,其在人体足部从背屈过渡到跖屈中能够首先受力,从而保证能够形成最大程度的变形及储能。
[0021]5.弯曲段的前方和后方分别平滑衔接有前非弯曲段和后非弯曲段,由于人体足部的脚趾前端部分和人体足部的足弓及足跟部分在运动过程中并未存在大幅度的弯曲情况,在该两处位置其不存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储能和形成助推的条件,因此,通过设置前非弯曲段来对应人体足部的脚趾前端部分,以及设置后非弯曲段来对应人体足部的足弓及足跟部分,以使鞋底的前端及后部在横向上均能够较为平整,可提升运动员穿着运动鞋时的舒适度。
[0022]6.弯曲段的曲率自其沿长度方向上的中部朝向前非弯曲段一侧和后非弯曲段一侧逐渐减小,以方便与前非弯曲段和后非弯曲段形成平滑过渡,方便成型,并保证在跑步过
程中形成更好的力的过渡。
[0023]7.本申请中,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均采用了上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因此其具备与上述同样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8]图4为图3中A

A向的剖面视图;
[0029]图5为图3中B

B向的剖面视图;
[0030]图6为图3中C

C向的剖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其应用于运动鞋鞋底,其特征是,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为对应运动鞋长度方向延伸的薄板结构,其具有至少用于与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分对应的弯曲段;所述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呈弧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其特征是,所述弯曲段沿宽度方向下凹的最大深度为1

5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其特征是,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均位于所述弯曲段内;所述第一线段内的任意点与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前顶点与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68

72%;所述第二线段内的任意点与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所述运动鞋脚底支撑件的前顶点与后顶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63

67%。4.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永先黄守东叶福泉郑志艺杨礼杨翊刘娇林曦
申请(专利权)人: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