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在舱体内设置上分隔架、下分隔架,将舱体在高度方向上划分出多个机器人存储区域,使得舱体可以存储更多的机器人,同时通过安装在上分隔架和下分隔架的下侧面的压持件将机器人固定,充电单元对机器人进行充电,实现了机器人的高密度储存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固定储运及充电过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智能舱,机架之间形成无人机的容置空间,由夹持件和载体在容置空间内从上到下固定多架无人机,能够实现无人机高密度地储存、快速回收及释放和作为起降平台等功能,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内将机器人夹紧固定和移动充电,并将无人机和机器人快速投放至指定区域。无人机和机器人快速投放至指定区域。无人机和机器人快速投放至指定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及一体化智能舱
[0001]本申请属于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及一体化智能舱。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的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智能机器人在收纳存储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现阶段机器人存储单元大部分为周转箱形式,周转箱一般只能装一台机器人,并且周转箱的尺寸需要根据机器人外形尺寸进行定制,运输大都为单台运输,无法实现机器人高密度存储难以集中维修或管理,而且在存储、搬运以及取用等方面会面临着机器人搬运效率低、消耗成本高、难以规划管理等问题,大大制约了我国智能机器人有效管理与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现如今无人机变得更加普及,但是现有技术中机器人和无人机均为单独储存、管理和运输,对于后续的维护十分不便。
[000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专利技术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在舱体内设置上分隔架、下分隔架,将舱体在高度方向上划分出多个机器人存储区域,使得舱体可以存储更多的机器人,同时通过安装在上分隔架和下分隔架的下侧面的压持件将机器人固定,充电单元对机器人进行充电,实现了机器人的高密度储存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固定储运及充电过程。本技术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智能舱,无人机储存充电库的机架之间形成无人机的容置空间,由夹持件和载体在容置空间内从上到下固定多架无人机,能够实现无人机高密度地储存、快速回收及释放和作为起降平台等功能,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内将机器人夹紧固定和移动充电,并将无人机和机器人快速投放至指定区域。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存储充电库,适于存放机器人,包括:舱体,包括上分隔架、至少一个下分隔架和底架,下分隔架设置成可升降,且下分隔架划分有多个机器人存储区域;压持件,安装在上分隔架的下侧面、下分隔架的下侧面,包括能够与机器人沿竖向定位抵接的定位部;充电单元,分别安装在上分隔架和下分隔架。
[0006]进一步的,压持件的顶部设有弹簧。
[0007]进一步的,压持件包括压持板,压持件设有定位部,压持板的中部设有通孔,充电单元通过通孔与机器人电连接。
[0008]进一步的,压持板的边缘向下翻折形成翻边,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设置于机器人本体的行走部,翻边能够定位抵接在机器人本体的侧方。
[0009]进一步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包括竖向设置的传输件、设置于传输件的连接件,连接件连接在下分隔架,其中,传输件为带式输送机构或链条输送机构。
[0010]进一步的,舱体内还设有竖向设置的导向部,下分隔架滑动设置在底架。
[0011]进一步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还包括监测件、设置于舱体的锁止件,锁止件具有能
够移动的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移动的锁止部,锁止部在锁止位置时能够止动下分隔架向下移动,监测件监测到下分隔架与底架之间的机器人时带动锁止部切换至锁止位置。
[0012]进一步的,监测件包括红外传感器,锁止件为设置于所舱体的电动插销,下分隔架与电动插销插装配合。
[0013]进一步的,舱体的侧方设有侧门,侧门的底部与舱体铰接,以使得侧门转动打开时侧门形成大致水平的导向斜板。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一体化智能舱,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上分隔架的顶部设有无人机存储充电库,无人机存储充电库包括:至少一对机架,两机架相对设置且两机架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传输机构,设有两个,分别安装在两机架,传输机构包括循环转动的环状的载体、设置于载体的夹持件、至少两个支撑辊、带动载体转动的驱动件,夹持件包括沿竖向间隔设置于载体的两个夹持部,夹持部能够夹持固定无人机,支撑辊沿竖向间隔设置并支撑载体,以使得载体在转动时位于容置空间的夹持件能够竖向移动。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舱体内设置上分隔架、下分隔架,将舱体在高度方向上划分出多个机器人存储区域,使得舱体可以存储更多的机器人,同时通过安装在上分隔架和下分隔架的下侧面的压持件将机器人固定,充电单元对机器人进行充电,实现了机器人的高密度储存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将机器人稳定地固定在仓体内,能实现机器人的存储、固定并能在随机器人存储充电库运输时移动充电。本技术的另一个有意效果在于,可以同时固定、储纳、运输和管理无人机和机器人,能够实现无人机高密度地储存、快速回收及释放和作为起降平台等功能,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内将机器人夹紧固定和移动充电,并将无人机和机器人快速投放至指定区域,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压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智能舱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无人机存储充电库内机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中机器人存储充电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中上分隔架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中机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7所示机架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技术夹持件一种实施方式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本技术夹持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0、舱体;101、导向部;102、监测件;103、侧门;20、上分隔架;30、下分隔架;40、底架;50、压持件;501、弹簧;502、压持板;503、定位部;60、充电单元;70、传输件;80、连接件;90、锁止件;100、一体化智能舱;200、无人机存储充电库;210、机架;211、容置空间;
212、竖向导轨;220、传输机构;221、载体;222、夹持件;223、支撑锟;224、张紧装置;225、第一限位部;226、第二限位部;227、支撑轮;230、无线充电装置;231、无线充电支架;232、位置传感器;233无线充电线圈;300、机器人存储充电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0]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存储充电库,适于存放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包括上分隔架、至少一个下分隔架和底架,所述下分隔架设置成可升降,且所述下分隔架划分有多个机器人存储区域;压持件,安装在所述上分隔架的下侧面、所述下分隔架的下侧面,包括能够与所述机器人沿竖向定位抵接的定位部;充电单元,分别安装在所述上分隔架和所述下分隔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持件的顶部设有弹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持件包括压持板,所述压持件设有所述定位部,所述压持板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充电单元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机器人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持板的边缘向下翻折形成翻边,所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设置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行走部,所述翻边能够定位抵接在所述机器人本体的侧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包括竖向设置的传输件、设置于所述传输件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下分隔架,其中,所述传输件为带式输送机构或链条输送机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还设有竖向设置的导向部,所述下分隔架滑动设置在所述底架。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存储充电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库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发光,韩子勇,徐彬,秦也辰,刘春桃,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