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508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底部固定有台面板,所述机架的顶部固定有盖板,所述台面板的上端面设有可上下活动的下成型台,所述盖板的下端面固定有上成型台,所述下成型台、所述上成型台的内部设有热循环油道;所述机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沿前后延伸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内侧面设有沿前后依次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引导滚轮,所述第一引导滚轮的轴向沿左右延伸,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引导滚轮之间设有第一间隔,所述下成型台可向上穿过所述第一间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引导滚轮的辅助下,操作人员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模具的入炉与出炉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成型炉台


[0001]本技术涉及碳纤维产品的制作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成型炉台。

技术介绍

[0002]制作碳纤维自行车的车架一般需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将模具的凹模与凸模进行分开,即开模;第二、将待成型的车架放入到凹模中,并将凹模与凸模进行合上,即合模;第三、将模具放入到高温成型炉台中,以对模具内的车架进行热成型处理;第四、将模具从高温成型炉台中取出并放入到冷却炉台中,以对模具内的车架进行冷却处理;第五、从冷却炉台中取出模具,并进行开模;第六、取出模具内已经成型的车架;第七、重新装入新的待成型的车架到凹模中,如此循环即可制成所需数量的碳纤维自行车的车架。
[0003]但是在上述步骤中,由于模具一般来说都是非常沉重以及模具温度很高,因此操作人员在将模具进行入炉与出炉时对模具进行搬运、输送的过程中,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还容易被烫伤、砸伤、压伤,使工作时非常的不方便并容易产生操作安全隐患,降低了生产效率,产生很多额外支出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成型炉台,防止操作员在将模具进行入炉与出炉时对模具搬运、输送过程中造成的高温烫伤,模具坠落砸伤或模具输送过程中的滑动压伤等工作安全隐患,并很好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诸多额外的成本浪费。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底部固定有台面板,所述机架的顶部固定有盖板,所述台面板的上端面设有可上下活动的下成型台,所述盖板的下端面固定有上成型台,所述下成型台、所述上成型台的内部设有热循环油道;所述机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沿前后延伸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内侧面设有沿前后依次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引导滚轮,所述第一引导滚轮的轴向沿左右延伸,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引导滚轮之间设有第一间隔,所述下成型台可向上穿过所述第一间隔。
[0006]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前支撑板、后支撑板,所述前支撑板上设有前开口,所述后支撑板上设有后开口;所述台面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开口、所述后开口内的底端边缘,所述盖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开口、所述后开口内的顶端边缘。
[0007]进一步地,所述机架还包括若干根连接杆,所述前支撑板的边缘与所述后支撑板的边缘之间通过若干根连接杆进行连接固定。
[0008]进一步地,所述前开口的左侧板、右侧板的前面分别设有沿上下延伸的齿条,所述后开口的左侧板、右侧板的后面分别设有沿上下延伸的齿条;所述下成型台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前开口、所述后开口,所述下成型台的前端的左、右侧面分别设有可转动的齿轮,所述下成型台的后端的左、右侧面分别设有可转动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进行啮合。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开口的左侧板的后侧面、所述后开口的左侧板的前侧面分别与左侧的所述导向板的前后两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前开口的右侧板的后侧面、所述后开口的右侧板的前侧面分别与右侧的所述导向板的前后两端进行连接固定。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板的顶面设有沿前后依次分布的若干个第二引导滚轮,所述第二引导滚轮的轴向沿上下延伸。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台面板上设有沿上下延伸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内安装有竖向油缸,所述竖向油缸的顶端设有向上延伸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下成型台的底端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台面板上设有沿前后依次分布的两个贯穿孔,两个所述贯穿孔内分别安装有所述竖向油缸。
[001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与所述下成型台的底端之间具有网格板。
[0014]综上所述,运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在需要将模具进行入炉热成型时的工作原理:(1)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引导滚轮的辅助下,操作人员通过施加前后方向的作用力即可轻松将模具推动到成型炉台的中间;(2)下成型台向上穿过第一间隔并将模具向上抬起,以使模具的上端面与上成型台的下端面相接触;(3)在下成型台以及上成型台的热循环油道内通入导热油,以对模具内的车架进行热成型处理。在热成型完成后需要将模具进行出炉时的工作原理:(1)将下成型台以及上成型台的热循环油道内的导热油抽走;(2)下成型台向下穿过第一间隔并将模具放回到左右两侧的第一引导滚轮上;(3)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引导滚轮的辅助下,操作人员通过施加前后方向的作用力即可轻松将模具拉出到成型炉台的外面。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引导滚轮的辅助下,操作人员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模具的入炉与出炉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防止操作员在模具搬运、输送过程中造成的高温烫伤,模具坠落砸伤或模具输送过程中的滑动压伤等工作安全隐患,并很好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诸多额外的成本浪费。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1

机架,101

前支撑板,1011

前开口,102

后支撑板,1021

后开口,103

连接杆;2

台面板,201

贯穿孔;3

盖板,4

下成型台,5

上成型台,6

导向板,7

第一引导滚轮,8

第一间隔,9

齿条,10

齿轮,11

第二引导滚轮,12

竖向油缸,13

驱动杆,14

网格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19]在本技术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1进行观察,观察者左前侧设为左,观察者右后侧设为右,观察者右前方设为前,观察者左后方设为后,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0020]参见图1到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包括机架1,机架1的底部固定有台面板2,机架1的顶部固定有盖板3,台面板2的上端面设有可上下活动的下成型台4,盖板3的下端面固定有上成型台5,下成型台4、上成型台5的内部设有热循环油道;机架1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沿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的底部固定有台面板(2),所述机架(1)的顶部固定有盖板(3),所述台面板(2)的上端面设有可上下活动的下成型台(4),所述盖板(3)的下端面固定有上成型台(5),所述下成型台(4)、所述上成型台(5)的内部设有热循环油道;所述机架(1)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沿前后延伸的导向板(6),所述导向板(6)的内侧面设有沿前后依次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引导滚轮(7),所述第一引导滚轮(7)的轴向沿左右延伸,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引导滚轮(7)之间设有第一间隔(8),所述下成型台(4)可向上穿过所述第一间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包括前支撑板(101)、后支撑板(102),所述前支撑板(101)上设有前开口(1011),所述后支撑板(102)上设有后开口(1021);所述台面板(2)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开口(1011)、所述后开口(1021)内的底端边缘,所述盖板(3)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开口(1011)、所述后开口(1021)内的顶端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还包括若干根连接杆(103),所述前支撑板(101)的边缘与所述后支撑板(102)的边缘之间通过若干根连接杆(103)进行连接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效成型炉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开口(1011)的左侧板、右侧板的前面分别设有沿上下延伸的齿条(9),所述后开口(1021)的左侧板、右侧板的后面分别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美源吉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