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3085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3 1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包括碳纤维前三角架,所述碳纤维前三角架包括下管、上管和座管,所述下管的前端向上倾斜延伸并与所述上管的前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的顶端与所述上管的后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的底端与所述下管的后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的上部设有一体成型且凸起的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所述座管的下部设有一体成型且凸起的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和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碳纤维具备高强度的同时,还具备疲劳强度高、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特征,提供避震效果。提供避震效果。提供避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纤维电动车车架
,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

技术介绍

[0002]
技术介绍
说明:现在市场上大多流行的是用碳纤维车架组合而成的碳纤维避震自行车或者是用碳纤维车架组合而成的普通电动车。
[0003]虽然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了时尚流行、实用新颖的碳纤维作为主材料进行碳纤维自行车架与普通碳纤维电动车的制造,但因受众多技术因素、制造条件等影响和限制,市场上很难完美地做到把碳纤维作为主材料综合应用到把避震车与电动车双重功能合二为一的具备双重功能碳纤维电动避震车的结合体上去。
[0004]由于电动车要求承重大、速度快,而想要把碳纤维自行车与碳纤维电动车合二为一变成高性能的碳纤维电动避震车双重功能的技术难点,在于它对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所需求的整体强度、轻量化、舒适的避震效果以及稳固可靠的接合方式等多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如公开号为CN109895917A的一体式碳纤维运动自行车全避震车架,加装液压缓冲器、气压缓冲器或弹簧缓冲器以实现避震效果,由于缓冲器重量大,大大减弱碳纤车架重量轻的优势。
[0005]此外,由于解决不了碳纤维用于避震转轴套的强度问题,现有碳纤维车架多采用在碳纤维车架上嵌入铝件转轴套的方法解决,其存在以下的问题:
[0006](1)这种连接的方式,因为采用的是分体铝件胶合、分体碳件胶合,所以在胶合的粘合与操作技术细节等问题会造成很多尺寸大小不均,高矮、长短、深浅不一的差异,使车子的避震性能与舒适性大打折扣。r/>[0007](2)因为使用分体铝件或分体碳件对避震转轴套位置采用胶合的方式,故在胶合粘合的操作细节、熟练度、材料本身、操作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下,胶合粘合的铝件转轴套与碳纤维车架的连接处,往往会出现裂缝、松动甚至铝件转轴套整体脱落等情况,增加了车子的安全使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以解决现有碳纤维电动车车架的碳纤维前三角架的避震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包括碳纤维前三角架,所述碳纤维前三角架包括下管、上管和座管,所述下管的前端向上倾斜延伸并与所述上管的前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的顶端与所述上管的后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的底端与所述下管的后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的上部设有一体成型且凸起的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所述座管的下部设有一体成型且凸起的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
[0010]进一步,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和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方向为前方或后方,且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与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方向相反。
[0011]进一步,当装有所述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电动避震车立在平面上时,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与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重心垂直投影线均位于所述座管上。
[0012]进一步地,当装有所述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电动避震车处于设定斜面,且斜面达到一定角度时,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与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重心垂直投影线之一位于座管上,另一个重心垂直投影线位于座管之外。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方向为前方,且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位于所述座管中处于所述碳纤维前三角架内的前侧壁;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方向为后方。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上碳纤避震转轴套的壁厚为9.5mm~10.5mm,所述下碳纤避震转轴套的壁厚为5.5mm~6.5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上碳纤避震转轴套的内径为14mm~16mm,所述下碳纤避震转轴套的内径为27mm~29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上碳纤避震转轴套的两个端面之间的厚度为489mm~491mm,所述下碳纤避震转轴套的两个端面之间的厚度为599mm~601mm。
[0017]进一步地,上碳纤避震转轴套包括若干层碳纤维布,所述上碳纤避震转轴套的若干层碳纤维布的碳纤维模量为24T,FAW(g/

)含量分别为C75、C100、C150、C200,材料角度分别为0
°
、30
°
、45
°
、0
°
+90
°

[0018]进一步地,所述下碳纤避震转轴套包括若干层碳纤维布,所述下碳纤避震转轴套的若干层碳纤维布的碳纤维模量为24T,FAW(g/

)含量分别为C75、C100、C150、C200,材料角度分别为0
°
、30
°
、45
°
、0
°
+90
°

[0019]综上所述,运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0](1)通过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和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碳纤维具备高强度的同时,还具备疲劳强度高、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特征,提供避震效果。
[0021](2)通过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和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方向相反的设计,可以让碳纤维避震转轴套的凸起承重更加合理,具体为当所述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在前倾或后倾角度较大时,在一处凸起承重增加的同时,而一个凸起重心垂直投影线移到车架上,增加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碳纤维前三角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碳纤维前三角架立在平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碳纤维前三角架处于下坡斜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碳纤维前三角架处于上坡斜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碳纤维后上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本专利技术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碳纤维后下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是本专利技术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1-下管;2-上管;3-座管;4-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5-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6-放置槽开口;7-左上杆;8-右上杆;9-第一连接部;10-左下杆;11-右下杆;12-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1]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1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前,观察者右侧设为后,观察者上方设为上,观察者下方设为下,观察者前面设为右,观察者后面设为左,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避震车架,包括碳纤维前三角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前三角架包括下管(1)、上管(2)和座管(3),所述下管(1)的前端向上倾斜延伸并与所述上管(2)的前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3)的顶端与所述上管(2)的后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3)的底端与所述下管(1)的后端进行连接固定;所述座管(3)的上部设有一体成型且凸起的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4),所述座管(3)的下部设有一体成型且凸起的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4)与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5)的凸起方向为前方或后方,且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4)与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5)的凸起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当装有所述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电动避震车立在平面上时,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4)与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5)的重心垂直投影线位于所述座管(3)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当装有所述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的电动避震车处于设定斜面,且斜面达到一定角度时,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4)与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5)的重心垂直投影线之一位于所述座管(3)上,另一个重心垂直投影线位于所述座管(3)之外。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任一项所述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4)的凸起方向为前方,且所述上碳纤维避震转轴套(4)位于所述座管(3)中处于所述碳纤维前三角架内的前侧壁;所述下碳纤维避震转轴套(5)的凸起方向为后方。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项所述一种碳纤维电动避震车车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美源吉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