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048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材堵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包括封边、内塞柱和固定在内塞柱外侧的第一叶片层和第二叶片层,所述第一叶片层与第二叶片层顺着内塞柱的轴线交叉设置,所述封边、内塞柱、第一叶片层和第二叶片层一体注塑而成;通过设置两层不同的梯形叶片,增加与管材的接触,增加摩擦力从而使得堵头不易掉落,且第二叶片层高度大,在管径内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第一梯形叶片与第二梯形叶片为互相倒置的梯形,且交叉设置,在放入管材中后,第二梯形叶片填补了第一梯形叶片的空隙,使得堵头对管材的密封性好,不易进灰尘,且封边与管材外直径相同,能够保护管材端面避免磕碰等损坏。材端面避免磕碰等损坏。材端面避免磕碰等损坏。

An internal plug plug with improved cross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


[0001]本技术涉及管材堵头
,具体涉及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在管材、管件的防尘和断面保护上,多采用管帽或结构简单的内塞堵头,在管材的外径发生波动时,普通管帽或堵头就会存在安装不紧密的情况,对管材的密封性小,容易脱落,从而存在普通管帽或堵头利用率过低及浪费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包括封边、内塞柱和固定在内塞柱外侧的第一叶片层和第二叶片层,所述第一叶片层与第二叶片层顺着内塞柱的轴线交叉设置,所述封边、内塞柱、第一叶片层和第二叶片层一体注塑而成。
[0006]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叶片层包括四个第一梯形叶片,所述第一梯形叶片的高度小于封边,且均匀等间距设置。
[0007]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叶片层包括四个第二梯形叶片,第二梯形叶片的高度大于封边,且均匀等间距设置。
[0008]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梯形叶片与内塞柱的连接边长度大于自由边,所述第二梯形叶片与内塞柱的连接边小于自由边。
[0009]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梯形叶片与内塞柱的连接边长度大于第二梯形叶片与内塞柱的连接边长度。
[0010]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封边、内塞柱、第一叶片层和第二叶片层为弹性材质。
[0011]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内塞柱高度3

10mm。
[0012]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内塞柱直径小于与其匹配的管材内径5

10mm,第一叶片层组成的外侧直径与管材内径相同,所述第二叶片层组成的外侧直径比管材内径大10

30mm,封边的外直径与其匹配的管材外直径相同。
[0013]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内塞柱、封边壁厚为1.0mm

2.0mm。
[0014]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封边、内塞柱、第一叶片层和第二叶片层采用PE材料注塑而成。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的装置通过设置两层不同的梯形叶片,增加与管材的接触,增加摩擦力从而使得堵头不易掉落,且第二叶片层高度大,在管径内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第一梯形叶片与第二梯形叶片为互相倒置的梯形,且交叉设置,在放入管材中后,第二梯形叶片填
补了第一梯形叶片的空隙,使得堵头对管材的密封性好,不易进灰尘,且封边与管材外直径相同,能够保护管材端面避免磕碰等损坏。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的主视图。
[0019]附图中:1

封边、2

内塞柱、3

第一叶片层、31

第一梯形叶片、4

第二叶片层、41

第二梯形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3]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2,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以解决现有堵头与管材内径接触不紧密,密封性差,容易脱落的问题,主要包括封边1、内塞柱2和固定在内塞柱2外侧的第一叶片层3和第二叶片层4,第一叶片层3与第二叶片层4顺着内塞柱2的轴线交叉设置,封边1、内塞柱2、第一叶片层3和第二叶片层4一体注塑而成。
[0024]具体的,内塞柱2为主体结构,其外侧延轴设置有第一叶片层3与第二叶片层4,第一叶片层3包括四个第一梯形叶片31,第一梯形叶片31的高度小于封边1,且均匀等间距设置;第二叶片层4包括四个第二梯形叶片41,第二梯形叶片41的高度大于封边1,且均匀等间距设置,第一梯形叶片31之间空隙上方固定有第二梯形叶片41,第二梯形叶片41之间的空隙下方固定第一梯形叶片31,从而使得顺着内塞柱2的轴线方向均有梯形叶片,在将内塞柱2塞入管材中时,第一梯形叶片31与第二梯形叶片41向封边1方向弯折,第二梯形叶片41弯折向第一梯形叶片31,将第一梯形叶片31之间的空隙填满,最后再通过封边1密封在外侧,封边1在密封管材的同时保护管材的端面,通过双层的叶片层设置,使得堵头与管材之间的摩擦大,紧固性好,同时通过交叉设置叶片,提高堵头的密封性,且节约成本;封边1、内塞柱2、第一叶片层3和第二叶片层4为弹性材质,具体采用PE或PP材料注塑一体成型,易加工,弹性结构使得堵头容易使用,且环保。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梯形叶片31与内塞柱2的连接边长度大于自由边,第二梯形叶片41与内塞柱2的连接边小于自由边,第一梯形叶片31与内塞柱2的连接边长度大于第二梯形叶片41与内塞柱2的连接边长度。
[0026]具体的,将第一梯形叶片31与第二梯形叶片41分别设置为正梯形和倒梯形,使得第二梯形叶片41弯折后与第一梯形叶片31之间的空隙匹配,避免产生缝隙,增加密封性。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塞柱2高度3

10mm,高度依据所要匹配的管材确定,管材内径大的内塞柱2高度相应高,内塞柱2直径小于与其匹配的管材内径5

10mm,以方便将内塞柱2塞入管材,好安装,而第一叶片层3组成的外侧直径与管材内径相同,第二叶片层4组成的外侧直径比管材内径大10

30mm,在塞入管材中时,使得第二叶片层4能够向第一叶片层3弯折,与第一叶片层3一同进行密封,同时第二叶片层4在管材内部支撑堵头不脱落,封边1的外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边(1)、内塞柱(2)和固定在内塞柱(2)外侧的第一叶片层(3)和第二叶片层(4),所述第一叶片层(3)与第二叶片层(4)顺着内塞柱(2)的轴线交叉设置,所述封边(1)、内塞柱(2)、第一叶片层(3)和第二叶片层(4)一体注塑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层(3)包括四个第一梯形叶片(31),所述第一梯形叶片(31)的高度小于封边(1),且均匀等间距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叶片层(4)包括四个第二梯形叶片(41),第二梯形叶片(41)的高度大于封边(1),且均匀等间距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形叶片(31)与内塞柱(2)的连接边长度大于自由边,所述第二梯形叶片(41)与内塞柱(2)的连接边小于自由边。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交叉结构内塞式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形叶片(31)与内塞柱(2)的连接边长度大于第二梯形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佳韦何正炎韩力许斌斌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永高塑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