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水型道路及其铺装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道路排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型道路及其铺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透水型道路是一种将雨水下渗,实现道路雨水下排至地下,减少道路积水的新型道路结构。
[0003]相关授权公告号为CN20977939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渗排结合的道路渗水铺装结构,人行道的厚度方向自下至上依次包括路基层、碎石层、透水混凝土层、中粗砾层以及透水砖面层,路基层与碎石层之间铺设有防渗膜,碎石层内预埋有沿人行道长度方向布置的纵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上分布有连通至地下排水沟的横向引流管;人行道上的雨水依次经透水砖面层、中粗砾层、透水混凝土层渗透至碎石层,再经纵向排水管、横向引流管排至排水沟内,从而实现道路雨水的下渗。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道路结构中的纵向排水管预设于碎石层内,为了使得下渗至碎石层内的雨水进入纵向排水管内,纵向排水管侧壁势必会贯穿开设供雨水进入纵向排水管内的通孔,而使用上述道路结构的一段时间之后,碎石层中部分体积小且质量轻的碎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型道路,包括基层(1)以及位于基层(1)上方的透水层(2),所述透水层(2)内部排水总管(4)以及与若干个连通于排水总管(4)上方的排水支管(5),所述排水总管(4)端部连通有雨水井(3);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排水支管(5)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个排水孔(51),每一所述排水支管(5)内部且位于每一排水孔(51)处均对应设置有清堵条(52),还包括驱动组件(6),所述驱动组件(6)用于驱动每一清堵条(52)贯穿对应的排水孔(51),以使得清堵条(52)疏通对应的排水孔(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总管(4)外围以及每一排水支管(5)外围均设有支撑滤网(7),所述支撑滤网(7)与排水总管(4)之间,所述支撑滤网(7)与每一排水支管(5)之间均预留有空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3)靠近地表处的端部设置有井盖(31),所述井盖(31)下表面与雨水井(3)上端面之间共同设置有支撑弹簧(32);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铰接于雨水井(3)下表面的活动杆(61)、铰接于活动杆(61)下端的联动杆(62)、沿排水总管(4)长度方向设置于排水总管(4)内部的横杆(63)、垂直设置于横杆(63)靠近每一排水支管(5)处的侧壁上的竖杆(64),以及转动连接于每一排水支管(5)内的转杆(65);所述联动杆(62)中部铰接于雨水井(3)内部,所述联动杆(62)远离活动杆(61)处的一端位于横杆(63)下方,所述竖杆(64)远离横杆(63)处的一端贯穿对应的排水支管(5)侧壁并位于对应的排水支管(5)内部;所述转杆(65)长度方向平行于对应的排水支管(5)的长度方向,每一所述清堵条(52)靠近转杆(65)处的端部连接有连接杆(523),所述连接杆(523)另一端连接于转杆(65)侧壁,且每一所述清堵条(52)均呈弧形,所述排水孔(51)位于对应的所述清堵条(52)以转杆(65)为中心转动时的转动轨迹上,所述竖杆(64)位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523)的正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6)还包括套接于每一转杆(65)外部的第一扭簧(651),所述第一扭簧(651)其中一端连接于转杆(65)外部,另一端连接于对应的排水支管(5)内壁。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型道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排水支管(5)靠近其对应的每一排水孔(51)处的外侧壁均设置有弧形挡板(53),所述弧形挡板(53)位于清堵条(52)外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水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挡板(53)远离排水孔(51)处的侧壁厚度大于弧形挡板(53)靠近排水孔(51)处的侧壁厚度;每一所述清堵条(52)远离连接杆(523)处的一端均套接有海绵层(521),所述海绵层(521)贴合于弧形挡板(53)靠近排水孔(51)处的侧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型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挡板(53)朝向清堵条(52)处的侧壁沿弧形挡板(53)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凸起(535),所述凸起(535)外侧壁均设置有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恒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