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WM极性转换电路及双极性PWM信号生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092506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WM极性转换电路及双极性PWM信号生成系统。该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利用电源极性转换模块获得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利用逻辑控制模块将接收的每路单极性PWM信号转换成对应的一组PWM信号,一组PWM信号包括2路同相PWM信号;极性转换模块包括两个开关单元,两个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两个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接收一组PWM信号的2路同相PWM信号,两个开关单元的输出端输出一路双极性PWM信号。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引脚资源占用多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A PWM polarity conversion circuit and bipolar PWM signal gen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WM极性转换电路及双极性PWM信号生成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控制器
,具体涉及一种PWM极性转换电路及双极性PWM信号生成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控制器
(包括但不限于充电桩控制器领域),大都需要设计输出双极性高压的 PWM信号,而现有技术的控制器的输出为单极性(多为正极性)PWM信号,故现有技术的控制器需要2路单极性PWM来输出1路双极性PWM信号,这样就使得控制器中占用较多控制引脚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极性转换电路及双极性PWM信号生成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引脚资源占用多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其包括:
[0005]电源极性转换模块,用于将单极性电源转换为两种极性电源,分别为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包括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输入端用于连接单极性电源,两个输出端分别输出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
[0006]逻辑控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一路单极性PWM信号,并生成与每路单极性PWM信号对应的一组PWM信号,一组PWM信号包括2路同相PWM信号;
[0007]与逻辑控制模块接收的单极性PWM信号的路数相同的极性转换模块,用于接收逻辑控制模块生成的一组PWM信号,并转换成一路双极性PWM信号;每个极性转换模块包括两个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分别接收逻辑控制模块输出的一组PWM信号的2路同相PWM信号,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正极性电源,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负极性电源;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用于在两个开关单元不同时导通时输出一路双极性PWM信号。
[000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利用电源极性转换模块获得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逻辑控制模块将接收的每路单极性PWM信号转换成对应的一组PWM信号,一组PWM信号包括2路同相PWM信号;极性转换模块包括两个开关单元,两个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两个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接收一组PWM信号的2路同相PWM 信号,两个开关单元的输出端输出一路双极性PWM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将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连接至极性转换模块的两个开关单元,在两个开关单元不同时导通时输出一路双极性PWM信号,从而实现将一路单极性PWM信号转换成一路双极性PWM信号,避免了利用两路单极性PWM信号转换成一路双极性PWM信号。由此,能够节省控制器资源,尤其是在多路单极性PWM信号输出情况下,能够降低一半的控制器引脚数量使用,从而减少占用的引脚资源。
[0009]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双极性PWM信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
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
[0010]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双极性PWM信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PNP型三极管,第一开关管的基极为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的基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
[0011]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双极性PWM信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为MOS管。
[0012]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双极性PWM信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第三开关管为PNP型三极管,第四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三开关管的基极为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与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连接,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为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为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
[0013]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不同极性的电源,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所述电源极性转换模块包括电源转换功能芯片、2个非极性电容、2个极性电容、2个瞬态抑制二极管和2个电阻,电源转换功能芯片的输入引脚为电源极性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电源转换功能芯片的正极性输出引脚为电源极性转换模块的一个输出端,电源转换功能芯片的正极性输出引脚经由第一非极性电容接地,第一极性电容、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和第一电阻分别与第一非极性电容并联;电源转换功能芯片的负极性输出引脚为电源极性转换模块的另一个输出端,电源转换功能芯片的负极性输出引脚经由第二非极性电容接地,第二极性电容、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和第二电阻分别与第二非极性电容并联。
[0014]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小于正极性电源的电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用于将所述正极性电源进行降压处理。
[0015]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小于正极性电源的电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正极性电源为+12V,所述降压模块用于将+12V降至+5V。
[0016]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获得双极性PWM信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WM波形的极性转换电路,还包括电源极性转换模块包括A1212S_1WR2_SIP5型电源转换功能芯片,降压模块包括78L05S型降压电源芯片,逻辑控制模块选用74HC00型逻辑控制芯片。
[00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双极性PWM信号生成系统,其包括上述的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和控制器,控制器用于生成至少一路单极性PWM信号,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用于将接收的至少一路单极性PWM信号转换至对应的双极性PWM信号。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逻辑控制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一路单极性PWM信号对应的极性转换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路单极性PWM信号对应的极性转换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电源极性转换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降压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的一路单极性PWM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0024]图7是图6的单极性PWM信号对应的双极性PWM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技术的基本构思为:本技术利用电源极性转换模块获得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利用逻辑控制模块将接收的一路单极性PWM信号转换成一组PWM信号,一组PWM 信号包括2路同相PWM信号;极性转换模块包括两个开关单元,两个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两个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接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极性转换模块,用于将单极性电源转换为两种极性电源,分别为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包括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输入端用于连接单极性电源,两个输出端分别输出正极性电源和负极性电源;逻辑控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一路单极性PWM信号,并生成与每路单极性PWM信号对应的一组PWM信号,一组PWM信号包括2路同相PWM信号;与逻辑控制模块接收的单极性PWM信号的路数相同的极性转换模块,用于接收逻辑控制模块生成的一组PWM信号,并转换成一路双极性PWM信号;每个极性转换模块包括两个开关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分别接收逻辑控制模块输出的一组PWM信号的2路同相PWM信号,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正极性电源,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负极性电源;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单元的输出端用于在两个开关单元不同时导通时输出一路双极性PWM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PNP型三极管,第一开关管的基极为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的基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为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为MOS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WM信号的极性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木吴冬王兵张亚萍田振清汪宁柳俊岗宋波高娟娟张增祥陈文达王茜姚建刚卫浩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