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9233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1:2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散热装置包括壳体和流体工质,壳体内包括蒸发区和冷凝区,蒸发区设于发热器件处,使此处流体工质形成蒸汽并向冷凝区流动;吸液芯结构,设于壳体内并在壳体内形成蒸汽流动通道,且包括第一、第二导流吸液芯和回流吸液芯,第一导流吸液芯位于蒸发区;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悬空且位于冷凝区或延伸至蒸发区,第二端位于冷凝区;回流吸液芯连接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和第一导流吸液芯;沿蒸汽流动通道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相对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靠近蒸发区。本申请实现蒸汽与液体同向流动,避免逆向流动的蒸汽携带液体而使液体滞留冷凝区,有助于回液至蒸发区,防止出现烧干,提高了可靠性。高了可靠性。高了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终端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笔记本、PC、大屏等等中,电子器件发热功率随着产品迭代逐渐提升,然而设备的整体尺寸、厚度却向着紧凑、小巧的方向发展,导致热量积聚在设备内部无法及时散去,使之温度上升,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而且有可能导致器件高温损坏。因此业界亟需各种高效的散热方案以解决终端设备散热的问题。
[0003]均温板(vapor chamber,VC)是一种内部带有微纳吸液芯结构且注入有流体工质的真空腔体,被广泛用于电子产品进行散热。具体地,均温板内的流体工质在小面积发热源处可吸收热量形成蒸汽,从而快速传导至大面积的散热面,达到高效散热的目的,蒸汽冷凝为液体后可利用吸液芯结构的毛细力回流至发热源,再次进行蒸发吸热。
[0004]现有均温板中,蒸汽流动方向与吸液芯结构内的液体流动方向相反,逆向流动的蒸汽可能会携带冷凝液滴,而使冷凝液滴滞留于冷凝区,不利于回液至蒸发区进行补液,容易出现烧干情况,无法形成可靠的传热循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实现蒸汽与液体同向流动,避免逆向流动的蒸汽携带液体而使液体滞留冷凝区,有助于回液至蒸发区,可防止出现烧干情况,提高了产品可靠性。
[0006]为此,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流体工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至少一组蒸发区和冷凝区,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所述蒸发区用于设置在发热器件处,以使所述蒸发区处的流体工质形成蒸汽并朝向所述冷凝区流动;吸液芯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蒸汽流动通道,所述吸液芯结构包括第一导流吸液芯、第二导流吸液芯和至少一个回流吸液芯,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位于所述蒸发区,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悬空设置,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冷凝区,所述回流吸液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连接,所述回流吸液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蒸汽流动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相邻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延伸的方向与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一致,且沿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靠近所述蒸发区。
[0008]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先接触蒸汽,使得蒸汽中的一部分蒸汽在冷凝区的空间中的流动方向为从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至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蒸汽中的另一部分蒸汽在冷凝区冷凝为液体,并依次通过第二导流吸液芯的
第一端、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回流吸液芯的第二端和回流吸液芯的第一端回流至蒸发区,实现蒸汽与液体同向流动,避免逆向流动的蒸汽携带液体而使液体滞留冷凝区,有助于回液至蒸发区,有效防止出现烧干情况,提高了产品可靠性。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蒸发区,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的一端连通蒸发区,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回流吸液芯的第二端;或,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冷凝区,所述蒸汽流动通道还包括第二部分,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部分的一端连通所述蒸发区,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部分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回流吸液芯的第二端。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延伸至蒸发区,蒸汽流动通道可仅包括第一部分;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位于冷凝区,蒸汽流动通道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包括所述回流吸液芯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之间的第一间隔空间以及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之间的第二间隔空间中的至少一者;和/或,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部分包括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一间隔区域以及所述回流吸液芯的朝向所述蒸汽一侧处的第二间隔区域中的至少一者。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吸液芯,所述多个子吸液芯各自的第二端与所述回流吸液芯连接,所述多个子吸液芯各自的第一端悬空设置,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包括相邻子吸液芯之间的第三间隔空间。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导流吸液芯的一种方案是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吸液芯,多个子吸液芯可以是并排设置,也可以是分别沿不同方向延伸。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子吸液芯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侧壁接触;或,每个所述子吸液芯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侧壁接触,每个所述子吸液芯沿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壳体的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间隔空间。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多个子吸液芯可以采用并行架构,即每个子吸液芯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壳体的侧壁接触;或者,多个子吸液芯也可采用串行架构,即每个子吸液芯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与壳体的侧壁接触,另一侧与壳体的侧壁间隔设置。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与壳体的侧壁接触,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沿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壳体的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间隔空间。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导流吸液芯的另一种方案是采用板状结构。由于板状结构一般会占用冷凝区的较大空间,为了保证蒸汽能够流动至冷凝区的远离蒸发区的端部,以便尽快冷凝成液体,第二导流吸液芯可选择串行架构,即第二导流吸液芯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与壳体的侧壁间隔设置,这样可预留蒸汽流动的空间。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液芯结构还包括:第三导流吸液芯,位于所述冷凝区,且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和所述回流吸液芯连接,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用于将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回流吸液芯内。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为了方便第二导流吸液芯与回流吸液芯连接,可在第二导流吸液芯与回流吸液芯之间设置
第三导流吸液芯,第三导流吸液芯可起到汇聚第二导流吸液芯中的液体的作用,以便将第二导流吸液芯中的液体引导至回流吸液芯内。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一组蒸发区和冷凝区中,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从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处朝向所述蒸发区延伸,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的第二端靠近所述蒸发区。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三导流吸液芯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二导流吸液芯的延伸方向配合进行选择,第三导流吸液芯沿第二方向如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导流吸液芯可沿第一方向如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容纳在所述壳体(1)内的流体工质,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至少一组蒸发区(a)和冷凝区(b),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所述蒸发区(a)用于设置在发热器件处,以使所述蒸发区(a)处的流体工质形成蒸汽并朝向所述冷凝区(b)流动;吸液芯结构(2),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在所述壳体(1)内形成蒸汽流动通道,所述吸液芯结构(2)包括第一导流吸液芯(21)、第二导流吸液芯(22)和至少一个回流吸液芯(23),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21)位于所述蒸发区(a),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悬空设置,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二端(D2)位于所述冷凝区(b),所述回流吸液芯(2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21)连接,所述回流吸液芯(2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二端(D2)连接;其中,所述蒸汽流动通道包括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相邻的第一部分(P1),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至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二端(D2)延伸的方向与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P1)的延伸方向一致,且沿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相对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二端(D2)靠近所述蒸发区(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延伸至所述蒸发区(a),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P1)的一端连通蒸发区(a),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P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回流吸液芯(23)的第二端;或,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位于所述冷凝区(b),所述蒸汽流动通道还包括第二部分(P2),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部分(P2)的一端连通所述蒸发区(a),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部分(P2)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P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P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回流吸液芯(23)的第二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P1)包括所述回流吸液芯(23)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之间的第一间隔空间以及所述壳体(1)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之间的第二间隔空间中的至少一者;和/或,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部分(P2)包括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21)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第一间隔区域以及所述回流吸液芯(23)的朝向所述蒸汽一侧处的第二间隔区域中的至少一者。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吸液芯(221),所述多个子吸液芯(221)各自的第二端与所述回流吸液芯(23)连接,所述多个子吸液芯(221)各自的第一端悬空设置,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一部分(P1)包括相邻子吸液芯(221)之间的第三间隔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吸液芯(221)沿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侧壁接触;或,每个所述子吸液芯(221)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的侧壁接触,每个所述子吸
液芯(221)沿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壳体(1)的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间隔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与壳体(1)的侧壁接触,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沿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壳体(1)的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蒸汽流动通道的第二间隔空间。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结构(2)还包括:第三导流吸液芯(24),位于所述冷凝区(b),且与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二端(D2)和所述回流吸液芯(23)连接,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24)用于将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回流吸液芯(23)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一组蒸发区(a)和冷凝区(b)中,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24)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从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24)处朝向所述蒸发区(a)延伸,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相对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二端(D2)靠近所述蒸发区(a)。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回流吸液芯(23)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回流吸液芯(231),所述第一回流吸液芯(231)位于所述壳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回流吸液芯(2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所述第一回流吸液芯(23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24)的中部连接;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回流吸液芯(23)包括第二回流吸液芯(232),所述第二回流吸液芯(232)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壳体(1)的一侧,所述回流吸液芯(23)的远离所述壳体(1)的一侧的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所述第二回流吸液芯(2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24)的一端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回流吸液芯(23)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第三回流吸液芯(233)和第四回流吸液芯(234);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位于所述第三回流吸液芯(233)和所述第四回流吸液芯(234)之间;所述第二导流吸液芯(22)的第一端(D1)与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21)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第一导流吸液芯(2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回流吸液芯(233)和所述第四回流吸液芯(234)各自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导流吸液芯(24)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回流吸液芯(233)和所述第四回流吸液芯(234)各自的第二端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蒸发区(a1)和第一冷凝区(b1)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蒸发区(a2)和第二冷凝区(b2),所述第一蒸发区(a1)和所述第二冷凝区(b2)并排设置且位于所述壳体(1)的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冷凝区(b1)和所述第二蒸发区(a2)并排设置且位于所述壳体(1)的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冷凝区(b1)的第二导流吸液芯(22)和所述第二蒸发区(a2)的第一导流吸液芯(21)与所述第一蒸发区(a1)的第一导流吸液芯
(21)和所述第二冷凝区(b2)的第一导流吸液芯(21)之间设置有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洋刘用鹿陈丘靳林芳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