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781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光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两根光纤带、两个输电部件、多根周围加强件、缆芯、保护层、外护套,光纤带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及将所有光纤包覆住的包覆层构成,保护层位于缆芯之外,外护套包覆在保护层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由第一侧柱、第一横柱、连通横柱、第二侧柱、第二横柱构成,输电部件、光纤带、多根周围加强件都位于缆芯内。本申请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技术效果:不需要成缆设备、生产速度更快、结构更新型巧妙、成本更低、空间利用率更高,更易检验及施工。工。工。

A kind of ribbon optical cable that is easy to take tape from both sid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


[0001]本技术属于光缆
,公开了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

技术介绍

[0002]光纤带光缆一般为大芯数光缆,在主干网络和城际网络应用量很大,每年运营商都要采购数千万芯公里的光纤带光缆。
[0003]CN114077023A公开了一种防鼠光缆,具有防鼠缆芯、包覆在防鼠缆芯之外的保护层、位于保护层之外的外护层,其特征在于:防鼠缆芯呈凸六棱柱体形,所有的棱在同一圆柱面上,防鼠缆芯由防鼠壳体、多根光纤带、第一绝缘扁线、第二绝缘扁线构成;防鼠壳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多根光纤带以相邻层错位层叠的方式分布在防鼠壳体的中心腔内,第一绝缘扁线弯折后放置在防鼠壳体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内,第二绝缘扁线构成弯折后放置在防鼠壳体的第三容置腔及第四容置腔内。其通过平行四边形体来放置光纤带,更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然而,实际在接入网络时,光纤带是根据需求接入的,其结构中需要开切第一至第四平行边才能取出光纤带,且若不是切大开口的话,很难准确地取出,而切成大开口后,比较难以修补,灰尘等容易进入,靠成性能的不稳定。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中欲改进结构,使光纤带取带更方便,更能适合实际的使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揭示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两根光纤带、两个输电部件、多根周围加强件、缆芯、保护层、外护套,光纤带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及将所有光纤包覆住的包覆层构成,保护层位于缆芯之外,外护套包覆在保护层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由第一侧柱、第一横柱、连通横柱、第二侧柱、第二横柱构成,第一侧柱为圆环柱体的一部分,第一横柱的一端与第一侧柱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一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连通横柱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另一端,连通横柱的另一端与第一横柱的另一端之间不相接触,连通横柱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柱的另一端,第二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二横柱的一端与第二侧柱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开口,第二横柱的一端与连通横柱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一横柱、连通横柱、第二横柱三者相平行,第一侧柱的外缘、第一横柱的一端的外缘、第二侧柱的外缘、第二横柱的一端的外缘四者在同一圆柱面上,第一侧柱与第一横柱之间形成第一弓形腔,第一横柱与连通横柱之间形成第一直槽,连通横柱与第二横柱之间形成第二直槽,第二横柱与第二侧柱之间形成第二弓形腔,第一开口与第一弓形腔是相连通的,第二开口与第二弓形腔是相连通的;两个输电部件的横截面都呈弓形,第一个输电部件位于第一弓形腔内,第一个输电部件的平面部分与第一横柱的表面相接触,第二个输电部件位于第二弓形腔内,第
二个输电部件的平面部分与第二横柱的表面相接触;第一根光纤带位于第一直槽内,第二根光纤带位于第二直槽内;多根周围加强件位于第一侧柱及第二侧柱之内。
[0007]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两根光纤带、两个输电部件、缆芯、保护层、外护套,光纤带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及将所有光纤包覆住的包覆层构成,保护层位于缆芯之外,外护套包覆在保护层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由第一侧柱、第一横柱、连通横柱、第二侧柱、第二横柱构成,第一侧柱为圆环柱体的一部分,第一横柱的一端与第一侧柱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一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连通横柱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另一端,连通横柱的另一端与第一横柱的另一端之间不相接触,连通横柱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柱的另一端,第二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二横柱的一端与第二侧柱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开口,第二横柱的一端与连通横柱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一横柱、连通横柱、第二横柱三者相平行,第一侧柱的外缘、第一横柱的一端的外缘、第二侧柱的外缘、第二横柱的一端的外缘四者在同一圆柱面上,第一侧柱与第一横柱之间形成第一弓形腔,第一横柱与连通横柱之间形成第一直槽,连通横柱与第二横柱之间形成第二直槽,第二横柱与第二侧柱之间形成第二弓形腔,第一开口与第一弓形腔是相连通的,第二开口与第二弓形腔是相连通的;两个输电部件的横截面都呈弓形,第一个输电部件位于第一弓形腔内,第一个输电部件的平面部分与第一横柱的表面相接触,第二个输电部件位于第二弓形腔内,第二个输电部件的平面部分与第二横柱的表面相接触;第一根光纤带位于第一直槽内,第二根光纤带位于第二直槽内。
[0008]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四根光纤带、两个输电部件、缆芯、保护层、外护套,光纤带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及将所有光纤包覆住的包覆层构成,保护层位于缆芯之外,外护套包覆在保护层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由第一侧柱、第一横柱、第三横柱、连通横柱、第二侧柱、第二横柱、第四横柱构成,第一侧柱为圆环柱体的一部分,第一横柱的一端与第一侧柱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三横柱的一端与第一横柱的一端相接近且不相接触,第三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更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连通横柱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另一端,连通横柱的另一端与第三横柱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连通横柱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柱的另一端,第二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的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二横柱的一端与第二侧柱的一端相连接,第二横柱的一端与第四横柱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四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的更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四横柱的一端与连通横柱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一横柱、第三横柱、连通横柱、第二横柱、第四横柱五者相平行,第一侧柱的外缘、第一横柱的一端的外缘、第三横柱的一端的外缘、第二侧柱的外缘、第二横柱的一端的外缘、第四横柱的一端的外缘六者在同一圆柱面上,第一侧柱与第一横柱之间形成第一弓形腔,第一横柱与第三横柱之间形成第一直槽,第三横柱与连通横柱之间形成第三直槽,连通横柱与第四横柱之间形成第四直槽, 第四横柱与第二横柱之间形成第二直槽,第二横柱与第二侧柱之间形成第二弓形腔;两个输电部件的横截面都呈弓形,第一个输电部件位于第一弓形腔内,第一个输电部件的平面部分与第一横柱的表面相接触,第二个输电部件位于第二弓形腔内,第二个输电部件的平面部分与第二横柱的表面相接触;第一根光纤带位于第一直槽内,第二根光纤带位于第二直槽内,第三根光纤带位于第三直槽内,第四根光纤带位于第四直槽。
[0009]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四根光纤带、两个输电部件、缆芯、保护层、外护套,光纤带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及将所有光纤包覆住的包覆层构成,保护层位于缆芯之外,外护套包覆在保护层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由第一侧柱、第一横柱、第三横柱、连通横柱、第二侧柱、第二横柱、第四横柱构成,第一侧柱为圆环柱体的一部分,第一横柱的一端与第一侧柱的一端相靠近但不接触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一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三横柱的一端与第一横柱的一端相接近且不相接触,第三横柱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的更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两根光纤带(1)、两个输电部件(2)、多根周围加强件(3)、缆芯(4)、保护层(5)、外护套(6),光纤带(1)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11)及将所有光纤(11)包覆住的包覆层(12)构成,保护层(5)位于缆芯(4)之外,外护套(6)包覆在保护层(5)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4)由第一侧柱(411)、第一横柱(412)、连通横柱(43)、第二侧柱(421)、第二横柱(422)构成,第一侧柱(411)为圆环柱体的一部分,第一横柱(412)的一端与第一侧柱(411)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开口(410),第一横柱(41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411)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连通横柱(4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411)的另一端,连通横柱(43)的另一端与第一横柱(412)的另一端之间不相接触,连通横柱(4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柱(421)的另一端,第二横柱(42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421)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二横柱(422)的一端与第二侧柱(421)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开口(420),第二横柱(422)的一端与连通横柱(43)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一横柱(412)、连通横柱(43)、第二横柱(422)三者相平行,第一侧柱(411)的外缘、第一横柱(412)的一端的外缘、第二侧柱(421)的外缘、第二横柱(422)的一端的外缘四者在同一圆柱面上,第一侧柱(411)与第一横柱(412)之间形成第一弓形腔(41),第一横柱(412)与连通横柱(43)之间形成第一直槽(413),连通横柱(43)与第二横柱(422)之间形成第二直槽(423),第二横柱(422)与第二侧柱(421)之间形成第二弓形腔(42),第一开口(410)与第一弓形腔(41)是相连通的,第二开口(420)与第二弓形腔(42)是相连通的;两个输电部件(2)的横截面都呈弓形,第一个输电部件(2)位于第一弓形腔(41)内,第一个输电部件(2)的平面部分与第一横柱(412)的表面相接触,第二个输电部件(2)位于第二弓形腔(42)内,第二个输电部件(2)的平面部分与第二横柱(422)的表面相接触;第一根光纤带(1)位于第一直槽(413)内,第二根光纤带(1)位于第二直槽(423)内;多根周围加强件(3)位于第一侧柱(411)及第二侧柱(421)之内。2.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两根光纤带(1)、两个输电部件(2)、缆芯(4)、保护层(5)、外护套(6),光纤带(1)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11)及将所有光纤(11)包覆住的包覆层(12)构成,保护层(5)位于缆芯(4)之外,外护套(6)包覆在保护层(5)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4)由第一侧柱(411)、第一横柱(412)、连通横柱(43)、第二侧柱(421)、第二横柱(422)构成,第一侧柱(411)为圆环柱体的一部分,第一横柱(412)的一端与第一侧柱(411)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开口(410),第一横柱(41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411)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连通横柱(4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411)的另一端,连通横柱(43)的另一端与第一横柱(412)的另一端之间不相接触,连通横柱(4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柱(421)的另一端,第二横柱(42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421)的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二横柱(422)的一端与第二侧柱(421)的一端相接近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开口(420),第二横柱(422)的一端与连通横柱(43)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一横柱(412)、连通横柱(43)、第二横柱(422)三者相平行,第一侧柱(411)的外缘、第一横柱(412)的一端的外缘、第二侧柱(421)的外缘、第二横柱(422)的一端的外缘四者在同一圆柱面上,第一侧柱(411)与第一横柱(412)之间形成第一弓形腔(41),第一横柱(412)与连通横柱(43)之间形成第一直槽(413),连通横柱(43)与第二横柱(422)之间形成第二直槽(423),第二横柱(422)与第二侧柱(421)之间形成第二弓形腔(42),第一开口(410)与第一弓形腔(41)是相连通的,第二开口(420)与第二弓形腔(42)是相连通的;两个输电部件(2)的横截面都呈弓形,第一个输
电部件(2)位于第一弓形腔(41)内,第一个输电部件(2)的平面部分与第一横柱(412)的表面相接触,第二个输电部件(2)位于第二弓形腔(42)内,第二个输电部件(2)的平面部分与第二横柱(422)的表面相接触;第一根光纤带(1)位于第一直槽(413)内,第二根光纤带(1)位于第二直槽(423)内。3.一种便于双侧取带的带状光缆,具有四根光纤带(1)、两个输电部件(2)、缆芯(4)、保护层(5)、外护套(6),光纤带(1)由多根成排设置的光纤(11)及将所有光纤(11)包覆住的包覆层(12)构成,保护层(5)位于缆芯(4)之外,外护套(6)包覆在保护层(5)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4)由第一侧柱(411)、第一横柱(412)、第三横柱(414)、连通横柱(43)、第二侧柱(421)、第二横柱(422)、第四横柱(424)构成,第一侧柱(411)为圆环柱体的一部分,第一横柱(412)的一端与第一侧柱(411)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横柱(41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411)的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三横柱(414)的一端与第一横柱(412)的一端相接近且不相接触,第三横柱(41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411)的更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连通横柱(4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侧柱(411)的另一端,连通横柱(43)的另一端与第三横柱(414)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连通横柱(4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侧柱(421)的另一端,第二横柱(42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421)的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二横柱(422)的一端与第二侧柱(421)的一端相连接,第二横柱(422)的一端与第四横柱(424)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四横柱(42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侧柱(421)的更靠近另一端的内壁上,第四横柱(424)的一端与连通横柱(43)的一端之间不相接触,第一横柱(412)、第三横柱(414)、连通横柱(43)、第二横柱(422)、第四横柱(424)五者相平行,第一侧柱(411)的外缘、第一横柱(412)的一端的外缘、第三横柱(414)的一端的外缘、第二侧柱(421)的外缘、第二横柱(422)的一端的外缘、第四横柱(424)的一端的外缘六者在同一圆柱面上,第一侧柱(411)与第一横柱(412)之间形成第一弓形腔(41),第一横柱(412)与第三横柱(414)之间形成第一直槽(413),第三横柱(414)与连通横柱(43)之间形成第三直槽(415),连通横柱(43)与第四横柱(424)之间形成第四直槽(425), 第四横柱(424)与第二横柱(422)之间形成第二直槽(423),第二横柱(422)与第二侧柱(421)之间形成第二弓形腔(42);两个输电部件(2)的横截面都呈弓形,第一个输电部件(2)位于第一弓形腔(41)内,第一个输电部件(2)的平面部分与第一横柱(412)的表面相接触,第二个输电部件(2)位于第二弓形腔(42)内,第二个输电部件(2)的平面部分与第二横柱(422)的表面相接触;第一根光纤带(1)位于第一直槽(413)内,第二根光纤带(1)位于第二直槽(423)内,第三根光纤带(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建刚吴杰王喆
申请(专利权)人:长飞光电线缆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