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666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用于通过冷媒对待冷却器件进行冷却,包括:第一导流件;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第一导流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第一导流件之间形成供所述冷媒流动的流动间隙,所述第二导流件用于与所述待冷却器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流件包括用于与所述冷媒接触的换热区域,以及用于与所述待冷却器件连接的连接区域,所述换热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该冷却装置能够对待冷却器件进行冷却降温,且冷却效果较好,可以较为有效的降低待冷却器件的温度,降低待冷却器件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的几率。低待冷却器件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的几率。低待冷却器件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冷却
,特别是涉及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机房、数据中心等场所,许多电子器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其长时间工作后温度较高,而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影响电子器件的正常运行,因此,通常会为这些电子器件配备冷却装置。相关技术中,较多的是使用冷媒进行冷却,使冷媒流经电子器件表面,冷媒流动过程中会与电子器件之间进行热交换,带走电子器件表面的热量,以实现对电子器件的降温冷却。然而,目前的许多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不佳,无法较为有效的对器件进行降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冷却装置,能够对待冷却器件进行冷却降温,且冷却效果较好,可以较为有效的降低待冷却器件的温度,降低待冷却器件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的几率。
[0004]冷却装置,用于通过冷媒对待冷却器件进行冷却,包括:
[0005]第一导流件;
[0006]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第一导流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第一导流件之间形成供所述冷媒流动的流动间隙,所述第二导流件用于与所述待冷却器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流件包括用于与所述冷媒接触的换热区域,以及用于与所述待冷却器件连接的连接区域,所述换热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流动间隙,所述第一导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流动间隙连通的冷媒流入口。使第一导流件位于第二导流件的上方,且冷媒流入口位于第一导流件上,冷媒会从上方流入,并朝下流入流动间隙,冷媒的重力作用有利于加速冷媒流动,进一步增强换热,优化冷却效果。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动间隙的入口侧的高度大于出口侧的高度。如此设置可以实现冷媒的流入位置高于流出位置,在这样的流动间隙内流动时,冷媒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重力进一步加速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换热,优化冷却效果。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所述流动间隙的大小相等。入口侧的高度大于出口侧的高度,同时流动方向上各处间隙大小相等,可以尽量使流动方向上不会有过大的间隙位置,而较小的间隙有利于增大冷媒流速,优化冷却效果。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件呈塔形,从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件的水平尺寸逐渐增大,所述换热区域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导流件的外侧壁。设置为塔形时,整个周向的外侧壁都是换热区域,换热区域的面积更大,更有利于增强换热,优化冷却效果。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相对凸起部和/或至少两个相对凹下部组成的强化散热结构;
[0012]所述相对凸起部包括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微柱;所述相对凹下部包括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微槽。外侧壁外凸或者内凹可以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更有利于增强换热,优化冷却效果。在相对凸起部上设置微柱,相对凹下部上设置微槽,可以使换热面积进一步增大,散热更佳。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件与用于安装所述待冷却器件的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件与所述安装件之间形成供所述冷媒流出的冷媒流出口。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安装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件被所述支撑件支撑而与所述安装件之间形成所述冷媒流出口,所述冷媒流出口围绕于所述第二导流件。将第一导流件支撑于安装件的上方,即第一导流件能够悬空,第二导流件周围的区域均可形成冷媒流出口,与仅在一个地方开设出口相比,这种四周都可以流出的方式更有利于未蒸发的多余冷媒以及已经蒸发的气态冷媒的快速排出,整个流路较为顺畅,有利于冷媒在流动间隙内快速流动换热,从而优化冷却效果。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相对凸起部和/或至少两个相对凹下部组成的强化散热结构;
[0016]所述相对凸起部包括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微柱;所述相对凹下部包括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微槽。外侧壁外凸或者内凹可以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更有利于增强换热,优化冷却效果。在相对凸起部上设置微柱,相对凹下部上设置微槽,可以使换热面积进一步增大,散热更佳。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件能够与所述待冷却器件之间通过焊接层连接,所述焊接层用于在所述待冷却器件与所述第二导流件之间传热。焊接层不仅起到传热作用,还可以限定第二导流件的位置,无需再另外设置不仅来对第二导流件进行限位,可以简化结构。
[0018]上述冷却装置,第二导流件与第一导流件之间形成有流动间隙,第二导流件能够与待冷却器件连接,因此待冷却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至第二导流件,冷媒在流动间隙内流动时,可以带走传递至的第二导流件的热量,对第二导流件进行降温,从而实现间接的对待冷却器件进行降温。设置该冷却装置时,待冷却器件上与连接区域对应的区域被遮挡而无法与冷媒接触换热,但第二导流件上的换热区域可以与冷媒接触而间接替待冷却器件与冷媒换热,换热区域的面积大于连接区域的面积,因此通过设置冷却装置,参与换热的区域的面积较大,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使冷却效果更好;同时,冷媒流经流动间隙时进行换热,间隙通常相对尺寸不大,有利于提高冷媒的流速,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优化冷却效果,从而较为有效的降低待冷却器件的温度,降低待冷却器件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的几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冷却装置安装至安装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冷却装置与安装件等部件的爆炸图;
[0021]图3为图1中冷却装置与安装件等部件的剖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冷却装置与安装件等部件的剖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的冷却装置与安装件等部件的剖视图;
[0024]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导流件的剖视图;
[0025]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第一导流件100、平板110、斜板120、冷媒流入口121;
[0029]第二导流件200、凸起210;
[0030]焊接层300;
[0031]流动间隙410、冷媒流出口420;
[0032]支撑件510、螺钉520;
[0033]待冷却器件610、安装件620。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冷却装置,用于通过冷媒对待冷却器件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流件;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第一导流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流件与所述第一导流件之间形成供所述冷媒流动的流动间隙,所述第二导流件用于与所述待冷却器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流件包括用于与所述冷媒接触的换热区域,以及用于与所述待冷却器件连接的连接区域,所述换热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流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流动间隙,所述第一导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流动间隙连通的冷媒流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间隙的入口侧的高度大于出口侧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所述流动间隙的大小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件呈塔形,从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件的水平尺寸逐渐增大,所述换热区域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导流件的外侧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郭双江伊波力关毅
申请(专利权)人:曙光数据基础设施创新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