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分离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5070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筒,该油水分离筒包括:筒体、出油管、第一浮塞和第二浮塞。筒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出油管一端伸入筒体内形成朝下设置的出油口,出油口位于出水口的上方,出油管的另一端伸出筒体外。第一浮塞活动地设于筒体内,并设于出水口的上方。第二浮塞活动地设于筒体内,并设于出油口的下方。当油水混合物进入筒体时,油浮于水的上层,第一浮塞和第二浮塞在下层的水的浮力作用下向上移动而浮起,第一浮塞开启出水口,第二浮塞关闭出油口,进而使水从出水口排出。当下层的水完全排放后,筒体内剩下上层的油,第一浮塞和第二浮塞不会在油中浮起并下沉,第一浮塞关闭出水口,第二浮塞开启出油口,进而使油从出油口排出。口排出。口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水分离筒


[0001]本技术涉及油水分离
,特别涉及一种油水分离筒。

技术介绍

[0002]船舶机舱中有大量同时含油和水的设备如柴油机、空压机、液压单元等。这些设备在运行中可能出现因管子泄漏或者因设备检修而导致燃滑油泄漏的情况发生,这些泄漏出来的燃滑油经由设备安装区下的地漏后直接流入舱底水舱,从而导致了油水混合。需要再由分离设备对舱底水舱中的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分离后的燃滑油进入废油舱。但以上过程会导致分离设备持续运行,能耗较高。因而如何在燃滑油流入舱底水舱前将燃滑油单独排放掉,防止燃滑油进入舱底水舱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分离筒,以提供一种能够将进入筒内的油水混合物分开进行排放的油水分离筒,减少分离设备的使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水分离筒,该油水分离筒包括:筒体,其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出油管,其一端伸入所述筒体内,其该端口形成朝下设置的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筒体外;第一浮塞,活动地设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第一浮塞设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并沿竖向上下移动,以启闭所述出水口;第二浮塞,活动地设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第二浮塞设于所述出油口的下方;并沿竖向上下移动,以启闭所述出油口;其中,第一浮塞和所述第二浮塞的比重均小于水的比重,并大于油的比重。
[0006]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设有第一导向环;所述第一导向环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浮塞包括第一塞头和第一塞杆;所述第一塞头活动地设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所述第一塞杆设于所述第一塞头的上方,所述第一塞杆呈竖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塞头相连;所述第一塞杆沿竖向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内。
[0007]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于所述出油口的下方设有第二导向环;所述第二导向环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二浮塞包括第二塞头和第二塞杆;所述第二塞头活动地设于所述出水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塞杆设于所述第二塞头的下方,所述第二塞杆呈竖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塞头相连;所述第二塞杆沿竖向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内。
[0008]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向环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导向环相连;所述第一导向环通过第二连杆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第二导向环通过第三连杆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同轴布置。
[0009]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于所述第一导向环的上方还设有第三导向环;所述
第三导向环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三轴孔;所述第一塞杆伸出所述第一导向环的上端沿竖向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三轴孔内;所述第三导向环通过第一固定杆与所述出油管相连;所述第三导向环通过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出油管通过第三固定杆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和所述第三固定杆同轴布置。
[0010]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塞头和所述第二塞头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
[0011]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的底部呈圆锥形;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圆锥中心。
[0012]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油水分离筒还包括导流板;所述筒体的顶部设有进液口;所述导流板设于所述筒体内,并间隔地设于所述进液口的下方;所述导流板的中心设有向上呈弧形凸起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进液口的正下方;所述导流板的周缘开设有多个导流孔,多个所述导流孔环绕所述导流部呈周向间隔布置。
[0013]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油管包括一体连通的内管段和外管段;所述内管段位于所述筒体内侧,所述内管段的上端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内管段的下端的端口朝下设置,并形成所述出油口;所述外管段位于所述筒体外侧,所述外管段的上端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外管段的下端朝斜下方倾斜延伸。
[0014]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还包括出水管段;所述出水管段的上端连通所述筒体的底部,其该端口形成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水管段的下端沿竖向向下延伸;所述出水管段内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向上凸设有密封圈;在所述第一浮塞关闭所述出水口时,所述第一浮塞的底部抵靠在所述密封圈上。
[001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油水分离筒,当油水混合物进入筒体时,由于油的比重小于水,油浮于水的上层。当下层的水较多且水位高于出油口时,利用第一浮塞和第二浮塞的比重均小于水,进而第一浮塞和第二浮塞能够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沿竖向向上移动而浮起。再利用第一浮塞设于出水口的上方,当第一浮塞在浮起时能够开启出水口,第二浮塞设于出油口的下方,当第二浮塞在浮起时能够关闭出油口,进而使水只从出水口排出。
[0017]当下层的水排放到水位低于出油口时,第一浮塞在下层的水中浮起并开启出水口,下层的水从出水口排出。而第二浮塞的比重大于油,第二浮塞不会在上层的油中浮起,第二浮塞沿竖向向下移动而下沉,并开启出油口,上层的油从出油口排出。
[0018]当下层的水完全排放后,筒体内只剩下上层的油时,利用第一浮塞和第二浮塞的比重均大于油,进而第一浮塞和第二浮塞不会在油中浮起。第一浮塞沿竖向向下移动而下沉,并关闭出水口,第二浮塞沿竖向向下移动而下沉,并开启出油口,进而使漫过出油管最高位置的油只从出油口排出。
[0019]故将油水分离筒安装在需要流过油和水的地漏下方,能够将由地漏进入筒体内的油水混合物分别从不同的出口排出,对油水混合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减少使用分离设备对舱底水舱中的油和水进行分离,降低了能耗。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油水分离筒在一状态下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的油水分离筒在另一状态下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图1中的油水分离筒在又一状态下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5是图1中的B

B向剖视图。
[0025]图6是图1中的C

C向剖视图。
[0026]图7是图1中的出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图1中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28]图9是图1中的E

E向剖视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筒体;11、上筒体;111、上筒翻边;12、下筒体;121、下筒翻边;13、进液口;14、进液管段;141、进液接头;15、出水口;16、出水管段;161、出水接头;162、密封环;163、密封圈;2、导流板;21、导流部;22、安装部;221、导流孔;23、连接部;3、出油管;31、出油口;32、内管段;321、密封件;33、外管段;331、出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分离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其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出油管,其一端伸入所述筒体内,其端口形成朝下设置的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筒体外;第一浮塞,活动地设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第一浮塞设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并沿竖向上下移动,以启闭所述出水口;第二浮塞,活动地设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第二浮塞设于所述出油口的下方;并沿竖向上下移动,以启闭所述出油口;其中,第一浮塞和所述第二浮塞的比重均小于水的比重,并大于油的比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设有第一导向环;所述第一导向环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浮塞包括第一塞头和第一塞杆;所述第一塞头活动地设于所述出水口的上方;所述第一塞杆设于所述第一塞头的上方,所述第一塞杆呈竖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塞头相连;所述第一塞杆沿竖向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分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于所述出油口的下方设有第二导向环;所述第二导向环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二浮塞包括第二塞头和第二塞杆;所述第二塞头活动地设于所述出水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塞杆设于所述第二塞头的下方,所述第二塞杆呈竖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塞头相连;所述第二塞杆沿竖向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水分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环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导向环相连;所述第一导向环通过第二连杆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第二导向环通过第三连杆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同轴布置。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分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于所述第一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广权朱智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