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式膜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808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卷式膜元件,所述卷式膜元件包括卷式层状结构和集水中心管,所述卷式层状结构包括产水流道布、第一膜片、浓水流道布和第二膜片,所述集水中心管放置在所述产水流道布和所述第一或第二膜片之间,所述集水中心管与所述第一或第二膜片直接接触熔接;所述产水流道布放置在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之间,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上下表面分别包括非设置集水中心管的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上、下表面的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直接接触熔接以形成产水膜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卷式膜元件,具有较传统膜元件更窄的连接区域面积,可以在固定外形下获得更大的有效膜使用面积。面积。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卷式膜元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卷式膜元件。

技术介绍

[0002]卷式膜元件是市场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膜元件结构。卷式膜元件为多层结构,包括依次叠合的浓水流道布、膜片、产水流道布卷制在中心集水管而成,通过外驱动力使原水透过膜片,然后从产水流道布收集到中心管后形成产水。
[0003]然而,卷式膜元件的卷制过程为利用卷膜机将准备好的膜片、浓水流道布、产水流道布按照规定位置分别进行摆放,之后利用密封胶水将折叠后的膜片与集水管相连的另外三端密封,形成收集产水的膜袋,即卷制成膜元件。传统工艺,具有以下缺点:

涂胶工艺一般通过控制涂胶的用量、涂胶的走线、压胶的力度来控制打胶的宽度,这对于涂胶工艺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很高,因此实际上膜元件的涂胶边线宽度难以精确控制,目前市面上膜元件的打胶宽度都至少大于2 cm,以保证膜元件在使用中不会发生渗漏,但这也浪费了大量的膜面积,间接提高了生产的原材料成本;

使用的密封胶水为特制AB胶,需要现配现用、需要精确控制A胶和B胶的配比、且胶水的保存非常麻烦,尤其是A胶容易在室温条件下吸潮固化,一般需要低温或是充氮保存;

胶水固化需要至少1

2天的时间,生产周期长;

集水中心管与膜片间的连接方式,同样采用胶水连接,为了确保产水侧不发生淡水和浓水的混合,传统工艺一般在中心管处需要大量涂胶;

胶水有有害物质释放风险,对操作者、使用者和环境均有潜在危害。
[0004]目前,已有一些改进的卷式膜制作方法。CN 105479732.B“一种RO膜中心管与纱布粘结机构”提出使用超声焊接法与卷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超声焊接法使RO膜中心管与纱布焊接在一起,之后使用粘合技术将纱布卷制在中心管上;该法步骤繁琐,需要同时应用焊接法和卷粘法。CN 207081071.B
ꢀ“
一种螺旋卷式膜元件的制作方法”,分为三个步骤,先将膜片材料焊接在中心管上,之后将薄膜材料沿边线焊接,形成膜袋,最后将膜袋卷制在中心管上;该法

步骤繁琐,

在S20步骤应用时,需要先对膜片材料进行预弯曲处理,

需要用到两组焊头,且第一焊头和第二焊头都必须适配所使用的中心管形状尺寸、膜元件的形状尺寸,一旦中心管尺寸和膜元件尺寸改变,则需要重新制作焊头,生产成本高,

焊头是曲面的,加工难度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式膜元件,其能够以无胶的方式将卷膜元件的各个部件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大膜表面面积,提高产水率。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卷式膜元件,所述卷式膜元件包括卷式层状结构和设置在卷式层状结构中央的集水中心管,所述卷式层状结构缠绕在集水中心管外侧,所述卷式膜元件的前端为进水端,所述卷式膜元件的后端为产水端和浓水端,所述卷式层状结构包括产水流道布、第一膜片、浓水流道布和第二膜片,所述集水中心管放置在
所述产水流道布和所述第一或第二膜片之间,所述集水中心管与所述第一或第二膜片直接接触熔接;所述产水流道布放置在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之间,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上下表面分别包括非设置集水中心管的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上、下表面的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直接接触熔接以形成产水膜袋。
[0007]较佳的,所述膜片朝向所述浓水流道布的一侧设置脱盐层,在所述膜片朝向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一侧设置导水层。
[0008]较佳的,所述第一边、第二边或第三边的焊接边线宽度在10

25000 μm之间。
[0009]较佳的,所述卷式层状结构外缠绕有防水胶带或防水覆膜。
[0010]较佳的,所述卷式层状结构还套设有密封套圈,所述密封套圈靠近所述进水端的位置设置。
[0011]较佳的,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利用膜片对折折叠所形成。
[0012]较佳的,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对折形成n型样态。
[0013]较佳的,所述产水膜袋的个数为1

30个。
[0014]较佳的,所述第一膜片或第二膜片为反渗透卷式膜元件、纳滤卷式膜元件以及超滤卷式膜元件中的一种。
[0015]较佳的,所述集水中心管的表面设有轴向的通孔,所述通孔与产水膜袋的产水侧和中心管的产水端相通。
[0016]本技术的卷式膜元件直接将膜片与集水中心管、产水流道布与膜片直接接触熔接形成新型卷式膜元件结构,无需如传统的方式那样需要使用胶水连接,且能够减少膜片边线连接区域的宽度,使得膜片的有效过滤面积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卷式膜元件的过滤效率,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18]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式膜元件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式膜元件制备的工艺流程图。
[0020]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卷式膜元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卷式膜元件制备的工艺流程图。
[0022]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卷式膜元件制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参考说明书附图1,一种卷式膜元件,包括卷式层状结构、设置在卷式层状结构中央的集水中心管(6)、设置在卷式层状结构外侧的防水密封配件,所述卷式层状结构缠绕在集水中心管(6)外侧,所述卷式膜元件的前端为进水端(7),靠近进水端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套圈(5),所述卷式膜元件的后端为产水端(8)和浓水端(9),所述卷式层状结构包括产水流道布(4)、第一膜片(2)、浓水流道布(1)和第二膜片(3),所述集水中心管放置(6)在所述第一膜片(2)和所述产水流道布(4)之间,或是放置在所述产水流道布(4)和所述第二膜片(3)之间;在所述第一膜片(2)朝向所述浓水流道布(1)的一侧设置脱盐层,在所述第一膜片(2)朝向所述产水流道布(4)的一侧设置导水层,将卷式层状结构缠绕在集水中心管(6)的外侧,产水流道布(4)的上下表面分别包括非设置集水中心管的第一边(41)、第二边(42)和第三边(43),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式膜元件包括卷式层状结构和设置在卷式层状结构中央的集水中心管,所述卷式层状结构缠绕在集水中心管外侧,所述卷式膜元件的前端为进水端,所述卷式膜元件的后端为产水端和浓水端,所述卷式层状结构包括产水流道布、第一膜片、浓水流道布和第二膜片,所述集水中心管放置在所述产水流道布和所述第一或第二膜片之间,所述集水中心管与所述第一或第二膜片直接接触熔接;所述产水流道布放置在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之间,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上下表面分别包括非设置集水中心管的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上、下表面的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二膜片直接接触熔接以形成产水膜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朝向所述浓水流道布的一侧设置脱盐层,在所述膜片朝向所述产水流道布的一侧设置导水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第二边或第三边的焊接边线宽度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江萍郑煜铭郭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