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呼吸科用呼吸训练,包括底座、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和转接装置,还包括:所述的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和第三气管内均设置由堵块;所述的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均与设置在底座内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通过连接管与转接装置连通;所述的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与转接管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的呼吸装置通过软管连接转接装置和呼吸装置并延伸到呼气装置内部与吹嘴固定连接,所述的呼吸装置内设置有用于调节呼吸机训练强度的调节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呼吸训练器技术领域。呼吸训练器技术领域。呼吸训练器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科用呼吸训练器
[0001]本技术属于呼吸训练器
,特指一种呼吸科用呼吸训练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医院内,患有肺部疾病治疗康复后,为了加快恢复其肺部机能,常常会使用呼吸训练器进行辅助呼吸训练,现有的呼吸训练器设置有调节装置装置用于调节呼吸训练器的训练强度,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强度调整后训练人员无法跟上调节后的强度而导致训练效果差的情况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告号为CN202022531791.4所述的呼吸训练器,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呼吸训练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呼吸训练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呼吸训练器,包括底座、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和转接装置,还包括,
[0005]堵块,所述的堵块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和第三气管内;
[0006]进气通道,进气通道,所述的进气通道设置在底座内并与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连通;
[0007]转接管,所述的转接管分别与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一体成型并和转接装置连通;
[0008]第一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设置在连接管与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的连接处;
[0009]呼吸装置,所述的呼吸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限位凸起、调节轮、调节轮轨道以及吹嘴,所述的呼吸装置可以拆卸;
[0010]软管,所述的软管连接转接装置和呼吸装置并延伸到呼气装置内部与吹嘴固定连接。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滑动调节阀,所述的滑动调节阀设置在转接装置上,所述的滑动调节阀设置为启闭连接管的结构。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过滤器,所述的过滤器设置在进气通道上,所述的过滤器包括滤芯和第三壳体。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第一紫外杀菌装置,所述的第一紫外杀菌装置设置在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外侧,所述的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材质均为石英玻璃。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连接口,所述的连接口设置在底座上并与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螺纹连接,并且连接口与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以及第三气管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呼吸装置放置筒,所述的呼吸装置放置筒一体设置在底座上。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第二紫外杀菌装置,所述的第二紫外杀菌装置设置在呼吸装置放置筒的内侧,且正对向吹嘴位置。
[001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调节滑块,所述的调节滑块设置在调节立柱上。
[00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呼吸装置上设置滚轮控制软管的横截面积进而实现小幅的呼吸训练器的训练强度的调整,通过在转接管处设置滑动调节阀实现大幅的调整呼吸训练器的训练强度调整,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过滤器、第一紫外杀菌装置和第二紫外杀菌装置对进入呼吸训练器内的气体进行杀菌消毒以避免出现卫生事故。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呼吸装置结构图;
[0022]图4是图2中的A
‑
A剖视图;
[0023]图5是本实施例调节轮结构图;
[0024]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部件名称:1
‑
底座、2
‑
第一气管、3
‑
第二气管、4
‑
第三气管、5
‑
转接装置、6
‑
堵块、7
‑
进气通道、8
‑
转接管、9
‑
第一壳体、10
‑
第二壳体、11
‑
限位凸起、12
‑
调节轮、13
‑
调节轮轨道、14
‑
调节立柱、15
‑
吹嘴、16
‑
软管、17
‑
滑动调节阀、18
‑
紫外线灯管、19
‑
固定立柱、20
‑
连接口、21
‑
密封圈、22
‑
呼吸装置放置筒、23
‑
调节滑块、24
‑
过滤器、25
‑
调节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图1至5对本技术的8个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呼吸训练器,包括底座1、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第三气管4和转接装置5,还包括:
[0028]堵块6,所述的堵块6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和第三气管4内;
[0029]进气通道7,所述的进气通道7设置在底座1内并与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以及第三气管4连通;
[0030]转接管8,所述的转接管8分别与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以及第三气管4一体成型并和转接装置5连通;
[0031]第一密封圈21,所述的密封圈21设置在转接管8与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以及第三气管4的连接处;
[0032]呼吸装置,所述的呼吸装置包括第一壳体9、第二壳体10、限位凸起11、调节轮12、调节轮轨道13以及吹嘴15,所述的呼吸装置可以拆卸,所述的调节轮12圆心处设置有分别延伸出第一壳体9和第二壳体10的调节立柱25。
[0033]软管16,所述的软管16连接转接装置5和呼吸装置并延伸到呼气装置内部与吹嘴
15固定连接。
[0034]所述的呼吸训练器由底座1、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第三气管4和呼吸装置构成,所述的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和第三气管4连接在底座1上侧并与底座1内的进气管连通,所述的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和第三气管4上侧一体设置有连接管8并通过连接管8连接转接装置5,所述的转接装置5通过软管16与呼吸装置连接,所述的软管16延伸到呼吸装置内部并连通吹嘴15,所述的堵块6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和第三气管4内侧,在使用时在呼吸装置至处进行吸气会使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以及第三气管4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由此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外部气体会从进气管涌入并将堵块6挤开,呼气时,通过呼吸装置向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以及第三气管4内吐气时,会造成内外气压或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进而使得堵块6下落并回堵到进气通道7处,至此完成一个完整的呼吸训练流程;进一步的为了使得训练人员能够在训练时能够根据自身调节进行适当的训练,所述的呼吸装置内安装调节轮12,调节轮12通过调节轮轨道13限定滚动位置进而通过滚动来控制对延伸在呼吸装置内部的软管16的横截面积,当横截面积小时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当横截面积大时,气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所以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科用呼吸训练器,包括底座(1)、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第三气管(4)和转接装置(5),其特征是,还包括:堵块(6),所述的堵块(6)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和第三气管(4)内;进气通道(7),所述的进气通道(7)设置在底座(1)内并与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以及第三气管(4)连通;转接管(8),所述的转接管(8)分别与第一气管(2)、第二气管(3)以及第三气管(4)一体成型并和转接装置(5)连通;呼吸装置,所述的呼吸装置包括第一壳体(9)、第二壳体(10)、限位凸起(11)、调节轮(12)、调节轮轨道(13)以及吹嘴(15),所述的呼吸装置可以拆卸,所述的调节轮(12)圆心处设置有分别延伸出第一壳体(9)和第二壳体(10)的调节立柱(14);软管(16),所述的软管(16)连接转接装置(5)和呼吸装置并延伸到呼气装置内部与吹嘴(15)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用呼吸训练器,其特征是,还包括:滑动调节阀(17),所述的滑动调节阀(17)设置在转接装置(5)上,所述的滑动调节阀(17)设置为启闭转接管(8)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科用呼吸训练器,其特征是,还包括:过滤器(24),所述的过滤器(24)设置在进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彩萍,陈玲芬,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