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技术

技术编号:3403185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钢管柱本体,沿所述钢管柱本体内侧长度方向上依次带有多个环板,还包括串管;所述串管的下端伸入钢管柱本体内部,并和钢管柱本体固接;所述串管的下端端部位于所述钢管柱本体最下方的环板与所述钢管柱本体底部之间;所述串管的上端伸出所述钢管柱本体的上端外部。采用本方案,当钢管柱本体深度过大时,通过串管在钢管柱本体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倒灌,能防止浇筑的混凝土出现离析,并使柱内混凝土饱满密实。密实。密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

技术介绍

[0002]钢管混凝土柱为屋盖体系的支撑结构,在某T2航站楼共164根,包括竖直柱和倾斜柱两种形式,其中结构外侧的室外钢管柱为倾斜柱,倾斜角度有8度、10度、14度三种形式;T2航站楼屋面钢管混凝土柱柱顶标高14.206m~39.177m,钢管柱内浇灌C50自密实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但对于竖直柱和倾斜柱的浇筑,由于钢管柱深度过大,且内部设有多个钢结构环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1.混凝土振捣密实非常困难;2.管柱混凝土浇筑方式与钢结构吊装方式关系密切,钢管柱分段吊装,混凝土分段浇筑,部分钢管柱一次性吊装高度较大,超过自密实混凝土浇筑高度限制,容易造成混凝土离析;3.混凝土热胀冷缩容易造成混凝土和钢管柱柱壁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采用本方案,当钢管柱本体深度过大时,通过串管在钢管柱本体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倒灌,能防止浇筑的混凝土出现离析,并使柱内混凝土饱满密实。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包括钢管柱本体,沿所述钢管柱本体内侧长度方向上依次带有多个环板,还包括串管;
[0006]所述串管的下端伸入钢管柱本体内部,并和钢管柱本体固接;所述串管的下端端部位于所述钢管柱本体最下方的环板与所述钢管柱本体底部之间;所述串管的上端伸出所述钢管柱本体的上端外部。
[0007]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于钢管柱深度过大,且内部设有多个钢结构环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振捣密实非常困难,且超过自密实混凝土浇筑高度限制,容易造成混凝土离析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采用本方案,当钢管柱本体深度过大时,通过串管在钢管柱本体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倒灌,能防止浇筑的混凝土出现离析,并使柱内混凝土饱满密实;具体的,在钢管柱本体的内侧长度方向上依次设有多个环板,此为现有钢管柱的常规结构形式,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钢管柱本体内部设有串管,其中串管的长度和钢管柱本体长度相匹配,串管的下端端部靠近钢管柱本体底部,并优选位于上一次混凝土完成面标高以上5m处,但串管的下端必须位于钢管柱本体内最下端的环板下方,以形成倒灌的模式完成浇筑,避免混凝土在最下端的环板下方形成混凝土离析;而串管的上端需超出钢管柱本体的上端,并优选超出钢管柱本体上端标高以上0.5m处;其中串管的直径远小于环板的内径,使串管不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浇筑密实度,串管平行于钢管柱本体,使串管对于混凝土的浇筑稳定性更高;在钢管柱安装完成后,通过泵管在串管的上端浇
筑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从串管的下端流出形成倒灌,直至串管的上端无法继续下料为止,然后再将泵管伸入钢管柱本体2到3米直接浇筑,继续将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后如有条件,可将振动棒伸入钢管内进行振捣,进一步确保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质量;以此完成自密实混凝土的浇筑,通过串管在钢管柱本体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倒灌,能防止浇筑的混凝土出现离析,并使柱内混凝土饱满密实。
[0008]进一步优化,所述串管通过固定装置和钢管柱本体固接;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连接杆和夹持块,所述串管侧壁开有通孔,所述连接杆一端和所述钢管柱本体固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带有两个夹持块,两个所述夹持块分设于所述串管侧壁的内外两侧,并将所述串管侧壁夹持在内;用于提高串管和钢管柱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提高浇筑稳定性。
[0009]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螺栓,两个所述夹持块和串管上均带有和所述螺栓相匹配的螺孔;用于提供稳定的夹持力。
[0010]进一步优化,相邻两个所述环板之间均设有一个固定装置;由于串管和钢管柱本体的长度较大,用于形成稳定连接。
[0011]进一步优化,所述串管采用热镀锌钢管;用于防止自密实混凝土和串管之间分离。
[0012]进一步优化,所述通孔为长条孔,所述长条孔可供所述固定装置穿入,所述长条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装置的高度;用于便于串管的安装,并使串管内外的混凝土连为整体。
[0013]进一步优化,所述串管由多个子管相互串联而成,相邻两个子管之间承插连接;通过多个子管相互串联,用于根据钢管柱的长度,调整串管的长度。
[0014]进一步优化,所述串管的上端带有漏斗;由于串管的口径会小于泵管的口径,为顺利往串管内浇筑混凝土,需在串管的上端临时安装漏斗,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即可取出漏斗。
[0015]进一步优化,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的浇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S1:根据浇筑的阈值高度,制备钢管柱本体和自密实混凝土;若钢管柱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阈值高度,则在钢管柱本体内安装所述串管,并进行步骤S2;
[0017]S2:将泵管从串管顶部向串管内部浇筑自密实混凝土,形成倒灌,直至串管顶部无法下料;
[0018]S3:在串管顶部无法下料后,再将泵管伸入钢管柱本体内直接浇筑自密实混凝土,直到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
[0019]S4: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时,采用振动棒伸入钢管柱本体内进行振捣,此时浇筑完成。
[0020]进一步优化,一种自密实混凝土,每立方所述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料配比包括:水泥395kg/m3、砂824kg/m3、减水剂12.5kg/m3、膨胀剂30kg/m3、粉煤灰50kg/m3、矿粉25kg/m3、微硅粉30kg/m3和余量水。
[0021]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2]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采用本方案,经检测,使用串管浇筑的钢管柱内,混凝土未出现离析,柱内混凝土饱满密实,且减少了混凝土的浇筑难度。
[0023]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采用
本方案,经检测,自密实混凝土自振捣效果良好,柱内混凝土密实度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0024]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及其浇筑方法和混凝土,采用本方案,经试验检测,采用新型配合比的混凝土后,混凝土与钢管柱壁的链接紧密,无分离现象。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局部示意图A;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包括钢管柱本体(1),沿所述钢管柱本体(1)内侧长度方向上依次带有多个环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串管(2);所述串管(2)的下端伸入钢管柱本体(1)内部,并和钢管柱本体(1)固接;所述串管(2)的下端端部位于所述钢管柱本体(1)最下方的环板(3)与所述钢管柱本体(1)底部之间;所述串管(2)的上端伸出所述钢管柱本体(1)的上端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串管(2)通过固定装置(4)和钢管柱本体(1)固接;所述固定装置(4)包括连接杆(41)和夹持块(42),所述串管(2)侧壁开有通孔(21),所述连接杆(41)一端和所述钢管柱本体(1)固接,所述连接杆(41)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21)内,所述连接杆(41)另一端带有两个夹持块(42),两个所述夹持块(42)分设于所述串管(2)侧壁的内外两侧,并将所述串管(2)侧壁夹持在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4)还包括螺栓(43),两个所述夹持块(42)和串管(2)上均带有和所述螺栓(43)相匹配的螺孔(4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环板(3)之间均设有一个固定装置(4)。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预制钢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串管(2)采用热镀锌钢管。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屋盖体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崇贤谢勇胥悦周俊叶光荣余明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