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211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底部表面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对釜体内部加热,釜体底部设置有输出管,输出管底部连接有综合管,综合管的右端通过管路连接有曝气泵,曝气泵的输出端连接有延伸至釜体上部的循环管,釜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过滤网筒。通过设置采用加热组件使其内部菌群发酵液保持25℃,通过设置通气管和出气管,使内部气流保持畅通,通过设置输送泵,使发酵完成的菌种液可以直接排出,输送至下一工序使用,通过对曝气泵的电源控制和对加热组件水温的控制,可以智能化保持恒温和早晚自动曝气,大幅增加曝气效率,缩短单次曝气时间,为菌群的发酵繁殖提供优良环境。殖提供优良环境。殖提供优良环境。

An intelligent strain cultivation kett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


[0001]本技术涉及培养釜
,具体为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

技术介绍

[0002]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0003]在农作物秸秆进行生态化发酵过程中,主要步骤如下:
[0004]1、将桔梗(畜禽粪便)收集并粉碎至长度为2公分以内;
[0005]2、堆至2至2.5米高,洒上菌种和水分(水分在50%),每0.5米喷水和菌各一次,(也可菌与水混合喷洒,比例根据秸杆湿度为50%左右制定)盖上凡布;
[0006]3、一至二周后,根据料堆温度(≥50℃)时,揭开凡布;
[0007]4、2个月以上后,可就近作为有机质补充至农田,或运至工厂,作为有机源制成相关产品。
[0008]5、蛋白质含量高的秸杆,可作青贮销售。
[0009]上述方案中,菌种的培养方案如下:500份水加入50份红糖,溶解搅匀后加入9份母菌,再加入500公斤水(以上为质量份数)。放入瀑气机泵,经瀑气后回流至培稙功能菌种容器,容器装液量不得大于容器容积的80%。每日早晚启动瀑气系统各一次,每次1小时。培养功能菌群温度25℃,培养周期45天,培养环境为通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0010]现有的培养釜在针对菌群培育过程中不便于对过滤网筒内部的过滤物进行排出,以及菌液与空气交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底部表面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对釜体内部加热,釜体的底部设置有输出管,输出管的底部连接有综合管,综合管的右端通过管路连接有曝气泵,曝气泵的输出端连接有延伸至釜体上部的循环管,釜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过滤网筒,过滤网筒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滤孔,固定板的两端表面螺纹连接有竖直螺杆,所述竖直螺杆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活动板,活动板的上表面安装有外套管,外套管与过滤网筒适配,且过滤网筒表面的滤孔仅分布在其表面的中上部,釜体的内壁开设有下料槽,且下料槽位于活动板的下方,釜体的表面设置有排废出管和排废入管,排废出管位于固定板的上表面,排废入管位于固定板的下方,竖直螺杆的顶部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包裹在釜体底部表面的加热腔,加热腔的侧面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釜体的表面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进水管和出水管的表面均设置有电磁阀。
[0014]优选的,所述釜体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连接有换气风机,釜体的
顶部设置有出气管,并配备有控制阀。
[0015]优选的,所述排废入管和排废出管的表面均设置有电磁阀。
[0016]优选的,所述综合管的左端连接有排污泵,并配备有控制阀门。
[0017]优选的,所述综合管的右端连接有输送泵,并配备有控制阀门,输送泵的输出端连接有输送管路。
[0018]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0]1.该智能菌种培养釜,通过设置曝气泵可以将发酵菌群溶液通过循环管输送至固定板的上方,通过过滤网筒表面的滤孔,对其内部杂质进行过滤,并增加菌液空气接触面积,增加与氧气、二氧化碳的交换效率,增强菌液通过调节活动板的高度,外套管套设在过滤网筒的底部,通过排废入管注入清洗水,即可由下向上将清洗水注入到过滤网筒的内部,从而对其内部的过滤物冲洗,并通过排废出管排出,从而具有便于清理过滤物的效果。
[0021]2.该智能菌种培养釜,通过设置采用加热组件使其内部菌群发酵液保持25℃,通过设置通气管和出气管,使内部气流保持畅通,通过设置输送泵,使发酵完成的菌种液可以直接排出,输送至下一工序使用,通过对曝气泵的电源控制和对加热组件水温的控制,可以智能化保持恒温和早晚自动曝气,为菌群的发酵繁殖提供优良环境。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剖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外套管正剖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釜体、2输出管、3综合管、4曝气泵、5循环管、6固定板、7过滤网筒、8竖直螺杆、9活动板、10外套管、11下料槽、12排废出管、13排废入管、14加热腔、15进水管、16出水管、17通气管、18出气管、19排污泵、20输送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包括釜体1,釜体1的底部表面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对釜体1内部加热,加热组件包括包裹在釜体1底部表面的加热腔14,加热腔14的侧面设置有进水管15和出水管16,釜体1的表面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进水管15和出水管16的表面均设置有电磁阀。
[0028]釜体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通气管17,通气管17连接有换气风机,釜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18,并配备有控制阀。
[0029]釜体1的底部设置有输出管2,输出管2的底部连接有综合管3,综合管3的右端通过管路连接有曝气泵4,曝气泵4的输出端连接有延伸至釜体1上部的循环管5,釜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过滤网筒7,过滤网筒7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滤
孔,固定板6的两端表面螺纹连接有竖直螺杆8,竖直螺杆8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活动板9,活动板9的上表面安装有外套管10,外套管10与过滤网筒7适配,且过滤网筒7表面的滤孔仅分布在其表面的中上部,釜体1的内壁开设有下料槽11,且下料槽11位于活动板9的下方,釜体1的表面设置有排废出管12和排废入管13,排废出管12位于固定板6的上表面,排废入管13位于固定板6的下方,竖直螺杆8的顶部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0030]排废入管13和排废出管12的表面均设置有电磁阀,综合管3的左端连接有排污泵19,并配备有控制阀门,综合管的右端连接有输送泵20,并配备有控制阀门,输送泵20的输出端连接有输送管路。
[00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提出的釜体1,其智能化控制是配合PLC控制系统实现的,例如配合温度传感器,对进水管15和出水管16的流量控制,实现釜体1内部温度的保持,通过曝气泵4的定时启动和停止,实现智能化自动的曝气。
[0032]通过设置采用加热组件使其内部菌群发酵液保持25℃,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菌种培养釜,包括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底部表面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对釜体(1)内部加热,釜体(1)的底部设置有输出管(2),输出管(2)的底部连接有综合管(3),综合管(3)的右端通过管路连接有曝气泵(4),曝气泵(4)的输出端连接有延伸至釜体(1)上部的循环管(5),釜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过滤网筒(7),过滤网筒(7)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滤孔,固定板(6)的两端表面螺纹连接有竖直螺杆(8),所述竖直螺杆(8)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活动板(9),活动板(9)的上表面安装有外套管(10),外套管(10)与过滤网筒(7)适配,且过滤网筒(7)表面的滤孔仅分布在其表面的中上部,釜体(1)的内壁开设有下料槽(11),且下料槽(11)位于活动板(9)的下方,釜体(1)的表面设置有排废出管(12)和排废入管(13),排废出管(12)位于固定板(6)的上表面,排废入管(13)位于固定板(6)的下方,竖直螺杆(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藏红雨曹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吉泰高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