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与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1910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与方法,包括用于容纳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用营养液的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中空的管体,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岩棉条,所述岩棉条的一端通过管体底部延伸至管体内部;该装置以移液管(离心管)和岩棉为支撑物,确保支撑植物竖直生长,岩棉上半部分脱离液面,以保证孢子能在有氧条件下顺利和植物根系共生;另外该装置中的岩棉营养输送装置,非常巧妙,通过岩棉可输送微量元素、底部营养液体及外界成分,以便于研究共生条件下,这些成分对植物的影响。分对植物的影响。分对植物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丛枝菌根(A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与真菌之间的共生体系,其在绝大多数陆生植物根系皮层内定殖并形成特殊的丛枝状结构,该共生体系可追溯到4亿年前,AM真菌在植物体吸收养分的同时能够促进植物对水分、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Maillet et al.,2011)。因此了解植物与AM真菌的互作机理,对认识AM共生体建成过程中的信号识别及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3]目前关于植物与AM真菌的互作、养分吸收等机制了解还不够透彻,在研究这些机制时,人们常选用百脉根(Lotus japonicus)、苜蓿(M.truncatula)等小型豆科模式植物作为实验材料,以自然界土壤或蛭石、珍珠岩等基质培养植物。AM真菌分离物常作为单一变量来研究植物与AM真菌共生机制。由于农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可能包含大量的微生物)以及难以获得干净的根系,从而对研究产生影响。随着实验方法的进步,人们开始在培养皿中进行毛状根培养,继而将AM真菌孢子接种在毛状根上,但这种方式对开展完整植株的研究有较大限制;液培装置虽然可以满足完整植株的生长需求,但是考虑到植物与AM真菌是在根部形成共生关系,且AM真菌是有氧型真菌,所以在传统液培模式下,菌丝和孢子难以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体系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与方法,以解决传统液培模式下,菌丝和孢子难以生长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包括用于容纳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用营养液的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中空的管体,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岩棉条,所述岩棉条的一端通过管体底部延伸至管体内部,所述岩棉条的另一端至少在培养状态时能够延伸至营养液中。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盒体为带盖的透明盒体。
[0008]一种如上述的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的装配方法,利用移液管盒作为容纳营养液的盒体,利用移液管盒配套的移液管架作为固定板,利用移液管或离心管作为管体,将移液管的尖端剪断,露出能够容纳岩棉条穿过并能够固定岩棉的开口,制成上下连通的管体,将岩棉条穿过移液管的开口并固定,将固定有岩棉条的移液管穿过移液管架上的通孔,即装配得到所述的液培装置。
[0009]一种如上述的液培装置在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关系中的应用。
[0010]一种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1)将待研究的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植株的种子进行无菌消毒并萌发,获得
植株幼苗;
[0012](2)将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用营养液加入如上述的液培装置内,灭菌后冷却备用;
[0013](3)在无菌条件下,将丛枝菌根真菌的无菌孢子接种在液培装置的管体内部的岩棉条上,将步骤(1)中得到的植株幼苗的根部用岩棉卷起并包裹,再将包裹后的幼苗移栽进管体内,并让幼苗根部的岩棉与液培装置的已接种有无菌孢子的岩棉条紧密接触;
[0014](4)将步骤(3)的已接种植物的液培装置置于恒温温室中,按照已接种植株适合的生长条件进行培养,获得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用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研究。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研究包括对获得的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进行AM真菌侵染率和侵染强度测定。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待研究的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植株为百脉根、苜蓿、水稻或玉米。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待研究的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植株为百脉根,所述营养液为含0.05mmol/L磷浓度的霍格兰营养液,百脉根适合的生长条件为:白天26℃,晚上22℃,光照时间为16h,湿度为70%。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步骤(1)的种子进行无菌消毒并萌发的方法,包括:
[0019]无菌消毒的方法为:先将植物种子依次用质量浓度为75%酒精、质量浓度为12%的漂白液消毒,然后用质量浓度为75%酒精洗涤3次以上,最后用无菌水清洗3

5次。
[0020]萌发的方法为: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种子铺在质量浓度为1.2%的水琼脂培养基上,4℃下黑暗密封培养12h以上进行春化,春化结束后再置于28℃下培养,直至获得萌发的植株幼苗。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2]1)该装置中,以移液管(离心管)和岩棉为支撑物,确保支撑植物竖直生长,岩棉上半部分脱离液面,以保证孢子能在有氧条件下顺利和植物根系共生;另外该装置中的岩棉营养输送装置,非常巧妙,通过岩棉可输送微量元素、底部营养液体及外界成分,以便于研究共生条件下,这些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0023]2)本专利技术利用岩棉来代替传统土壤基质,岩棉上半部分脱离液面,以保证孢子能顺利进行有氧呼吸和植物根系共生,岩棉下半部分从底部营养液输送养分、元素及外界成分,以便于研究共生条件下这些成分对植物的影响;本专利技术所需的材料均取于实验室废弃材料,具有绿色环保、易取材、成本低等显著特点。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移液管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移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专利技术移液管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专利技术岩棉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专利技术移液管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中图A为该水培装置的分解图,图B为组装图,图C是种植示意图,图D中温室中
该水培装置示意图;图E是侵染效果图。
[0030]图中:1、移液管;2、移液管架;3、岩棉;4、移液管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32]实施例1
[003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包括用于容纳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用营养液的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中空的管体,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岩棉条,所述岩棉条的一端通过管体底部延伸至管体内部,所述岩棉条的另一端至少在培养状态时能够延伸至营养液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盒体为带盖的透明盒体。
[0034]如图1

6所示,该装置可以利用生物学实验室内的常见用具改装而成,包括移液管1、移液管架2、岩棉3、移液管盒4,利用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用营养液的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中空的管体,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岩棉条,所述岩棉条的一端通过管体底部延伸至管体内部,所述岩棉条的另一端至少在培养状态时能够延伸至营养液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带盖的透明盒体。3.一种如权利要求1

2任一所述的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装置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移液管盒作为容纳营养液的盒体,利用移液管盒配套的移液管架作为固定板,利用移液管或离心管作为管体,将移液管的尖端剪断,露出能够容纳岩棉条穿过并能够固定岩棉的开口,制成上下连通的管体,将岩棉条穿过移液管的开口并固定,将固定有岩棉条的移液管穿过移液管架上的通孔,即装配得到所述的液培装置。4.一种如权利要求1

2任一所述的液培装置在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关系中的应用。5.一种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待研究的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植株的种子进行无菌消毒并萌发,获得植株幼苗;(2)将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液培用营养液加入如权利要求1

2任一所述的液培装置内,灭菌后冷却备用;(3)在无菌条件下,将丛枝菌根真菌的无菌孢子接种在液培装置的管体内部的岩棉条上,将步骤(1)中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备久蒋嘉庆李晓玉陈金金慧群李应悦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