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硼氮类有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0238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硼氮类有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具有窄半峰宽、高荧光量子产率,具有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子热稳定性,以及具有合适的HOMO和LUMO能级,作为OLED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材料中的掺杂材料使用时,器件的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发光色纯度和器件寿命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本发明专利技术硼氮类材料作为发光层绿光掺杂材料使器件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硼氮类有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尤其涉及一种硼氮类有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荧光掺杂材料受限于早期的技术,只能利用电激发形成的25%单线态激子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较低(最高为25%),外量子效率普遍低于5%,与磷光器件的效率还有很大差距。磷光材料由于重原子中心强的自旋

轨道耦合增强了系间窜越,可以有效利用电激发形成的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100%。但多数磷光材料价格昂贵,材料稳定性较差,色纯度较差,器件效率滚降严重等问题限制了其在OLED的应用。
[0003]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显色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光材料除了高效、稳定,也需要更窄的半峰宽以提升器件发光色纯度。荧光掺杂材料可通过分子工程,实现高荧光量子、窄半峰宽,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已获得阶段性突破,硼类材料半峰宽可降低至30nm以下;而人眼更为敏感的绿光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磷光掺杂材料,但其发光峰型难以通过简单方法缩窄,因此为满足更高的显色标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作为OLED掺杂材料的硼氮类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硼氮类材料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通式(1)中,Y1‑
Y
13
、Z1‑
Z5分别独立地表示为N、C

R1;R1表示为氢原子、氘原子、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1~C
10
直链或支链烷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1~C
10
烷氧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胺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6~C
30
芳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芳氧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2~C
30
杂芳基或者含有O、N、S、B、P、F中至少一种杂原子的C1‑
C
18
的吸电子基团;R1每次出现相同或者不同;Y8、Y9表示为CH时,可以通过单键连接,或者不连接;Z5、Y
13
表示为CH时,可以通过单键连接,或者不连接;同一个芳环上任意相邻的R1可以相互连接成环,形成通式(2)或通式(3)所示结构;*表示通过通式(2)或通式(3)中*所示位点与通式1中苯环上任意相邻位点并环连接;通式(2)、通式(3)中,V1‑
V8分别独立地表示为C

R2;R2表示为氢原子、氘原子、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1~C
10
直链或支链烷基;R2每次出现相同或者不同;通式(3)中,X表示为

O



S

或N

R3;R3表示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6~C
30
芳基;取代上述可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氘、氚、C1~C
10
烷基、氘或氚取代的C1~C
10
烷基、环原子数为6~30芳基、氘或氚取代的环原子数为6~30芳基、环原子数为5~30杂芳基、氘或氚取代的环原子数为5~30杂芳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杂芳基中的杂原子任选自氧、硫或氮中的一种或多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硼氮类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硼氮类材料结构如通式(1

1)或通式(1

2)所示: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硼氮类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硼氮类材料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峰曹旭东吴秀芹李崇崔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