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00209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2:24
本申请公开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包括雨水管、贮水池,所述贮水池底部开设有集泥池,所述集泥池与贮水池连通;所述贮水池内设置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通集泥池,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伸出地面并连通有抽污泵。本申请具有减少因污泥在贮水池内堆积,导致贮水池内水质变差发臭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蓄存水的水质的效果。从而保证蓄存水的水质的效果。从而保证蓄存水的水质的效果。

A sponge city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海绵城市
,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为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应运而生。海绵城市,通俗讲,是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0003]相关技术中,一种海绵城市导水系统,包括储水井,储水井的顶端与路面平齐,且储水井的顶端开口处罩设有滤网罩,储水井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溢流孔,溢流孔上连通有疏水管道。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雨水天气时,地面大量积水涌进储水井内;待储水井内水量到达溢流孔时,雨水从溢流孔流入疏水管道,并沿疏水管道输送至城市下水道内;当需要用水时,工作人员从储水井内将水抽出,然后进行使用;专利技术人认为,因汇聚到储水井内的雨水杂质较多,存储一段时间后,易变质发臭,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储水井内雨水易变质发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雨水管、贮水池,所述贮水池底部开设有集泥池,所述集泥池与贮水池连通;所述贮水池内设置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通集泥池,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伸出地面并连通有抽污泵。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天气时,雨水沿雨水管排至贮水池内,且雨水中混杂的污泥因自身重力沉淀至集泥池内;待泥污沉淀完成后,工作人员启动抽污泵,及时将贮水池内的污泥抽出,有效减少因大量污泥发酵而导致贮水池内水质发臭的情况发生。
[0009]优选的,所述集泥池的底部呈坡面设置,所述坡面自雨水管一侧向背离雨水管一侧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排污管连通集泥池的一端位于坡面倾斜方向的下游位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从雨水管排入贮水池时,冲击坡面倾斜方向的上游位置,使坡面上沉积的污泥沿坡面堆积至坡面倾斜方向的下游位置,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排污管及抽污泵将集泥池内的污泥排出。
[0011]优选的,该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贮水池与蓄水池之间连通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与贮水池连通处位于贮水池侧壁靠近集泥池的位置。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蓄水池将较为干净的水蓄存至蓄水池,工作人员用水时直接从蓄水池中将水抽出,便于工作人员对蓄存的水进行利用。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管位于贮水池的一端罩设有第一过滤网。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贮水池内的水排至蓄水池时,经第一过滤网过滤,减少排
入蓄水池内的水中的杂质,进一步保证蓄存水的水质,减少蓄存的水变质发臭的情况发生。
[0015]优选的,所述雨水管与贮水池之间设置有沉砂池,所述沉砂池与贮水池之间连通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位于沉砂池内的一端罩设有第二过滤网;且所述第二排水管位于贮水池内的一端位于坡面倾斜方向的上游位置。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经雨水管排入沉砂池,然后经沉砂池对雨水进行沉淀后再排入贮水池,有效减少排入贮水池的雨水中的污泥量。
[0017]优选的,所述蓄水池侧壁的上方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蓄水池连通。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管用于保持蓄水池内的水位,减少蓄水池内水量过多并溢出蓄水池的情况发生。
[0019]优选的,所述沉砂池的开口处罩设有雨水篦子,且所述雨水篦子的上侧面与地面平齐。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雨水篦子对沉砂池开口进行罩设,一方面有效保证排水顺畅;另一方面减少因较大杂物进入沉砂池导致第二排水管位于沉砂池内的一端堵塞的情况发生。
[0021]优选的,所述贮水池上方位于排污管的位置开设有窨井,所述窨井下端与贮水池连通;且所述窨井上端开口处罩设有井盖,所述井盖上侧面与地面平齐。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窨井下至贮水池内,方便排污管进行检修。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借助集泥池、排污管及抽泥泵对贮水池内的污泥进行清理,有效减少因污泥在贮水池内堆积导致贮水池内水质变差发臭的情况发生;
[0025]2、通过蓄水池、及在第一排水管位于贮水池一端罩设的过滤网,进一步保证蓄存的水的水质,减少蓄存的水变质发臭的情况发生;
[0026]3、利用在雨水管与贮水池之间设置的沉砂池,将雨水经沉砂池沉淀过滤后再排入贮水池,从而有效减少贮水池中的污泥量,减少贮水池内蓄存的水变质发臭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整体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第一排水管的位置。
[0029]附图标记:1、雨水管;2、沉砂池;21、雨水篦子;3、贮水池;31、第一排水管;32、第一过滤网;4、蓄水池;41、第二排水管;42、第二过滤网;5、集泥池;51、坡面;6、排污管;7、抽污泵;8、溢流管;9、窨井;91、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
[0032]参照图1,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雨水管1、与雨水管1出水口连通的沉砂池2、与沉砂池2连通的贮水池3、以及与贮水池3连通的蓄水池4;贮水池3与蓄水池4之间连通有第一排水管31,贮水池3与沉砂池2之间连通有第二排水管41,且第二排水管41背离沉砂池2的一端位于贮水池3的上侧;贮水池3底部开设的集泥池5,集泥池5与贮水池3连通。并
且,贮水池3内设置有排污管6,排污管6的一端连通集泥池5,排污管6的另一端伸出地面并连通有抽污泵7;且第一排水管31与贮水池3连通处位于贮水池3侧壁靠近集泥池5的位置。
[0033]下雨时,雨水沿雨水管1排入沉砂池2内,经沉砂池2沉淀后再排入贮水池3;贮水池3内蓄存的雨水中夹杂的杂质靠自身重力沉淀至集泥池5内;随后,工作人员启动抽污泵7,将集泥池5内的污泥沿排污管6抽出;之后,贮水池3内的水经进一步沉淀后,排入蓄水池4进行蓄存。需要用水时,工作人员用抽水泵连通抽水管,将水从蓄水池4中抽出。
[0034]为便于污泥在集泥池5内堆积,集泥池5的底部设置为坡面51,且该坡面51自第二排水管41的一侧向背离第二排水管41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排污管6位于集泥池5内的一端位于坡面51倾斜方向的下游位置。沉砂池2内的雨水自第二排水管41排入贮水池3,一段时间后,雨水中的杂质沉淀至坡面51上;当沉砂池2内的雨水自第二排水管41排入贮水池3时,雨水冲击到坡面51倾斜方向的上游位置,从而将坡面51倾斜方向上游位置的污泥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雨水管(1)、贮水池(3),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水池(3)底部开设有集泥池(5),所述集泥池(5)与贮水池(3)连通;所述贮水池(3)内设置有排污管(6),所述排污管(6)的一端连通集泥池(5),所述排污管(6)的另一端伸出地面并连通有抽污泵(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池(5)的底部呈坡面(51)设置,所述坡面(51)自雨水管(1)一侧向背离雨水管(1)一侧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排污管(6)连通集泥池(5)的一端位于坡面(51)倾斜方向的下游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蓄水池(4);所述贮水池(3)与蓄水池(4)之间连通有第一排水管(31),所述第一排水管(31)与贮水池(3)连通处位于贮水池(3)侧壁靠近集泥池(5)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31)位于贮水池(3)的一端罩设有第一过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家威徐国平张巍许之玮俞屹东顾雪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同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