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及其电池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及其电池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因追求满足客户快速充电、延长使用寿命和增加满电行驶里程的需求,对电池包的工况温度范围和电芯间的温差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安全也至关重要。所以,对电池包的温控设计要求随之提高。在保证机械强度并满足各项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降温效率,达到电池包快速充放电及温控安全性的目的。
[0003]目前,快充电池的充电倍率在2C左右,对电芯的冷却主要是单面冷却,特别是针对方形电芯,因为其极耳朝上,电芯极耳间有铜排,一般都在底面冷却。而面对更高倍率的充电时,电芯的产热会成倍增加,传统的电芯底面冷却已满足不了其散热需求。
[0004]因此,如何提高冷却效果,满足散热需求,是本
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结构,以提高冷却效果,满足散热需求。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池冷却结构的电池包。
[0006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模组(20),所述电池模组(20)中的电芯(21)的极柱(21
‑
1)及防爆阀区域(21
‑
2)位于所述电池模组(20)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电池模组(20)的上端面且与所述电池模组(20)换热接触的上液冷板(30),所述上液冷板(30)上具有用于避让所述电芯(21)的极柱(21
‑
1)及防爆阀区域(21
‑
2)的镂空结构(30
‑
a);位于所述电池模组(20)的下端面且与所述电池模组(20)换热接触的下液冷板(4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冷管(50),所述液冷管(50)包括进液分管(50
‑
3)及出液分管(50
‑
4);所述进液分管(50
‑
3)包括进液总管段(50
‑
31)及多个与所述进液总管段(50
‑
31)连通的进液分管段,所述进液总管段(50
‑
31)用于与提供冷却液的进液管(50
‑
1)连通,多个所述进液分管段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上液冷板(30)的进液口连通,剩余的所述进液分管段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下液冷板(40)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分管(50
‑
4)包括出液总管段及多个与所述进液总管段连通的出液分管段,所述出液总管段用于与导出冷却液的出液管(50
‑
2)连通,多个所述出液分管段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上液冷板(30)的出液口连通,剩余的所述出液分管段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下液冷板(40)的出液口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上液冷板(30)进液口连通的所述进液分管段的截面积小于与所述下液冷板(40)进液口连通的所述进液分管段的截面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上液冷板(30)出液口连通的所述出液分管段的截面积小于与所述下液冷板(40)出液口连通的所述出液分管段的截面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分管(50
‑
3)包括两个所述进液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李湘,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