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控振荡器在两个不同的频率之间变换进行操作,并且它包括谐振电路、振荡电路和缓冲电路。谐振电路包括:可变电容二极管,作为开关元件的二极管,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电感线圈,电阻器,耦合电容器,以及隔直流电容器。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的中间抽头的CT1,其位于带状传输线谐振器中的两个端之外的一位置上,它通过作为开关元件的二极管以及隔直流电容器接地。该二极管作为该开关元件通过电阻器连接到控制端。(*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控振荡器和包括该压控振荡器的通信装置,尤其是在工作期间变换多个不同的频率的压控振荡器,以及包括这样的压控振荡器的通信装置。图5是一种常规的压控振荡器的电路图。日本的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报No.11-186844公布了一种压控振荡器50,它是在两个不同的频率之间变换进行工作,并且包括谐振电路1,振荡电路2和缓冲电路3。谐振电路1选择两个不同的频率中的一个,并且输出在该选择的频率谐振的信号。谐振电路1包括变容二极管VD1,二极管D1,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电感线圈L2,电阻器R1,耦合电容器C1和C2,以及隔直流电容器C3。可变电容二极管VD1的阳极接地,阴极通过电感线圈L2连接到电源电压端4。在可变电容二极管VD1和电感线圈L2之间的节点通过耦合电容器C1和C2连接到振荡电路2。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的一端连接到在耦合电容器C1和C2之间的节点,而另一端接地。位于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的该两端以外的一个位置的中间抽头CT通过隔直流电容器C3连接到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接地。此外,在隔直流电容器C3和二极管D1之间的节点通过电阻器R1连接到控制端。耦合电容器将可变电容二极管VD1耦合到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耦合电容器C2将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与振荡电路2耦合。振荡电路2是装备有晶体管Q1并且以共射极方式工作的考毕兹振荡电路。用于产生反馈容量的电容器C4连接到晶体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晶体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器C5连接到缓冲电路3,并且也是通过电容器C6接地的。此外,晶体管Q1的集电极通过作为扼流圈的电感线圈L3连接到电源供电端6,并且也是通过电容器C7接地的。参照如上面描述的配置的压控振荡器50,由谐振电路1谐振的信号被输入到振荡电路2中的晶体管Q1的基极,并且是通过晶体管Q1振荡的。振荡信号被缓冲电路3放大并且通过输出端7输出。利用施加到控制端5的电压通过控制二极管D1的导通-截止,对于振荡可使用可以变换的两个不同的频率。尤其是,当没有电压加到控制端5时,二极管D1截止,以使隔直流电容器C3和二极管D1与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电分离,并且电感分量是由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的长度限定的。另一方面,当电压施加到控制端5时,二极管D1导通,以使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的中间抽头CT通过隔直流电容器C3和二极管D1接地。因此,电感分量是由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的一端和中间抽头CT之间的长度限定的。因此,频率变成比在二极管D1截止时的频率高,所以电感分量是由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的长度定义的。通过如上面描述的导通或截止二极管D1,可以改变谐振电路1的谐振频率。然而,根据上面描述的常规的压控振荡器50,当二极管D1截止时,在隔直流电容器C3和二极管D1之间的节点A(图5中的A点)处的阻抗变成高频率的开路阻抗。因此,在节点A处的阻抗变高,以使阻抗噪音通过点A和隔直流电容器C3进入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结果,压控振荡器50的性能变差。为了克服上面描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压控振荡器,在其中可靠地避免了特性的恶化,并且提供了一种包括这样的新型压控振荡器的通信装置。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压控振荡器包括在所要求的频率谐振的谐振电路,在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振荡的振荡电路,以及缓冲电路,其放大来自振荡电路的振荡信号,谐振电路、振荡电路和缓冲电路是彼此连接的,谐振电路包括一端被接地的带状传输线谐振器,连接到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的中间抽头的开关元件,连接在开关元件和接地之间的隔直流电容器,以及连接到开关元件并且施加电压以控制该开关元件的控制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压控振荡器的开关元件较好是二极管,该二极管的第一端连接到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的中间抽头,该二极管的第二端连接到隔直流电容器和控制端。开关元件较好是晶体管,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到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的中间抽头,它的第二端连接到隔直流电容器,它的第三端连接到控制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通信装置至少包括一个上面描述的压控振荡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压控振荡器中,在谐振电路中包含的开关元件的一端连接到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的中间抽头,它的另外一端通过隔直流电容器接地并且连接到控制端。因此,即使当该开关元件被截止,即,在开关元件和控制端之间的节点处阻抗是开路阻抗,在开关元件和控制端之间的节点通过隔直流电容器对高频接地。因此,在开关元件和控制端之间节点处的阻抗可以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通信装置包括该压控振荡器,以使对干扰噪音的灵敏度非常低。因此,可以提供在多个频率下,特别是在低频情况下,具有理想的通信特性的通信装置。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下列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元件、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明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压控振荡器的电路图;图2是显示图1的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特性的曲线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压控振荡器的电路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方块图;图5是常规的压控振荡器的电路图。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压控振荡器的电路图;压控振荡器10在两个不同的频率之间变换进行操作,并且它包括谐振电路11、振荡电路2和缓冲电路3。谐振电路11选择两个不同的频率中的一个,并且输出在该选择的频率谐振的信号。谐振电路11包括可变电容二极管VD11,为开关元件的二极管D1,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电感线圈L12,电阻器R11,耦合电容器C11和C12,以及隔直流电容器C13。可变电容二极管VD11的阳极接地,阴极通过电感线圈L12连接到电源电压端12。在可变电容二极管VD11和电感线圈L12之间的节点通过耦合电容器C11和C12连接到振荡电路2。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的一端连接到耦合电容器C11和C12之间的节点,另外一端接地。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的中间抽头的CT1,其位于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的上述端之外的一位置,它连接到二极管D11的阴极,该阴极是二极管D11的第一端。为它的第二端的二极管D11的阳极通过隔直流电容器C13接地。此外,二极管D11的阳极通过电阻器R11连接到控制端13。耦合电容器C11将可变电容二极管VD11与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耦合。耦合电容器C12将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与振荡电路2耦合。压控振荡器10的振荡电路2和缓冲电路3较好是分别具有与传统的压控振荡器50(图5)的振荡电路和缓冲电路相同的结构。参照如上面描述的配置的压控振荡器10,由谐振电路11谐振的信号被输入到振荡电路2中的晶体管Q1的基极,并且是通过晶体管Q1振荡的。振荡信号被缓冲电路3放大并且通过输出端7输出。利用施加到控制端13的电压通过控制二极管D1的导通-截止,振荡可使用可以变换的两个不同的频率。尤其是,当没有电压加到控制端13时,二极管D11截止,以使二极管D11和隔直流电容器C13与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电分离,并且电感分量是由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的长度限定的。另一方面,当电压施加到控制端13时,二极管D11导通,以使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的中间抽头CT1通过二极管D11和隔直流电容器C13接地。因此,电感分量是由带状传输线谐振器L11的一端和中间抽头CT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控振荡器,其中包括:以所要求频率谐振的谐振电路;以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振荡的振荡电路;放大来自振荡电路的振荡信号的缓冲电路,谐振电路、振荡电路和缓冲电路是彼此连接的;谐振电路包括带状传输线谐振器,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的一端接 地,一开关元件连接到带状传输线谐振器的中间抽头,一隔直流电容器连接在该开关元件和接地之间,一控制端连接到该开关元件并且被安排为施加一电压以控制该开关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木裕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